張彩云 (遼寧師范大學 116029)
微信網絡語言中的語用合作原則
張彩云 (遼寧師范大學 116029)
微信作為國內當下最受歡迎的聊天工具,為網絡語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本文以語用合作原則為視角,指出微信語言對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的違反現象,以更好地理解網絡交際中人們的心理狀態。
微信;網絡語言;合作原則;違反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出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語言是一個關系的系統,社會給予這些關系以意義(索緒爾,1982:35-37)。語言具有社會性,并且為了滿足社會中人的交際目的,隨著社會的推進而不斷演變和發展。網絡語言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而微信是現代年輕人聊天最常用的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深受用戶的青睞,國內用戶多達5億人口。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任何交際過程都必須遵守的兩大原則。本文試圖運用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違反對微信語言做一個探討,從而揭示其會話內涵中隱藏的交際者的心理特點。
(一)網絡語言的定義
關于網絡語言的定義說法不一。人大教授勁松最早在《網絡語言是什么語言》一文中指出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時代、e時代出現的、與“網絡”(更時髦的叫法為IT)和“電子”技術有關的“另類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自稱“網民”、他稱“網蟲”的“語言”(勁松,2000)。而本文所要探討的是狹義的網絡語言,即在微信等網絡聊天中,網民為了減少打字的輸入而以文字、字母、數字、圖片、表情包等形式出現的交流媒介,久而久之,成為聊天中的常見用語,反映了一定的網絡文化,對人們的現實生活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微信網絡語言的特點
微信聊天作為網絡語言的典型代表,呈現出與現實生活中交際語言截然不同的特點。
1.簡潔省時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信息傳播最大化,交際者通常用縮略詞或符號來簡明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BTW (by the way順便問一下),3Q(thank you謝謝),666 (溜溜溜,表示很贊),。。。(表示無語)等等。
2.形象有趣
主要表現為經常使用表情包、圖形符號或鍵盤符號組合成的“顏文字”來表達人的心情和感受,詼諧生動,充滿活力。如“冰糖葫蘆”、“()!!!”(震驚)、“()憋說話吻我”、“()”(生氣)、“←_←”(無語)等等。
3.個性灑脫
網絡交際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自由,人們可以擺脫現實面對面交際中的桎梏與尷尬,隨心所欲地在微信里釋放各種情緒。如“寶寶心里苦,但寶寶不說”“我方了”(我慌了)、“圖雷特”(too late)、“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等等。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Grice于1967 年在哈佛大學做演講時,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最先提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這個概念。他認為,人們的交談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方合作努力的結果,參與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認同一個共同的目標,或至少是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向(Grice,1975)。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目的,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遵守著一條基本原則,即合作原則,它包含數量、質量、關系和方式這四條準則。
(一)量的準則 (Quantity)
1.所說的話要滿足交際所需的信息。
2.所說的話不要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
(二)質的準則(Quality)
要盡量說真話。
1.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
2.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三)關聯準則(Relation)
說話要有關聯,要切合主題。
(四)方式準則(Manner)
說話要簡明易懂、邏輯條理,避免晦澀和含糊不清(胡壯麟,2006)。
Grice認為,在日常會話中,人們不會刻意地遵守這些準則,相反,甚至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從而產生會話含義,從而傳達說話者真實的意圖,聽者也會很快明白說話者的內涵,雙方在深層次上依然是遵循合作原則的。在微信聊天時,由于缺乏面對面交流時的表情、肢體語言或語音語調的幫助,人們為了交流有效順利地進行,通常會用最簡單的形式表達最有效地信息,因而就會出現對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違反現象,產生特殊的會話含義,聽者能夠從字面表達理解言外之意,從而達到一種和諧或化解尷尬的效果。
(一)故意違反量的準則
量的準則要求說話者要提供交際所需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但微信聊天由于其特殊性,經常會過度簡化,但雙方都能理解其隱含意義。如:
A:在嗎
B:嗯
A:干嘛呢
B:嗯
A:你忙吧
B:嗯
在上面的對話中,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大家都很清楚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A在主動地搭訕并且找話題,但B的三個回答都只有一個“嗯”,第一個“嗯”是出于禮貌的回應。第二個“嗯”明顯信息量不足,不能夠回答A所提出的特殊疑問句的內容。如果在現實面對面的交際中,這樣的回答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B真的只說了一個“嗯”,那A只會把“嗯”當做一個簡單的語氣詞,一定還會等B繼續說下去,或者A會以為B沒聽清楚問題,會再問一次,這樣雙方交際才能順利進行。但正是因為這是在虛擬網絡中,缺乏表情和語氣的傳遞,這個“嗯” 就暗含著B現在很忙,不想理會A的一種不耐煩的情緒。很快,A也明白了B的言外之意,說“你忙吧”,含義是不打擾你了,B及時做出了回應,依然是“嗯”,但這個“嗯”更多包含的是謝謝理解的含義,也化解了A的尷尬,并起到結束對話的作用。不難看出,表面的信息量不足,但是雙方在深層次的有合作,因此絲毫不影響信息的傳達。這表明在網絡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更渴望自由、自主地選擇聊天方式、聊天對象、聊天環境的心理需求。
(二)故意違反質的準則
質的準則要求講真話,但是虛擬的網絡給每個人都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很多時候你無法判斷對方說的是真是假,但違反質的準則不同于說謊或欺瞞,而是雙方故意說不符合實際的話,從而達到一種幽默詼諧的交際氛圍。如:
A:我考試通過啦!
B:給你牛的,你咋不上天呢(配有表情圖)
A:我上天啦!看到了嗎(配有表情圖)
上面這個微信對話中,B開玩笑說“你咋不上天呢”表面看似是一個疑問句,實則感嘆句,但說出這句話就已經違反了質的準則,因為人是不可能突然上天的,因此B在這里只是感嘆A很厲害,神通廣大的意思。A緊接著說自己上天了,還問B能不能看到,這又是對質的準則的公然違反,因為A現在不可能在天上,但是A假裝自己在天上了,從中不難看出A喜悅興奮的心情,即使說了不符合現實的話,但是雙方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可見,在虛擬的網絡中人們想象力極其豐富,營造輕松自由的聊天情景。
(三)故意違反關聯準則
關聯準則要求對話內容要有聯系,不能答非所問,否則對話難以繼續。而在微信聊天中,因為人們打字速度較快,或者急于表達自己,就會出現對話不銜接的情況。在微信聊天時,人們通常會故意違反關聯準則,通過不相關的回答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用太顧慮對方的想法,再配以生動的表情圖,也不會產生尷尬。如:
A:今晚一起去吃自助啊
B:我最近在寫論文
A: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配表情圖)
B:保持微笑(配表情圖)
在上面的對話中,B的第一個回答表面看似與A的問題毫不相關,因為寫論文和吃自助是不搭邊的,但是恰巧是在微信聊天這樣的環境中,這句回答很直接地表明了B沒有時間和心情出去吃自助的想法。接下來A的回復更是天馬行空,直接以表情圖的形式說了一句網絡流行語“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意思是不了解真相的旁觀者。與上一句話表面看起來更是毫無瓜葛,然而恰恰緩解了被B拒絕以后的尷尬局面,表達出A對B寫論文而不陪自己吃飯這件事的冷漠和無奈,并想通過發表情巧妙地退出這個對話。最后B也發了一個表情,配以“保持微笑”的字樣,雖然看起來與上一句話也沒什么聯系,但表達出B認為別人不能理解寫論文的苦但依然要樂觀向上的心態,透露出一絲絲苦笑和無奈,且禮貌地回應了上一個表情,結束了對話。
(四)故意違反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要求說話簡潔明了、井井有條。但在微信聊天中故意違反方式準則的情況屢見不鮮,為了節省時間,以符號、數字、圖片等代替完整文字傳送信息,不僅不影響意思的傳達,更生動有趣,達到特殊的娛樂效果。如:
A:我的快遞到啦
B:666
A:能幫我取一下嗎
B:。。。
B:圖雷特,我已經到寢室了
如果是不上網的人,是難以看懂上面的聊天內容的。B說的三句話都違反了方式準則,乍一看讓人摸不著頭腦。第一個回答“666”本來是網絡游戲中的一個常用語,后來被用到聊天中,諧音“溜溜溜”,表是很贊的意思。在這里B用“666”來對A作出回應,表示恭喜,形象生動。當A提出了讓B取快遞的請求時,B用“。。。”作出回應,讓人難以捉摸,但是這串句號很生動地勾畫出B表示無語或者無話可說的心情。為什么呢?果不其然,B緊接著解釋“圖雷特”,如果單看這三個字根本不知所云,如果連在一起讀出來就會發現是英語“too late”的諧音,但是為了打字方便,直接用漢語打出來,雖然晦澀難懂,但只要懂一點英文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其奧妙所在,不禁捧腹大笑,聊天的趣味性充滿了整個屏幕。
在日常交際中,為了使會話順利進行,人們應該遵守合作原則,但時常也會違反其準則,可依然能在合作的基礎上理解會話含義。微信聊天由于其特殊的語境,會頻繁出現一個準則或者一系列準則受到違反的現象,但正因如此,聊天語言形式變得更生動形象,人們才能更真實地表達自己,創造更輕松自在的聊天氛圍。總之,從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違反對微信網絡語言進行語用分析,有助于我們更了解網絡語言的活力所在,從而分析語言運用中人的交際心理狀態。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勁松,麒珂.網絡語言是什么語言[J].語文建設,2000(11).
[3]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Grice,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P.& Morgan, J.L.(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