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燕 (貴州理工學院 550000)
新時期下高校琵琶教學的要點思考分析
龔 燕 (貴州理工學院 550000)
琵琶藝術為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統音樂之一,同時其也在傳播中華民族音樂魅力方面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琵琶課程為高校琵琶專業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新時期下其教學模式也應該做出一定的調整,本文具體是從三方面對新時期下高校琵琶課程教學的要點進行探究,希望在優化課程教學質量方面有所幫助。
新時期;高校;琵琶課程;教學要點;演奏素質
琵琶為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表現能力強烈的彈撥樂器,其最大的特征體現在音色優美以及演奏技巧非凡兩大方面。新時期下,國內音樂事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高校琵琶教學體系也做出適度得到調整,對教學要點進行重整旨在培養大批量的琵琶演奏與科研人才。本文作者整合教學實踐經驗,對新時期下高校琵琶教學要點進行思考與探究。
音樂也是表演藝術的一種類型,當下高校琵琶教學常見的現象之一就是學生在課后演奏效果優良,但是在眾多人面前演奏之時就難以將技能發揮出來,正因如此,高校琵琶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演奏心理。上述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為學生創建開放型教學環境,定期的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其面向大眾群體進行演奏,對社會百態有一個初步認識,這在消除其畏懼心理上發揮的作用是極為顯著的。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嚴謹性的演奏態度,在不斷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舞臺演奏的專注性[1]。在開放型教學環境中,學生登臺表演的機會不斷增加,逐漸以琵琶演奏傳達音樂魅力,教師也應該積極對學生的演繹效果施以肯定態度,旨在強化其自信心理,激發其對琵琶演奏技巧進行再創造的熱情,從而使其每一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對優秀作品進行表揚與傳播。高校也可以采用將不同藝術專業學生整合在一起構建交響樂團的形式,強化學生對琵琶技能練習的興致,使其在思想、經驗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音樂文化知識,借此途徑強化琵琶演奏的內涵,這一教學方法在高校琵琶教學進程中的應用,協助學生樹立自信、向上的演奏心理素質。
新時期下,高校琵琶教學應該重視提升學生對樂曲內涵整體感知與節奏把控能力,這樣學生將會對琵琶演奏藝術性與音樂美感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借助自體演奏的環節,將內心情感傳遞出來。所以新時期下高校琵琶教學要點之一為培養學生對樂曲感知與再創造能力。
以彈奏的角度分析,教師應該協助學生在反復練習中產出優質性的音樂觸感,從局部到整體逐漸觸及琵琶,同時對琵琶樂器特征有一個整體了解,繼而強化對樂曲演奏知識學習的深入性,重視彈弦夾角的掌握與維持,以及不同彈弦力度的施加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可彈奏觸感進行練習,繼而把彈奏技巧傳授給學生,強化學生對知識記憶的深刻性。當學生的彈奏能力有整體性提升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彈奏進程中對音色進行科學調整,這一教學工作的開展與運行旨在強化彈奏音色的清晰度,最大限度的規避雜音現象的出現[2]。此外,在教學進程中,彈奏者應該對氣息進行管控,氣息穩重,神情專注,避免急躁情緒的出現,以最平和的態度去達到強化節奏、力度與速度一致性的目標。
在對樂曲演奏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是極為必要的,正所謂“良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一半”。通常情況下,準備工作涵蓋了吸氣以及吸氣與抬手動作同步,上臂抬高程度與氣息深淺度相一致,若第一個為強音,那么呼吸深,手臂上抬高;若第一個音為弱輪,則呼吸淺,手臂抬起低。在進入主題初期,需要有一個長呼吸與停頓環節,繼而深吸氣手臂抬起從四弦劃至一弦,這是樂曲主題最佳演奏效果產出的動力源泉。例如對于《琵琶行》樂曲而言,其前半部分表達的是琵琶女對白居易哀愁訴說,節奏應該是舒緩的,以慢板將主人公的情感表達出來,此時彈奏者的氣息是也是較為舒緩與悠長的。其后半段的彈奏多數為快板,十六分音符,彈奏著加大掃輪力度,此時其呼吸是快速而短暫的,同時將一些相關煩人肢體語言整合其中,從而達到強化彈奏氣勢與感染力的目標。新時期高校琵琶教學教學中學生演奏音樂感染力缺乏,通常是教師沒有重視對程度氣息運用能力培養問題導致的,因此教師在構建開放型教學
環節的基礎上,參照樂曲內涵,借助其抑揚頓挫演奏的訴求,強化學生對氣息運用的合理性、主動性與景區人性,使音樂表現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音樂的演奏是聽覺上的享受,琵琶為我國民族器樂中個性特殊的一種樂器。有幾十種指法,不同指法在音響特色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使學生學會聽懂不同類型指法傳遞音色以及其抒發的思想情感,就成為新時期下高校琵琶教學要點之一。以“彈、挑”這兩種基礎型琵琶指法為例進行分析,在位置、著力點,指力或關節、內心情感抒發等環節上存在差異性,對不同曲目施以“彈、挑”動作,所獲得的音響效果不僅相同[3]。如若“彈、挑”基本功掌握不扎實,彈奏出有些音是死板僵硬的,有些音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彈出的音響效果是堅韌、柔和的,也可能是感傷的。因此,在當下教學中,教師重視培養學生對優秀琵琶樂曲的欣賞能力,分析其優勢,到底是樂曲譜寫的結果,還是演奏者舞臺演奏效果,或者是其他原因。在賞析過程中,學生以“聽”為媒介,對音樂風格、音色掌控形式以及音樂內涵闡述方式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自體的引導作用,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對相關技術進行示范演習,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協助學生體驗不同的音響效果傳達的美感。
琵琶樂器為民族音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在傳播民族文化上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因此,高校琵琶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就是對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外在體現形式。新時期下,文化踐行多元化發展模式,高校教師應該對當下文化發展態勢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積極的創新教學方法,充實琵琶課程教學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要點,達到培養琵琶專業人才的教學目標。
[1]鄒波.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談琵琶教學中的基礎演奏技法[J].濟寧學院學報,2016(2):87-89+92.
[2]馮卉.情景式教學法在高校琵琶教學中的探究[J].藝術教育,2016(9):102-103.
[3]桑瑞.以就業為導向談高校琵琶演奏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藝術科技,2016(10):341+296-297.
龔燕,性別:女,1982年4月4日,民族:仡佬族,籍貫:貴陽,職稱:副教授,學歷:碩士,單位:貴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