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沛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410012)
民族歌劇教學在藝術高職院校中的模式優化探討
彭 沛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410012)
藝術高職院校要結合辦學特色、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復合型聲樂表演人才。民族歌劇教學對聲樂表演人才進行聲、臺、形、表等有針對性的復合訓練,以達到人才培養目的。
藝術高職院校;民族歌劇;復合型人才培養;優化教學模式
本論文是: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院級一般課題論文。課題名稱《藝術高職院校中的中國民族歌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HY1504010803
目前國家根據社會需要已開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性人才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制定我們的教學內容,形成我們的教學模式。
綜合全國藝術教育情況看,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音樂表演聲樂藝術人才上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優勢在于本科院校的生源質量較好,因此在教學上更偏重于“唱”也就是“聲”的訓練和理論的掌握,而對于學生的表演、形體卻觸及的不深,即便有些院校開設了這樣的課程也無非是常態化的舞蹈訓練或話劇式的表演訓練,沒有與聲樂表演很好的結合,以至于有很多音樂院校的畢業生“能聽不能看”一到舞臺上塑造人物就差很多,連起碼的手腳都不知往哪里放。這是很多音樂院校畢業生的共同毛病。高職院校的教育思想與辦學特色就是要彌補這一不足,而對民族歌劇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能很好的帶動我們教學思想的實現。
藝術高職院校的民族歌劇教學模式應體現專業教育特色,做到有針對性的設置課程,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教學模式要實用,以“練”為主“講”為輔;教學手段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延展教學空間創造教學實踐平臺。
(一)課程設置目標明確具有針對性
民族歌劇作為綜合性學科囊括了聲樂、表演、形體、臺詞四門藝術課程,它對表演者的綜合素質有較高要求。我國藝術高職院校的民族歌劇教學起步較晚,發展緩慢,課程的安排和設置沒有針對性。民族歌劇教學中存在著各學科間課程設置沒有相互鏈接與配合,缺乏整體安排,教學全靠歌劇老師從表演到唱腔一手抓,這樣既不科學也沒有效率。因此,在民族歌劇教學中應注重所涉分支課程的教學改革,圍繞著上好民族歌劇課的專業要求來確定分支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務必做到“實際、實用、實踐”原則,加強對學生專業藝術修養的培養。我認為,高職院校的民族歌劇教學原則1.重視傳統,特別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唱、念、做、打”在民族歌劇中的運用。2.重視實用,在課程開設上要貫徹聲樂、表演、舞蹈形體、臺詞為民族歌劇教學排練服務3.重視實踐,讓學生將所學、所練運用到實踐中,全方位打造民族歌劇各個藝術要素最終展現民族歌劇的魅力。
(二)教學模式的實用性
民族歌劇教學實用性強,學生可將所學的知識和技巧立即融入到實際歌唱表演之中。因此,在民族歌劇教學中應秉承以“練”為主、以“講”為輔的教學模式,老師多示范、學生多操練,實踐出真知。在民族歌劇學習的入門階段,老師可對什么是歌劇,歌劇的藝術特征,中外歌劇發展等知識點做簡要的講解,并引出歌劇排練類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交代劇情背景,待等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開始加大相關科目基礎訓練,讓學生通過劇目排練和高強度的練習塑造歌劇人物,提高藝術綜合素養,并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歌劇的藝術魅力,最終達到培養優秀歌唱演員的目的。
(三)啟發式教學為主
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的角色“創造”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實現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的相結合。調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動性,對角色表演的主動創造是民族歌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歌劇教學中不應過分強調對歌劇角色特征的模仿訓練,要強調學生對歌劇角色外部特征的自我創造。現在學生在人物創造中過分依賴教師手把手的教授、填鴨式地接受有關聲樂、臺詞、形體等方面的知識,但并沒有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創造力。教師應當啟發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從而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參與思考,主動表達,這樣學生會自覺的將聲、臺、形、表等專業知識運用到人物的創作中。
(四)延展教學空間創造教學實踐平臺
民族歌劇教學連貫性是十分重要的,保證教學的連貫需要延展教學空間,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能更好的獲得教學效果。尤其是民族歌劇這歷史悠久的國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泥于常規的教學模式,增加多媒體等新媒介在教學中的應用。多種方法介紹民族歌劇相關的專業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將學生帶出課堂,給學生多一些演出匯報機會,讓專業課程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和深化。學校可與演藝機構簽訂合作培養協議,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訓練基地和表演舞臺。根據國家關于高職辦學方針結合自身辦學條件來確定教學方針,培養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民族歌劇表演人才。
民族歌劇教學所涉及的專業門類較多,并且需要各專業相互配合,共同發力,在各子專業教學上圍繞著民族歌劇教學這一大目標實施相應的教學內容。
1.形體課:民族歌劇在表演上的最大特點是加入了許多中國戲曲表演元素,特別是現代戲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動作被改良簡化到了民族歌劇的表演中。因此,在民族歌劇教學的系統課程中對形體課的內容安排上一定要有戲曲的“手”“眼”“身”“法”“步”的教學內容。
2.表演課:表演課的內容不能等同于話劇表演和小品表演的寫實性風格。要將寫實性的表演與戲曲寫意性的表演相結合,創造一種“虛”“實”結合、“形”“意”交融的表演形式。可學習戲曲中道白與形體動作相結合這一表現形式。
3.臺詞課:首先掌握正確的發音吐字;再根據規定情景、人物心理念臺詞,用語言來體現人物。臺詞要加入戲曲的道白練習,把道白與戲曲身段表演相結合。
4.聲樂課:聲樂老師根據每學年歌劇排練的不同劇目與內容,調整聲樂教學曲目。歌劇排練老師根據學生情況選定曲目和劇目后,與適合該劇目和曲目學生的專業老師對接,歌劇排練老師提出曲目、唱段要求,由該聲樂老師配合曲目教學。在聲樂教研活動中加入歌劇獨唱、對唱、重唱曲目的聲樂比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合奏課:器樂合奏課與歌劇排練課的合作是緊密相關的,歌劇老師要將本學年的歌劇所有音樂提前交于器樂合奏排練老師進行排練,將歌劇音樂的排練內容作為器樂合奏課的年度教學重要內容,為歌劇專業結業匯報做好音樂上的準備。
6.合唱課:歌劇中所涉及的合唱唱段要作為合唱課的教學內容納入合唱教學計劃。
民族歌劇教學應與時俱進,教學模式優化改革中應做到有針對性的設置課程、教學模式的實用性、以啟發式教育為主、延展教學空間創造教學平臺,從而促進高職類藝術院校民族歌劇教學的優化和歌劇表演人才的全面培養。
[1]湯紅娜.《民族歌劇教學探討》[J].藝術教育,2012(7):101.
[2]李玉昆.《“歌、表、舞”復合型教學模式下中國民族歌劇演員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5(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