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吉林醫藥學院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
張弛 吉林醫藥學院
互聯網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產物,在促進社會各方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尤其為高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切實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但是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落后情況,教師應結合互聯網實際情況,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改進。本文簡要概述了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具體改進路徑,以期能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借鑒經驗。
互聯網 高校思政教育 改進路徑
思政教育在高校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對高校學生成長成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自身成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學生受到多元思想影響,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弊端叢生,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高校必須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互聯網發展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但是在具體工作開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表現為如下方面:第一,思政教育難度增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共享趨勢日益明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存在諸多消極影響,學生思想多元化特征顯著,很多學生受到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影響,極大地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難度;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平臺落后,雖然很多高校順應互聯網發展形勢,建立了教育網絡平臺,但是整體水平較低,信息渠道不完善,呈現信息滯后狀態,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開展。
傳統思政教育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氛圍極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實施情景教學,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毛澤東思想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在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料,利用史實向學生介紹基礎知識,以“游擊戰十六字方針”為例,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方針提出的背景資料,并向學生展介紹朱孔陽對付官軍的“打圈子戰術”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對兩種戰術進行對比,以此領悟其中的精髓之處。在學生掌握方針基本情況后,教師組織學生觀看紅軍游擊戰相關影像資料,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方針的實踐情況,使得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更加深入理解方針內涵,強化其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
高校思政教育以教材內容為主,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所學內容有限,多數采取死記硬背方式對知識進行記憶,教學片面性較強,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借助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向學生布置教學任務,以鄧小平理論相關知識為例,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對教材知識進行預習,將學生進行分組,并要求每組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就“鄧小平理論的思想基礎”進行探究,結合當時歷史條件進行系統論述,形成報告。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講解課本內容,就學生的疑問進行重點講述,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組探究結果,在每個小組匯報后師生可自由提問,小組必須就師生問題進行回答,最后由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探究報告進行總結,在鍛煉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的同時,拓展了課堂教學范圍,豐富了教學內容,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共享程度對思政教育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高校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創建完善的在線教育平臺,拓寬學生信息獲取途徑,進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例如在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意識到在線教育平臺的重要性,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構建了包含在線學習、學生學習指數記錄、在線教學管理、就業服務、職業生涯規劃和信息速遞等模塊的在線教育平臺,以此在方便學生學習的同時,對教育教學進行監督,并為學生提供其關注、關心的信息,進而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同時高校注重利用重大節日效應,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建軍節時,工作人員在信息速遞模塊更新我國軍隊建設實際情況,分享邊疆戰士先進事跡,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真正發揮思政教育的教化作用。同時高校提出了以班級為中心,建立班級思政教育網頁,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了思政學習交流群,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與分享,并且設置了教育反饋應答機制,由專門老師定期查閱學生反饋信息,給予及時有效的回應,并就其中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通過平臺的建設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學校在每個新學期開始之際成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馬克思注意思想理論研究會等紅色組織,激勵學生踴躍參與其中,并且在學生公寓或宿舍成立“黨團之家”,由相關教師定期組織活動,并將活動內容及成果上傳在線平臺,切實豐富大學生日常生活,將思政教育切實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延伸其教育教學意義。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為高校思政教育創造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對其造成了巨大挑戰,學生思想日趨多元化,高校教育平臺滯后等問題嚴重影響思政教育質量。因此教師必須借助互聯網發展實際情況,引進先進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創設在線平臺,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為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1]雷穎頤.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探微[J].新校園旬刊,2017,(2):154-154.
[2]龍玥.“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4):22-23.
[3]朱慧蕓.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改進路徑[J].亞太教育,2016,(25):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