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卿 漢口學院
北京與雄安新區區域經濟創新合作的路徑選擇
齊學卿 漢口學院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穩中趨緩”的新常態,國民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穩、資源環境約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由此,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如2014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2017年設立雄安新區,都是以“創新”作為驅動力,旨在協調區域經濟、突破空間限制、創新合作,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創新之路。
雄安新區 區域經濟 創新合作 路徑選擇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既要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又要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破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成為核心問題。中央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突破制度性、空間障礙,加強區域間的協調,2017年更是設立了河北雄安新區,以“創新”作為驅動力,促進人、產、城、自然的協調,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中央關于雄安新區的定位主要集中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具體體現于: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協調發展示范區;綠色,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開放,開放發展先行區;共享,共享區域經濟發展成果。以雄安新區的發展為出發展,破解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促進低資源消耗、低環境影響,探索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協調的模式與路徑。同時,借助地理位置的優勢,承載北京疏解功能,突破經濟發展的空間瓶頸,推動區域經濟整體轉型升級。
1.關于產業選擇與發展的創新發展。雄安新區將成為京津冀區域新城市的名片,必須要發展自身的產業集群,推動聚合效應經濟。構建產業體系的途徑具體有:一是產業轉移(疏解)。在產業的選擇上,繼續承載北京疏解功能,選擇與北京疏解產業相對應,通過構建產業園區,積極吸收和引導產業的轉移,給予一定的便利。二是產業新建(招商引資)。
2.關于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雄安新區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北京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必須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打造穩定積極的競爭環境,以“創新”為核心,積聚創新資源、鼓勵企業創新、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收益,以制度保障產業發展、產業創新。全面落實深化改革,簡化審批流程、積極引進人才、出臺稅收優惠,著力打造創新資源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地,實現產業橫向與縱向的擴張。
3.關于城市環境的創新發展。雄安新區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核心創新資源——人才,強化城市環境的創新發展,為聚集創新人才、吸引創新型企業提供有力保障,樹立新的城市標桿。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生活環境。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宜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交通便利、綠色生態的城市環境。二是教育環境。引進優質的教育機構,配備涵蓋基礎教育、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的全方位教育體系。三是溝通環境。四是行政環境。
第一,協同互補關系。雄安新區與北京在技術創新方面將形成協同互補的經濟共同體。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創新資源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但許多科技成果的轉化可以遷移至雄安新區,進而推廣至全國。
第二,競爭合作關系。北京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中提出要大力轉型發展“高精尖”產業,引領全國經濟的創新發展。由此,勢必會放棄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高新產業、新興產業。雄安新區的產業集群也提出了自主培育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北京之間有一定的競爭關系。但這種競爭是良性的,有利于形成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創新合作更頻繁、產業分工更精細。良性的互動與競爭,有助于京津冀區域構建產業集聚,優化經濟結構,使產業效率更高、競爭更強,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1.推進產業轉移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為兩地的創新合作提供支持。北京與雄安新區在發展初期,必須有相關的政策作為支持,引導兩地協同合作,共同促進經濟的創新發展。具體有以下幾條路徑選擇:一是結合雄安新區的特點,制定產業選擇目錄,構建高科技集聚的產業集群。如新能源產業、信息產業等,嚴格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杜絕高消耗、高排放產業。二是科學制定產業轉移的具體措施,統籌安排、創新協調,促進兩地產業轉移工作有序進行。三是針對雄安新區發展初期,需要大力引進企業,制定特殊的優惠政策,在稅收、金融扶持方面給予便利。深化土地、行政審批、人力資源等改革,著力為企業構建良好的經濟環境。
2.推進產業服務組織的流動,為兩地的創新合作提供便利。北京與雄安兩地的協同發展,必須以產業服務組織作為紐帶、作為橋梁,才能促進各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鼓勵與支持北京產業園區建設、服務于企業的創新組織進駐雄安新區,如科研機構、科技產業園、新興產業園等。通過設立分支經濟,用成熟的管理與服務經驗,為雄安新區的產業規劃、建設、企業引入等提供指導與幫助。
3.推進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兩地的創新合作提供動力。創新要素是北京與雄安新區區域經濟創新合作的核心與源動力。雄安新區將承接北京疏解的產業,就必須要促進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創新人才、成果等的流動,將科技成果轉換逐步疏導至雄安新區,擴大發展空間與半徑,通過創新合作使成果逐步流向全國各地。綜合利用科技項目、創新基金等,構建區域創新一體化,加強創新合作與競爭方面的聯動,推動新興產業組織的不斷涌現,使城市創新集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1]安國俊.推動雄安新區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 2017(8):73-74.
[2]郝壽義.雄安新區與我國國家級新區的轉型與升級[J].經濟學動態,2017(7):4-5.
[3]劉秉鐮.雄安新區與京津冀協同開放戰略[J].經濟學動態,2017(7):12-13.
齊學卿(1995.11.9-),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經濟與金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