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關系探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
張亞麗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主導性的地位,基于其重要地位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關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有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非和諧因子,致使教學效果有悖于初意。在肯定兩者基本地位的基礎上,明晰兩者的關聯性尤其是矛盾性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
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具有主導性的地位,這種主導性主要表現于三個層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社會工作上、教育工作上都占據著這種主導性。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層面上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工作對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統領作用,規定著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社會工作層面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定著其他的各項工作,對其他工作具有統領作用。思想和政治上的工作都是其他工作的基礎保障,是其他工作的統帥。從教育工作層面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其他教育工作的關系而言也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規定著其他教育工作的開展。曾經江澤民同志在講到素質教育時就提到,我們必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置于各項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不論何時何地都不得忽視、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質可堪稱學生素質培養中最重要的素質,這一素質對武裝人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高校的各項科目教學中,不單單要注重各項主科的教學,同時也不可對其他學科教學中持有輕視的態度,否則很容易造成學生價值觀的片面化。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的概述,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涉及的范圍很廣,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含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指學生可以被當做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個體,能夠自覺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認知和選擇性的吸收,能夠主動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式。學生應當得到老師的尊重,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意識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學生的基礎水平、發展態勢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處于組織者的位置,應當也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性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一定的導向。引導學生在思想、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獲得正確的認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論述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教師在準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計劃、教學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組織相關內容的學習,指導并啟發學生,增強其思想政治覺悟的自覺性。在必要的情形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進行規范、評價和糾正。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同一之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同一是指雙方相互依存。學生主體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教師的主導只有依托于學生主體才能實現。強調學生主體性、以學生為本并非否定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兩者可以同時存在并相互兼容。教師的主導性地位確定和實現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正確地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是保障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條件和主要途徑。只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同一,才有利于緩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現實矛盾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兩者本身就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對矛盾。它們相互制約、相互排斥,原因就是教與學的對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要求同高校學生學習水平、身心發展特點之間的對立。學生作為“未知”的一方,由于其原有道德水平、政治意識、法律思維和相應的處事能力以及自身身心發展特點,限制著思政教師的教學方法、進度等;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授者,必然要求學生達到相應的目標,“規范”著學生的學,逐步地縮小學生原有知識水平與教學目標的差距。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兩者經常處于失衡狀態,即有時過度地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時過度地呼吁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兩者不能維持平和、融洽的關系。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經常把教師作為教育中的統領者。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更多選擇的是接受和服從,很少存有批判和挑戰的傾向,學生們缺少自我反思和對教育內容的質疑和發問。在我們的教育逐步地發現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后,便大力地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主張曾一度成為學生驕縱的籌碼。在素質教育提倡學生主體性的時代下,逐步地誤把學生當做了弱勢群體加以保護,致使高校的思政教師無從發揮自我的主導性,并使學生獲得了更多囂張跋扈的借口,高校學生錯誤地將“主體性”理解為“中心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雙方相結合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然要提升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視力度,而學生和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涉及的關鍵對象,兩者的關系處理不好,很難再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及意義。當前學生主體性的提倡使教師的主導性很難得以應有的維護,兩者關系的失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顆“毒瘤”。要明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并非絕不相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教師主導性的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都不會得到更好的實現;同樣做不到以學生為本,教師的主導地位便沒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將會成為教師的附屬品。因此,充分地認識并深入地體悟兩者的關系,將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結合起來共同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中,才是這個學科應努力的方向。
(二)促進兩者的信息互動實現結合
思想政治的教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雙方地位在彼此內心中的確立和認可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雙方相互交流和反饋的基礎上,信任才能夠進一步的確立,也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才能促進彼此更清晰地認識對方的地位、價值,并確立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在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中,老師要注意體察學生的反應和動態表現,及時獲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狀況、認知程度等,從不同的角度獲取更多的學情,這樣教師才可以占據主動地位,從而建立并鞏固自身在學生中的主導地位。同樣,高校學生也應該積極主動地表現并配合老師教學信息的獲取,這種行為也可以視為學生主體性的彰顯,在學生自覺提供自己的學情給老師時,老師的反饋便可以實現對學習情況的指導、對往后學習狀態的調整、學習方式的改進等。因此,雙方信息互動能夠促進思想政治的教學實效性,促進雙方切身體驗對方在思政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從而承認、尊重彼此的地位,相互助力于對方價值的實現。
(三)家庭和社會助力兩者地位的平衡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彰顯和彼此的認可。其中家庭和社會是需要承擔部分責任的,社會和家庭的輿論經常把教師或者學生的重要性推向極端而沒有綜合兩者的關系進行衡量,在提倡尊重教師的同時忽視了學生主體,亦或是在倡導提高學生地位的時候過度地壓制了教師的力量。因而,社會和家庭在對雙方地位和關系的處理上存在偏差,通常總是顧此失彼,很難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同時顧全兩者。所以,要想使高校思政課有效的進行,社會和家庭都需要作出改變,社會和家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保有支持的態度,客觀地分析兩者的對立和同一,既要支持教師發揮好其主導作用,同時也維護學生的主體性,使雙方處于平衡的教與學的狀態,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吳忠權.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辨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G451.1
:A
:2095-4379-(2017)26-0283-02
張亞麗(1991-),女,河北保定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