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亮紅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淺析高職舞蹈表演專業的困境與建設
曹亮紅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機遇下,全國各地藝術學校的舞蹈表演專業從中職走向了高職,如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舞蹈表演應用型人才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試從分析高職舞蹈表演專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入手,重新定位高職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目標,尋求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必須尋求自己的發展之路,區別于本科院校和中職的舞蹈表演專業,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打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雙實人才,實現舞蹈藝術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舞蹈表演專業;高職;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舞蹈表演專業是全國各地藝術中專學校中開設較早的專業,也是最基本、最穩定的專業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教學積累,幾代人的努力和鉆研,探索出了相對統一、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模式,為社會、為國內外一流的藝術院團和藝術高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質的舞蹈人才,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教學文脈,為全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機遇下,全國各地藝術中專學校相繼升格為藝術職業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也從此從中職走向了高職,成為跨越式的一步。
從中職到高職,對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和中職中專相比,“中”與“高”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高職究竟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實現培養目標呢?十多年來,我們為此而努力奮斗,但殘酷的事實不斷告訴我們,高職舞蹈怎一個“高”字了得!
高職成立以來,舞蹈表演專業在光鮮的外表下事實不容樂觀,教學不盡人意,發展困難重重,教師們的積極心逐漸受損,學生們雖然不愁沒有工作,但就業不對口、改行現象屢見不鮮,他們既無法與中職學生的技能相比,也無法與本科的學歷相比,在這樣的一種夾縫中生存,這個專業如何談發展和目標?我們不得不去分析,我們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頸?究竟是什么原因?
舞蹈表演是專業性非常強的藝術教育,從來就不屬于普及教育。舞蹈表演所需要的形體的軟開度、柔韌性、協調性、模仿力等都要依據人體骨骼和大腦發育的時間規律,從少兒時期開始勤學苦練,經過長時期循序漸進的肢體改造、技能訓練和意識培養,才能達到舞臺表演的需要。甚至舞蹈演員的形體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體先天基因因素的影響和決定,后天的訓練和改造是受此局限的,因而在選材上對形體要求是相當嚴格而苛刻的。舞蹈界有種說法叫“七分選材,三分育才”,可見生源質量對于這個專業的重要性,若不是具備形體條件和藝術悟性兩方面的好材料,成才是萬分困難的!因此,生源條件是這個專業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
然而,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招的是“三校生”,很多學生沒有少兒時期專業訓練的背景,18、19周歲才開始壓軟開度、練功習舞,這嚴重違背了舞蹈藝術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短短三年時間如何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優于中職舞蹈表演專業的人才,去從事這個舞臺表演職業、去滿足人們的欣賞眼光呢?從這些年全國大多數高職藝術院校教學的結果看,從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看,出現“高職不如中職”的結局是必然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近十幾年來,社會上的舞蹈表演活動開展得相當豐富,各類專業的、民營的、群文系統的、以及企業的演出、展示、晚會、比賽等等極為普遍、層出不窮,水平越來越高,社會對舞蹈表演人才、尤其對高等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量日趨擴大。這些年,舞蹈表演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招聘會還是紅紅火火的,就業率都達到99%左右,畢業生的受歡迎程度都說明了社會需求的存在與增長。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些用人單位,無論各個專業藝術院團、民營藝術團體,還是群眾文化單位、教育培訓的相關行業對舞蹈表演人才的專業技能、能力、素質的綜合要求也在不斷地上升,特別對人才要求已經不滿足于單一的表演型,而轉向表演、編創、導演的多技能、復合型發展,而具備多種專業復合能力的舞蹈人才在社會中還是為數不多,這些人才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舞臺,個人發展前景廣闊。
這些對舞蹈表演人才的新要求、新市場,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幾十年傳承下來的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還能促進專業的發展?是否還能繼續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的學生能否在面臨的挑戰和眾多院校畢業生的競爭中發揮優勢、立于不敗之地,占領廣闊的市場舞臺?
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學生與家長的就業觀念在逐年發生改變。與以往不同的是,專業藝術院團已經不再是舞蹈表演專業畢業生的唯一的目標,市場給了他們非常多樣的選擇機會,他們渴望在多種多樣的表演實踐崗位中獲得生存的價值和個人的專業價值,也渴望能有更大發揮的自主創業,還有渴望繼續深造、完成夢想。因此,他們的年齡、見識與內在的自我認定的欲望已經不滿足于一成不變的傳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很多學生面對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單一重復訓練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習的狀態也不能積極主動,畢業后學生就業不對口或迅速改行的現象也日趨增加。如何滿足學生的自我追求,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發展的曙光,成為高職舞蹈表演專業的又一個新課題。
高職舞蹈的開辦沒有經驗、沒有借鑒,一直沿用傳統的、中專模式的舞蹈表演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偏少,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并且受生源專業條件的局限,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已完全與學生年齡不相符合,失去了訓練與教學的科學性,教學效果不佳。
另外,舞蹈表演傳統的口傳身授教學模式,一直使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甚至是被迫的學習狀態,思維單一,這對中職學生非常行之有效地教學模式,似乎與高職學生的年齡、思想、狀態都不相匹配,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不適應、沒有耐心、倦怠、喪失自信、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前途迷茫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可見,傳統不一定適合,改變勢在必行。
面對多重困境,面對舞蹈表演人才的新需求、新形勢,舞蹈表演專業要發展必須在現有基礎上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積極理清思路,不斷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論證和培養模式的探索,加大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力度,才能重獲新生!
首先,根據社會需求調研,明確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客觀上出現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必須實現低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轉變,單一技能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學院型人才向開放實踐型人才轉變。
其次,根據舞蹈教育教學的規律,積極探索特色鮮明的中高職一體化形式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強調技能的實用性和崗位的適應性,從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上入手,促使高職學生的培養優于中職教育,同時挖掘、促使優秀拔尖的舞蹈表演人才的涌現。
第三,根據學生條件和后續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力求突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改變一成不變的口傳身授的被動教學模式,尋求真正意義上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具有多種技能、創新思維、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使舞蹈表演專業努力突破瓶頸,培養出“實力”與“實用”相結合的雙實舞蹈人才。
三年制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因生源參差不齊,難以培養出高技能人才,再根據舞蹈藝術教育教學規律來看,開設并強化五年一貫制(甚至七年一貫制)成為必然的選擇!這是初中起點高職舞蹈為適應舞蹈表演人才培養需要從青少年開始的藝術規律而選擇的一個特殊學制,它同時肩負著中專段和高職段兩個性質的教學,也是中高職銜接的一個具體形式,相當一段時間將成為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設重點,同時必須堅持中高職一體化之路的研究和探索。
高職舞蹈表演專業通過對全國舞蹈行業人才需求分析,要尋求突破必須明確定位中高職一體化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深刻建立“實力”與“實用”的雙標準的雙實人才的培養理念,改變人才培養方案,完成傳統單一型舞蹈表演人才向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舞蹈表演人才的轉變。
在理清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課程是教學改革最具體的體現,我們必須深入下去,改課程、改內容、改方法、改手段,才能達到復合型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首先,要培養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人才,就要開發編創類課程。幾年的編創類課程要確立明確的教學總體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形成即興舞蹈、編舞技法、作品編創漸進的三部曲教學模式。通過編創類課程的創新理念以點帶面影響表演類課程,促進學生對肢體、對舞蹈本體語言的進一步認知和對作品的理解,反過來提升舞蹈表演的層次與詮釋作品的能力,形成由表至導、以導促表、表導同步的新的教學模式。
其次,要逐漸改變表演類課程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我教你學”轉變到“我導你練”,力求開拓舞蹈學生的表演潛能、編創能力、合作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狀態,讓不同類型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追求。
第三,要打破傳統的舞蹈表演專業男女分班授課模式,部分課程嘗試男女合班,促進不同思維的撞擊,促進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
第四,要拓展、開發各類專業選修課,例如:流行舞、現代舞、表演基礎、藝術語言、舞蹈賞析、舞蹈教學法等等新課程,培養學生能跳會編、能說會創、能排會導的綜合能力,豐富學生的復合型技能和綜合素質。
從課堂到工作崗位,學生往往需要很長的實踐去適應、去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因為各種的不適應而放棄了專業,多年的培養毀于一旦,不得不說這是教育的失敗。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工作、領悟專業、愛上表演是專業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搭建校內、校外的演出實踐、創作競賽、技能展示等多種多樣的實踐平臺,有目的、有方向地逐步提升學生自演、自編、自導的綜合實踐能力,提供學生不斷自我展示、不斷自我感覺、不斷激發信心、不斷創造夢想的機會與平臺,并加強實踐環節的指導和監督,努力形成長效機制,同時緊密聯合用人單位、行業、企業等一起做好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反之促進、檢驗教學效果。
通過不斷地的調研與分析,解剖舞蹈表演人才能力結構,改革課程體系,挖掘出適應現代社會行業需求的、符合創新思維理念的新的人才培養規律,重新建立舞蹈表演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傳統的舞蹈表演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以舞蹈基本功、中國民間舞、舞蹈劇目三門為核心課程,以軟度、毯子功、音樂為輔助課程的課程體系,從課程上就遠遠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以職業為標準,以能力為目標,構成以舞蹈表演傳統主干課程為基礎技能訓練;以舞蹈編創類課程、舞蹈教學法、表演課程等為能力拓展訓練;以多種實踐平臺的實踐課程為能力提升訓練三個層次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舞蹈表演專業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比較個性、比較特殊的舞蹈表演人才、創作人才或者影視人才等等,這在以往也屢見不鮮,對這些藝術人才的培養應該不拘一格、突破常規,形成一些“以賽促教”、“以演促教”、“學分互換”等等特殊培養辦法和相應的激勵辦法,因材施教,靈活培養,促使多種人才的涌現。人才的培養方案是死的,但培養方法和手段是活的,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摸索規律、突破創新,形成促使學生成才的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使用不忘“一切為了學生成才,為了一切的學生成才”!只有所有的目標圍繞學生成才,只有所有的學生都成才了,高職的舞蹈表演專業才有生存的意義、才有發展的空間、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必須尋求自己的發展之路,區別于高校舞蹈表演專業和中職舞蹈表演專業,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打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雙實人才,最終實現舞蹈藝術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曹亮紅(1973-),女,浙江寧波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副主任、浙江省高職高專舞蹈表演專業帶頭人,碩士,副教授、二級導演,主要從事舞蹈表演與舞蹈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