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琨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聲樂藝術多維度研究》書評
謝 琨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回顧20世紀聲樂理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注意到,一方面已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另一方面依然存在可以進步的空間。比如在以往純經驗式的演唱理論中,注入現代的科技元素,或者補充一些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尤其是隨著人類對生命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手段的不斷更新,聲樂理論的研究領域與研究內容也在向不斷擴大與不斷細化的兩極發展,一些科學的客觀的學習與訓練方式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歌唱的規律,更便捷地掌握歌唱的方法。音樂院校聲樂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舞臺上的歌唱表演者,而普通高等學校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主要則是使學生成為講臺上的聲樂教師,音樂藝術、美育的教育工作者。這就決定了音樂院校的聲樂學生要學歌唱表演,普通高等學校的聲樂學生必定要學習聲樂教學法。近年來,關于聲樂教育學等各有關研究領域的論文、著作層出不窮,顯示出聲樂基礎理論研究的強勁發展勢頭。但許多研究目前才剛起步,這是因為客觀存在著的人類認知能力水平和人類對自身生命規律研究的局限,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聲樂理論課題研究,所以想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李恩忠老師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的一位聲樂教師。多年的舞臺演出實踐和多年的大學聲樂教學經歷,使他積累了較豐富的聲樂教學經驗,但同時他還不止于經驗,一直試圖探索新的聲樂教學方法。這本聲樂專著《聲樂藝術多維度研究》,無論是聲樂教學實踐,還是聲樂教學理論,都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造詣和理論水平,也體現了作者的探索精神。
《聲樂藝術多維度研究》是融歌唱技藝、歌唱理論與歌唱教學為一體的聲樂專著。它有如下特點:一是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方法。如對智能交互背景下的聲樂演唱與教學方法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了聲樂演唱教學模型,這個模型使學生對于發聲位置的感知更加客觀明確,學習效率更高。也就是說用科學簡明的方法來更有效地“糾偏”。二是弘揚了民族的優秀傳統。如作者多次深入到蘇州唯亭、勝浦一帶農村采風,積累了大量當地山歌、宣卷的音像資料,在此基礎上借用民間音樂的方法、技巧來充實研究、創作與表演藝術。三是在綜合多維度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尤其是將數字技術、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充實到相關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對于聲樂教學中的模仿問題、對于建立統一的混聲理念問題、對于無換聲區訓練方法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這一切都是李恩忠老師的創新。而現在李老師將這些創新轉化為文字,讓大家都看到他的創新,或者能夠從這些創新中獲益,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樣特色鮮明、充滿著創新與探索精神的聲樂專著目前在全國還是不多見的。
在讀了李恩忠老師的這本關于聲樂教學的論著后,被他的研究態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所感動,可以看出他對聲樂的熱愛和對聲樂教學的認真、執著。他這種努力的精神會促使他在聲樂藝術研究和聲樂教學研究的道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績。
我們知道聲樂演唱是一門藝術。聲樂教學方法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很多人都說聲樂演唱的方法很“玄”,很難捉摸,聲樂老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它變得容易捉摸,即容易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下進行練習。由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研究態度的差異,會出現教學方法與教學成果的差異,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現狀與困難都不是理由,相反需要全國的同行們一起去努力,需要同行們在實際的教學中用心去發現問題,用腦子去解決問題。而這些發現和解決都必須建立在一個牢固的基礎上,就是對歌唱原理的全面理解和對聲樂教學的深刻領悟。當然也必須建立在自己具備良好的歌唱藝術實踐能力基礎之上。李恩忠老師的書幾乎都是用自己的語言、感受和理解來詮釋一些聲樂理論和聲樂現象,因此,他是有實際體會和理解的。衷心希望他能夠把這些研究心得進一步運用在教學中,獲得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