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民
(深圳市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
——中國音樂史拾遺
江偉民
(深圳市文化館,廣東 深圳 51800)
說起“廣東漢樂”,可能很多人感覺陌生,但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區,卻是老少皆知,無人不曉。2006年,廣東漢樂還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漢樂;中國音樂史;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廣東漢樂”的起源
“廣東漢樂是保存比較好的一種古樂,最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振興廣東漢樂文集》前言,銀河出版社,2007年5月)“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四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紀末)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客家人帶來了異鄉習俗,還帶來了古老的中原音樂文化,‘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就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從‘音樂隨人’的客觀事實看,廣東漢樂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即使是宋亡前后起算也有七百多年了”。(《大埔漢樂》,張高徊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 2008.10,page2,“廣東漢樂源流與沿革”)
(二)“廣東漢樂”的輻射區域
廣東漢樂主要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區——粵東、贛南、閩西南、臺灣以及海外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流行。(《廣東漢樂家,文獻家,漢樂古箏家李德禮文集》,李栩薇整理。廣東漢樂家,文獻家,漢樂古箏家,李德禮文集,2010.10.)。
(三)“廣東漢樂”的史書記載
“在大埔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大埔縣志》便設有祭祀禮樂欄目,詳載了琴、瑟、鐘、磬、笙、簫等樂器,并附迎神、祭奠送神用的‘鐘、呂’文字、古樂譜五首”;“清乾隆十年(1745)《大埔縣志》卷十《民風,立春》記載:‘立春先一日,各里社戲劇、鼓吹以逆土牛,農民視牛色辨雨旸’”。(《大埔漢樂》,張高徊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 2008.10,page2,“廣東漢樂源流與沿革”)
(四)廣東漢樂存在的意義
“它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古代音樂的曲目和演奏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中州古樂藝韻猶存,是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歷史資料”。(《振興廣東漢樂文集》前言,香港銀河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五)“廣東漢樂”的現狀
“漢樂人才輩出,群眾根基深厚。2004年大埔縣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漢樂之鄉’,2006年5月,以大埔縣名義申報的廣東漢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丘桓興,《振興廣東漢樂文集》,香港銀河出版社,2007年5月)
廣東漢樂有著千年歷史,并延續至今,但諸多中國音樂史志卻鮮有提起,以下羅列這些書籍。
(一)古今音樂史志
《中國古代音樂簡史》(廖輔叔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年3月);《中國音樂史綱要》(沈知白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2月);《中國音樂史》(漆明鏡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汪毓和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2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1901-1949》(汪毓和,胡天虹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5);《中國音樂簡史》(黎孟德著,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1);《中國音樂史》(王光祈著,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4);《中國音樂史綱要》(王采,關玉銘主編,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8);《中國音樂簡史簡明教程》(劉再生著,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
(二)其它音樂書籍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王耀華、陳新鳳、黃少枚編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音樂史話》(梁茂春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中國民間音樂概論》(江明惇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4);《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李彥主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11);《一本書讀懂中國音樂史》(司冰琳著,北京:中華書局,2013.4,2015.3重印);《一生必知的中國音樂事典》(崔楊主編,晶晶編著,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9);《中外音樂簡史及名作賞析》(田明俊分冊主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9)等。
(三)例外的情況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中國音樂史略》(吳釗,劉東升編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北京)當中介紹“南方箏派”的時候,就有提到它們是廣東大埔、梅縣一帶的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帶來的“中州古調”;而像《中國民族音樂》(杜亞雄,陳景娥編著,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5)這樣,能在其“中國音樂體系的支脈”章中,列出“客家支脈”,指出客家音樂包含有漢樂的,畢竟是少之又少。
當代許多音樂史志等書籍對廣東漢樂這一歷史存在都沒有記載,說明音樂史學界很多人對廣東漢樂并不了解。因此,非廣東漢樂活躍區域的普通老百姓對廣東漢樂更是無從知曉。
綜上所述,廣東漢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樂種。古代漢民族音樂由于戰亂等原因大多失傳。值得慶幸的是,偏居一隅,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的客家地區的先民們,繼承了先祖這一寶貴遺產,讓今人多了一絲線索來探究古代文化的蹤跡,讓人喜出望外!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盼望今后有更多的史志書籍,能把漢樂列入其中,是為本文之旨。
[1]謝及.廣東音樂電子化再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4).
[2]謝及.創作方法技巧的繼承與創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J607
A
江偉民(1960—),男,漢族,廣東人,音樂,從事于深圳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