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藝曼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淺談唐代宮廷音樂的藝術特色
耿藝曼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中國音樂史上,宮廷音樂一直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唐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個強盛統一的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國力強盛的背景下,唐朝宮廷音樂的快速發展,成就了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空前繁榮的局面。本文從形式及體制,內容,民族融合與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等方面來淺析唐代宮廷音樂的藝術特色。
唐代;宮廷音樂;藝術特色
唐代宮廷音樂是指宮廷在舉行活動時,演奏整套的樂部及歌舞的統稱。唐代宮廷音樂體制龐大,內容豐富多樣,并且吸收了各民族與外來音樂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宮廷音樂在發展鼎盛的唐代,形式是多樣化的,當然宏大的體制及取得的高度成就也是絕無僅有的。
(一)多部樂(“九部樂”,“十部樂”)
說到唐朝的多部樂,不得不提到隋朝時期。隋朝建立不久便頒布了“七部樂”的燕樂體制,隋煬帝時期又增加兩個聲部,隋代“九部樂”的宮廷燕樂體制基本形成。《新唐書》卷二十一志十一中說道:“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說明了唐代宮廷燕樂起初完全承襲隋代音樂體制。而唐初的九部樂,據《通典》可以看出,一直到唐太宗時期,才廢除了“禮畢”。貞觀十六年一月,唐太宗將“高昌樂”專立樂部,形成“十部樂”。
(二)二部伎(“坐步伎”和“立部伎”)
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以演出形式來區分標志。詩人白居易寫道:“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笙歌一聲眾側耳,鼓笛萬曲無人聽。”這充分說明就坐、立二部伎而言,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雖然坐部伎人數少,但是表現細膩,而且樂隊是在堂上坐著與歌者、舞者共同演奏的。而立部伎雖然人數眾多,氣勢磅礴,但樂隊只能立于堂下為歌舞伴奏。
(三)法曲與大曲
大曲是一種綜合器樂,是歌唱和舞蹈等多種表演方式并存的大型音樂類型。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唐人謂大曲有“散序”,“中序”,“破”。《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共有36段:散曲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法曲和大曲是隋朝時期宮廷音樂里面備受關注的兩種燕樂表現形式,除了法曲和大曲,宮廷音樂還有鼓吹,鼓吹主要在儀仗和享宴中演奏。
(一)與多種文學形式完美結合
唐代宮廷音樂在詩、歌舞、樂等幾方面完美結合。王維《陽光三疊》、李賀《李憑箜篌引》等都是以描寫音樂歌舞為體裁的詩篇。而同一個題材在音樂、舞蹈、詩歌中的運用,反映了當時樂、舞、詩融合的特征。
(二)作曲及演奏技法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高度繁榮時期,其樂器較之前種類更多,唐人在器樂演奏上更有諸多創新,如犯聲法,陳腸《樂書》:“樂府諸曲,自古不用犯聲。唐自則天末年《劍器》入《渾脫》,為犯聲之始。《劍器》宮調,《渾脫》商調,以臣犯君,故為犯聲。”[2]又曰:“明皇時,樂人孫處秀善吹笛,好作犯聲,時人以為新意而效之,因有犯調。”所謂“犯聲”,約指演奏一曲中變換宮調,從而豐富了音樂效果。作曲家用多種音樂歌舞創作手法來體現音樂內在美,宮廷音樂內在多變,充分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與各民族音樂的融合
唐代宮廷音樂的發展離不開民間各族音樂的影響,民間音樂也帶有宮廷音樂的影子。唐代的清商樂沿用隋朝的清樂,其音調主要以北方音調創作而 成。《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二中寫道:“自《破陣舞》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動蕩山谷”。[3]唐代宮廷音樂繼承傳統,巧妙地融合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是漢族音樂在吸收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養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曲。
(二)與外來音樂文化的融合
日本曾兩次派出“遣唐使”來中國,大批“遣唐使”肩負著文化交流的使命,目的在于吸收唐代文化,包括政治、經濟、音樂、美術等,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在日本,遣唐使著重學習唐朝的禮樂制度和音樂歌舞藝術,仿照唐朝的禮樂制度,教坊等掌管音樂的機構,還大量引進唐代的樂器、樂譜、樂書等。唐代燕樂大量流傳入日本,逐漸成為日本雅樂的重要組成部 分。
《新唐書?吐蕃列傳》中曾說道:“唐使者始至,給事中論悉答熱來議盟,大享于牙右,飯舉酒行,與華制略等,樂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錄要》雜曲。百技皆中國人。”[4]說明當時交通不便利的西藏地區也擁有眾多唐人 跟唐曲。《新唐書·西域列傳》里記載:“會唐浮屠玄奘至其國,尸羅逸多召見曰:‘而國圣人出,作《秦王破陣樂》,試為我言其人。’”[5]由此看出,當時唐代名僧玄奘到達天竺的時候,國王表現出對唐代音樂的濃厚興趣。唐代高度發達的音樂文化吸引著亞洲各國,對當時世界文化起到了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作用。
《霓裳羽衣曲》,此作品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盛唐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了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的形象,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給人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此外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歌與破則是在涼州進天竺的《婆羅門》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調續寫而成的。[6]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國的創作曲調,又有外來音樂的改編曲調。《霓裳羽衣曲》吸收了外來音樂,目的是給人們一種奇特的感覺,表現了作者所追求的神幻莫測的效果,在藝術上是有獨創性的。
唐代宮廷音樂形式多樣,規模宏大;內容充實,技法高超;并且與各民族和外來文化巧妙融合,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音樂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顆明星。
J607
A
耿藝曼(1995—),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