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音琦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簡析伊斯蘭教音樂與回族宗教音樂
劉音琦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伊斯蘭教音樂和回族宗教音樂都是宗教色彩濃厚的宗教音樂,兩者之間既有相同點又存在著一些差異。伊斯蘭教音樂是伴隨著伊斯蘭教而誕生的,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自誕生后,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廣泛的傳播和巨大的變遷,伊斯蘭教音樂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和發展的,所以研究伊斯蘭教音樂首先要搞清伊斯蘭教的基本問題。回族信仰的是伊斯蘭教,但回族由于長期和漢族人生活在一起,其生產生活中深受漢族的影響,所以回族音樂是伊斯蘭教音樂和漢族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
伊斯蘭教音樂;回族音樂;宗教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都知道,回族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所以回族的生活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其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更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回族人民長期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雜居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且形成了共同的家國觀念。所以在回族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大量吸收了漢文化因素和儒家哲學觀念。因此,在這樣的雙重作用下,回族宗教音樂既有鮮明的伊斯蘭教音樂元素,也反映出來的一些漢文化因素。
(一)伊斯蘭宗教文化
伊斯蘭教音樂作為一種宗教音樂,是基于伊斯蘭教而產生的。伊斯蘭教是公元610年左右由穆罕默德創立的,后來,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是世界宗教中影響范圍最廣的一種宗教。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對當時阿拉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思想反映,是對當時社會統治階級不滿的反擊產物。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民族矛盾尖銳、眾多底層人民受到統治階級的無情壓迫,對現狀不滿的底層人民急切的盼望減輕剝削和社會的安定統一。伊斯蘭教就是代表了這些廣大底層人民的利益,將底層人民遭遇的不公變成思想層面上的吶喊。念、禮、齋、課、朝是伊斯蘭教信徒每天的必修課,缺一不可,分別是晨禮、響禮、晡禮、昏禮、宵禮。根據伊斯蘭教的教義,伊斯蘭信徒日常生活中的宰食牲畜和婚喪嫁娶都要請阿訇主持根據教規嚴格進行,且伊斯蘭教信徒都會慶祝自己的特有節日,主要是古爾邦和開齋節兩節日,在過節期間,他們會舉行盛大的團拜等慶祝活動,并到當地的清真寺聆聽阿訇主的教誨。除了這些獨具宗教特色的習俗活動外,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比如伊斯蘭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由于派別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例如,“哲合忍耶”作為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四大學派之一,其音樂特點是以贊頌為主,喜歡用動聽的歌詞贊頌圣主。在伊斯蘭著作《哲合林耶道統史》中將這類贊頌圣主的音樂根據歌詞的不同分為兩大類,為《麥達義亥》和《木汗麥斯》兩大宗教詩集,并將歌唱這些詩集的音樂曲調稱為“也門調”,“也門調”因起源于也門而得名。“也門調”的特點是旋律優美、高亢激昂,氣勢猶如一次龐大的合唱團。
(二)伊斯蘭教音樂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大宗教,受到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重視,伊斯蘭教音樂——這種宗教特色鮮明的音樂形式成為人們研究伊斯蘭教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關于伊斯蘭教音樂,日本東京大學的岸邊成雄教授在其著作《伊斯蘭音樂》中對伊斯蘭音樂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對中國西北地區、希臘、波斯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音樂所產生的影響。在我國,伊斯蘭音樂主要流行于回族教集中的地方,且多與穆斯林的宗教及民俗活動分不開。穆斯林民們經常以極為豐富多彩的歌唱性音調來吟詠《古蘭經》和贊頌真主。這些誦經音調,除繼承了伊斯蘭音樂傳統外,又具有較多的中國化地方音樂特色。
(一)伊斯蘭宗教音樂對回族宗教音樂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回族與伊斯蘭教的淵源很深。伊斯蘭教作為我國回族人民的信仰宗教,對回族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而伊斯蘭教音樂作為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常出現在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動中,所以回族居民對其是有一定了解的。但由于我國的回族人民長期與漢族民族居住在一起,便很自然地將他們所熟悉的地方音調元素揉進了傳統的伊斯蘭教音樂中,導致我國的回族宗教音樂有一些伊斯蘭音調的韻味,同時又注入了新地方性因素和回民傳統音樂的成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伊斯蘭音樂為主調的回族宗教音樂。
(二)回族宗教音樂
回族宗教音樂是由民間傳統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部分組成的。民間傳統音樂主要是對回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反應,是回族廣大人民情感和思想的體現,是他們心靈的訴說,所以其具有明顯的群眾性、普遍性,且這類音樂往往會更加深入人心。相較于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更嚴肅和正式,且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宗教音樂在演唱時不允許用樂器伴奏,所以為了使音樂更加悅耳動聽,演唱這類歌曲時更多地是采用那些動優美、流暢的音調。為了更好地傳播伊斯蘭教的教義,使伊斯蘭教的著作更加大眾化,人們很早就采用音樂的形式將伊斯蘭教的著作變得更加便于記憶和通俗易懂,比如,回族宗教中的“經堂教育”機構就借助一些地方民調將伊斯蘭教的教義變成音樂的形式用來吟唱,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早在元朝的時候,東遷至我國的伊斯蘭教徒,大部分都進入了我國的西北民間地區,散落在寧夏、甘肅、陜西等地區,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居民為了繁衍生息,使信仰后繼有人,就采取這種形式來傳播伊斯蘭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回族宗教音樂的演唱曲調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在日常宗教活動中所使用的音樂語匯保留了回族宗教音樂的特點。
綜上,伊斯蘭教的起源和發展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和需求下進行的,隨著伊斯蘭教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對我國回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國回族宗教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回族宗教音樂呈現復合性、多元性的發展態勢。
[1]李東生.寧夏羊皮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2]高占福.伊斯蘭教與中國穆斯林社會的宗教文化[J].西部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11.
[3]曹本冶.中國傳統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西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J60
A
劉音琦(1992—),女,回族,吉林延吉,研究生在讀,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比較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