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璐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琵琶文曲《昭君出塞》的人文情懷和藝術表現
趙 璐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如何才能演奏好《昭君出塞》,展現其藝術魅力,是每一個琵琶演奏者的希望和目標,筆者在大量閱讀理論資料,認真訓練演奏技巧的基礎上,對琵琶文曲《昭君出塞》的人文情懷和藝術表現進行了梳理。并行之成文,希望能對琵琶演奏者及愛好者提供幫助。
昭君出塞;人文;藝術;琵琶
琵琶文曲《昭君出塞》充滿了藝術感染力,表達的情感基本以“哀怨”為主。使聞者為之心傷。給聽眾帶來了美的享受,為了使琵琶表演者和有興趣的聽眾對《昭君出塞》的魅力有更深的了解,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結合自身的演奏實踐,試依照阿炳版的《昭君出塞》,從此曲的人文情懷和藝術表現兩個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瞎子阿炳,江蘇無錫人,父親是個道士,四歲喪母,8歲時隨父親學習音樂,17歲在音樂方面嶄露頭角 ,21歲時父親去世,因為所交匪類,染疾導致雙目失明,流落街頭,以賣藝乞討為生,生活歷盡艱辛和苦難,但正是這些磨難,成就了阿炳動人心魄的藝術成就。
昭君出塞,始出《漢書·元帝紀》,從記載中可以發現,昭君出塞是一次政治婚姻,目的是通過和親來換取匈奴和大漢兩國“邊垂永無兵革之事”,可以說昭君這次出塞的結果是不錯的,但后人大多還是愿意從昭君個人的不幸出發,來抒發一腔哀怨悲憤之情。不幸的身世,悲憤的心情,使阿炳演奏的《昭君出塞》蕩氣回腸,催人淚下。
(一)對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擔憂
歷史上,匈奴一直是北方邊境的隱患,昭君和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紓解了邊境的緊張,但是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統治者在安邊上的束手無策,只能把本應由熱血男兒來承擔的責任,移加到一個纖弱女子的肩上。在封建社會的有志之士看來,這是委屈求全,是一種屈辱,因此由于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使封建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充滿了擔憂。像張祜的“漢庭無大儀,戎虜幾先和”(《昭君怨》)白居易的“異類為配偶,禍福安可知”(《青冢》)等都借昭君來寫哀怨,既傷國家,又傷自身,筆者認為,如果能在演奏時融入這樣的感受,自然會打動聽眾。
(二)對故土和母邦的不舍和眷戀
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很不發達,古人多安土重遷,不愿漂泊流離,遠離家鄉,只有因生計所迫、征役戍邊,或是被貶流放之人,才在異鄉漂泊,忍受羈旅行役之苦,傷春懷遠,悲秋思鄉,聞砧聲而落淚,見燕飛則唏噓傷心。而昭君本是元帝后宮的一個妃子,在文人看來,能伴君側,哪怕“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也勝過跋山涉水,遠嫁異邦,所以琵琶曲《昭君出塞》一開始,就著力刻畫昭君出塞時對故土的那份不舍和眷戀。這份深摯的故國之戀,應是文曲《昭君出塞》重點表現的一個點。
(三)對自身命運的擔憂和焦慮
在中國文化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叫“香草美人喻君子”,王昭君作為一個柔弱女子,其美貌讓漢元帝見后是坐臥不安,寢食都廢,想毀約和親卻又不能,送別昭君卻又不舍,而昭君的毅然前行,舍小取大,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幸福。這和古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是何其相似,那些有才華、有抱負、忠心耿耿卻無施展之地,被饞、被疏、被貶謫、被流放、被問罪的文人,也就在昭君的故事里找到了同病相憐,不能把控自身命運,只能寄希望于明君,翻檢史書,賢君明君有幾個呢?所以在演奏《昭君出塞》時,這也是一個重點表現的主題。
(一)《昭君出塞》的樂曲結構
《昭君出塞》在結構上分為三部分,內容上分別對應臨別故國、長途跋涉和婚后憧憬。臨別故國時,樂曲重點表現昭君外表和內心的巨大反差,所以旋律端莊深刻。中間部分遠嫁番邦,一路荒涼,一路艱辛。樂曲表現的是出塞途中轆轆遠行的車輪,削刻容顏的風沙,顛簸流離,車馬勞頓,昭君目睹“大漠窮秋塞草腓”的孤寂,沉穩單一的節奏,富有內動力的旋律,表現出內心的起伏和不寧。樂曲的最后一段簡短,是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和親以后,接觸到一些新鮮的東西,適應了塞外的生活,丈夫對她也比較尊重和疼愛,因此樂曲也隨之輕快明朗起來。
(二)《昭君出塞》的曲調處理
阿炳雙目失明,賣藝求生的悲慘遭遇使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美。《樂記》上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在中國民族調式中,明亮歡快的是宮調和徵調,而商調則是一種黯淡的色彩。《昭君出塞》開始于商調,結束于宮調,這種調式的變換,正好能表現昭君出塞時的形象和心理的變化。舉例來說,曲子以2開頭,仿佛是在訴說,然后以7進入,更是刻畫了昭君遠離故土的沉重和不舍,接下來是4 5 6 1 5的調音變形,進一步表現出高于哀怨的那種自請求行、傲然不迫的氣度。中間段落用滿輪指法,采用羽調式屬方向角調。使整個段落節奏平穩,在結束時通過漸慢處理落在1上,將整個樂曲回到商調上,使曲子產生一種歸屬感。
(三)《昭君出塞》的演奏技巧
樂曲開始,節奏緩慢,使用“劃輪”指法,造成闊大的氣勢。接著用“打”的手法演奏1音,形成情緒上的對比,然后又是一個長音3的劃輪 ,使情緒激昂,隨后在低音“拎”出2音,在5收住。休止停頓處,重彈琵琶面板,給人一種泣不成聲的感覺。從容緩慢的有跌宕頓挫。樂曲中間是小調音變形4 5 6 1 5 ,在技法上以“抹”“挑”為主,主要是控制速度。在這種節奏變化中,表現一個混亂紛雜的場面,一直延續到本段結束 。另外筆者認為要想演奏好這首琵琶文曲,應該注重基本功包括右手的訓練。
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作為十大琵琶名曲之一,深受廣大聽眾和琵琶演奏者的喜愛,筆者在研究資料和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只有真正體會該曲的人文精神,學習演奏技巧,不斷練習,才能真正彈出優美感人的樂章。
[1]檀晶.論兩首《昭君出塞》藝術形象的演唱處理[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桂勝,張友云.昭君出塞與漢匈社會民生之考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3-25.
[3]寧子涵.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中人文情懷與審美探微[J].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6.
J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