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超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淺談民族歌曲《走西口》各版本的藝術特征及演唱處理
林 超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民歌,每一個國家都會有的傳承文化。而在中國,至今讓人難忘,走到哪里都是朗朗上口的民歌《走西口》,可以說它是一個代表。走西口,雖僅三個字,卻化為了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出一段近三百年的歷史傳奇,締造出一部名聞天下的移民史。本文從民族歌曲《走西口》創作背景入手進行研究,然后具體分析《走西口》不同版本的演變,最后對《走西口》的藝術特征和演唱處理進行分析。
走西口;陜北民歌;演唱處理
(一)《走西口》民歌背景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需要繼承的東西多得數不過來,但是在西北這片大土地上面,《走西口》就是它一個重要的文化繼承。在人們的觀念當中,對于這首民歌的來源也一直在倍受爭議。有一些人認為,最初它主要是流傳在中部地區的一首小曲,唱的人多了,也就被熟知。但是這也是少數人的看法,至于走西口到底來源于哪里,并沒有人知道。所以,久而久之,從以前到現在,西口這一詞就慢慢地融入到我們生活中了。
(二)《走西口》的發展
經過仔細的研究表明,最初的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走西口》主要是在陜北一帶,因之后老百姓的不斷傳播讓這首民歌漸漸深入人心,之后又隨著地域的改變會在一定程度上將其曲調改變。但是不管怎樣改變,它的曲調呈現出來的還是很有感情的,很能將人牽入到其中。
民間有諺語“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的櫻桃”。百年余來二人臺小戲《走西口》這一民族的藝術珍品一直活躍在戲劇舞臺上,久唱不衰,主題鮮明,特點突出,故事生動,音樂動聽。深為內蒙古區內外廣大聽眾喜愛。
(一)不同地區“走西口”民歌的流行曲調
現如今,在各個地區都會有許多民間藝術家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民間歌曲,然后再由特定的藝人來唱,吸引老百姓來觀賞,所以現在的很多鄉鎮上就出現了以走西口為腔調的民間歌曲。不管是在哪個地區,都會有不同的曲調。最具影響力、流傳之廣的《走西口》民歌,當屬在解放初期的陜北,由王方亮、張樹楠二位同志進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此后,又經中央歌舞團陜北民歌合唱隊演唱而風靡全國,它以敘事情節為主,素材精煉、用筆不多,質樸清新、卻又以含蓄深情,耐人尋味取勝。
隨著不斷的發展,每個地區都具有屬于自己區域特色的民間歌曲來傳唱。這在之后的文化傳承發展當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因為民謠的出現,使得那些常年在農地里耕作的農民們有了日常豐富生活的娛樂節目,那就是唱民歌。
(二)二人臺小戲《走西口》的誕生
談到二人臺,自然想到《走西口》。二人臺小戲《走西口》創作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5年),是在河曲民歌的基礎上改編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大旱之后的一個名叫太春的山西河曲縣農民,四處借糧食,都沒能借到。可迫于生計,無從選擇,也無法選擇;在他的內心當中,他是被逼然后進行選擇的,所以最后他只能外出打工賺錢。之后,整個劇情的發展就隨著離開這一主線展開了。當太春將離別這一消息告訴自己才剛結婚的妻子的時候,他是極度傷感的,他的妻子也是一樣的難受,因此妻子最后就不斷地送走自己的丈夫,送了又送,可見他們之間是有多不舍。“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新婚分離,悲苦甚矣!二人臺小戲《走西口》,反映出的是青年夫婦真摯的愛情和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客觀上卻充滿著勞動人民的血淚和艱辛。
在二人臺的所有劇目當中,最常見的的有兩類戲劇,就是“硬碼戲”和“帶鞭戲”。今天我們所說到的走西口是屬于第一種類型的戲劇歌曲。它其中表現出來的故事情節是十分的精彩的,并且注重說唱結合,從中流露的情感也是非常感人的,大部分這樣的劇目都是以抒情路線為主的。因為在這樣的藝術表演當中,里面融入了許多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再加入不一樣的表演環節,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一種地方獨有的戲劇表演。不像一些劇情復雜的戲劇表演一樣,走西口類型的民歌戲劇表演的內容是十分樸實的,也就是非常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所以老百姓在觀看的過程中才會有感而發。
(三)改編后的藝術歌曲《走西口》
在1987年由風靡全國“西北風”的領軍人物胡月演唱的《走西口》民歌榮獲了全國首屆人才杯歌唱大賽金獎。
現如今的許多流行歌曲其實都是通過對以前的許多民族歌曲進行改編和作詞,才成為了一首新的歌曲,但其實最基礎的還是走西口的曲調,只是說每個地區都增加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在里面。不管經過怎樣變化,只要是有著走西口這一曲調存在的民歌當中,都不會出現太悲壯的場景,有的只是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態和感情瑣事。在進行二度再創作的過程中,藝術歌曲《走西口》加入了偏音N級與VII級音,這些音都起了輔助性作用,避免了旋律色彩的單調性,綿遠悠長。
(一)歌詞純樸、意組豐富之美
為什么民族歌曲在這么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里面所包含的韻味,這是決定它經久不衰的因素。就拿《走西口》這一民歌來說,在歌詞里面,我們看不見有哪些是奢華夸張的,有的只是平鋪直敘,簡單說唱。其實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歌詞里面體現的都是農民們的日常生活,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歌中的一唱一和就能聽出。男生的嗓音當中帶著陽剛之氣,女孩子的聲音中帶著甜美,兩人互相吸引,最后以唱歌的形式走到一起。這就是唱著民歌就能想象出來的一幅美好的景象。
(二)旋律之美
先秦儒家經典著作《樂記》中講到:樂有聲音生成,它產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如果心中有悲傷的事情發生,在唱歌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應該陰沉而沒有高興感覺的;但是如果在唱歌的時候是十分放得開的,并且很有擴張力,那就說明唱歌者的心中是充滿快樂的;那如果是有憤怒之意在其中,對于最后發出的聲音就會是狂妄的。所以在不同的場景下,所演唱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走西口》這一民歌想要達到的效果之一。
(一)改變后的《走西口》演唱處理
和最初流傳在人們口中的民歌不同,走西口在小部分環節做了一些改動,因為有了這樣的改變,其中想要表達的情感也就變得不一樣了。原始的民族歌曲主要唱于老百姓口中,其曲調也是十分簡單的,旋律也不難懂,想要表達的也是基層老百姓的真實情感,所以才會一直唱下去。但經過改編之后的名曲在演唱上面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里面加入了一些特殊的音效處理,也只有稍專業的人員才能夠唱出那樣的感覺。
(二)二人臺《走西口》的演唱處理
因為有了人們長時間不斷的積累運用,在《走西口》當中就出現了許多的虛詞和襯詞。這些詞語的出現就為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減少了一定的難度。因為在表演的環節難免會有一些差錯出現,而虛詞的運用就會一定程度上幫助到表演的人,并且所表演的節目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那個時候對虛詞和襯詞的利用在現在的演唱過程當中也是非常常見的,只不過是要按照演唱者的喜好來定。
(三)回歸自然、注重細節的地方語言特色
民歌總是要求結合當地的方言土語來演唱,所以,民歌旋律表達歌詞的音樂美,也包含地方方言的語音美,這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民俗本色。人們常說“大俗大雅”,這種大俗就是一種美。一位音樂學家曾經說過:“語言對音樂的影響是致命的。”可以說,歌曲的表演是一種人類發明的無價的財富,因為這是人類對語言的另外一種表達,或是悲傷,或是欣喜,或是其他的情緒,都表現在里面了。所以演唱者想要將一首感情豐富的歌曲表演得讓人過目難忘的話,這也是很難做到的。二人臺《走西口》的道白就采用純正方言;在演唱時,從發音、咬字上也非常遵循當地的語言風格,語言樸實憨厚,表演細膩、淳樸大方,具有濃郁的鄉俗風光和地方色彩。
走西口,里面含著他們的辛酸和淚水,歡笑和喜悅。所以現在我們再來細細品嘗在走西口當中的那份情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所以對于文化的傳承,并不只有一種方式,更多的是我們應該要有自覺的意識去保護中國少有的文化。
[1]王瑤.經典民歌重述的兩難——以馮健雪演唱的《走西口》兩種版本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6):132-135.
[2]王瑤.作為男權話語的性別敘事——改編民歌《走西口》的女性主義解讀[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2(03):85-89.
[3]甄曉,王晉華.論西口文化與二人臺藝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02):39-45.
[4]令狐青.山西民歌山曲及其唱法研究[J].中國音樂,2009(02):131-141,160.
[5]張晉俐.“二人臺”《走西口》的藝術特色分析[J].中國音樂,2006(02):173-176,179.
J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