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巍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淺析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間的關系
付少巍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本篇文章針對學校音樂教育同社會音樂教育之間的關聯性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筆者自身經驗提出了幾點發展建議,其中包括加強學校音樂教育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以及發揮出社會機構的積極作用等,以期能夠帶來一些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學校音樂;社會音樂;音樂教育
教育本身是一種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科學化的教育方式來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我們應當把教育活動同社會生活緊密的關聯到一起。一方面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來賦予教學活動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求來科學化的調整教育模式。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中,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很多問題與不足,無法充分的滿足于現代音樂學習者對新事物的接受愿望,還出現了脫離社會教育的現象,不利于音樂人才的全方位發展。為此,找出學校音樂教育同社會音樂教育之間的關聯性,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重點對待的一項教學任務。
學校音樂教育是國家素質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以豐富音樂文化為教學目的,通過趣味性較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除此之外還能夠利用傳授樂器的演奏方法來激發出學生的創作欲望與聯想能力,以此來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教學效果。
學校音樂教育的特征包括如下的五個方面:第一點為功能性。學校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并承擔著激發學生音樂創作欲望的教學責任,在系統化教育體系的支持下,學校音樂的教育功能相對完善;第二點為組織性。在學校中配置了專門的科研小組與教學部門,這些部門分別擔任了不同的教學職責,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的音樂指導;第三點為全面性。學校音樂教育不僅可以為學習者傳授基礎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同時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念;第四點為穩定性。學校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以及教育環境都相對穩定,同時還有強大的師資力量與完善的評價體系的支持,十分有利于學習者的可持續性發展;第五點為有效性。學校音樂教育有國家政府與各級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基礎的教學設施還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均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此外,學校還會定期舉辦一些集體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學習者的身心發展。
社會音樂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支持力量,筆者在這里借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社會音樂教育大致可被分為如下的三種類型:第一種為帶有社會效益性質的音樂活動,例如節日慶典、民族音樂匯、少兒音樂活動、原創音樂活動等等;第二種為公開化的商業類音樂比賽,例如中國新歌聲、超級男生以及我是歌手等等;第三種為帶有經濟效益性質的營業性音樂活動,例如由酒吧所組織的歌手演唱、KTV中的點唱活動、業余歌手的組團演出活動等等。
如今,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開始積極的尋求能夠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娛樂方式,在此種形式下,各種類型的歌唱比賽與選秀活動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的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例如由湖南衛視所推出的“快男”、“快女”、“我是歌手”,由東方衛視所推出的“我型我秀”,由浙江衛視所推出的“我愛記歌詞”等等。這些風格迥異的社會音樂活動雖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但是卻也在無形當中為社會音樂教育平添了幾分功利性色彩。不難想象,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雖然為現代人創造出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升學與就業壓力,一旦教育與就業之間喪失了原有的平衡性,那么就會對社會音樂教育的積極價值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些音樂學習者會將諸如一夜爆紅的“快男”、“快女”,坐擁百萬粉絲的歌唱明星當做是自己的學習對象。社會音樂教育是處于開放性的環境中的,它會受到社會風氣與社會輿論的影響,會對學習者的價值判斷與學習目標帶來直接性的干擾。事實上,除去專業的音樂院校需要承擔起引導學習者樹立正確學習目標的責任,社會音樂教育也必須要承擔自身的育人作用,盡快找到藝術教育中功利與非功利性質之間的平衡點,幫助音樂學習者順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應當密切的關注音樂藝術現象的具體變化,巧妙地利用藝術觀念來代替文化觀念,構建出以審美為核心的學校音樂教育體系。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應當調整好文化觀念同藝術音樂審美之間的先后次序,從中發掘出不同類型音樂現象產生的原因。從音樂概念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現有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中會以音樂藝術為教學重點,很少會涉及到音樂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大的教學缺憾。而我國的社會音樂教育則嚴重缺少科學化教育理念的支撐,完全是根據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來設計教育體系的,因此社會音樂教育的質量將逐漸被市場經濟規律所同化,而所謂的教育效果也只能夠被看作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表面功夫,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即為音樂考級現象。
雖然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都比較重視對學習者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只是注意到此種音樂現象的表現形態,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它的行為觀念。由于音樂教育活動本身是一個回溯的過程,從最初的音樂性態感知開始,學習者會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當中深入領會到其中的音樂觀念,但現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卻是違背了這一規律,變成了從形態開始、到形態結束的直線型教學模式。再觀社會音樂教育,在很多時候,教育方式所關注的仍然只是音樂的具體形態,雖然在某些地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音樂行為與音樂觀念,但是仍然沒有彰顯出音樂教育所應有的審美核心。例如在各個地方上所開展的音樂商業活動,雖然都是以文化作為活動基礎,但其中所涉及到的行為與觀念卻直指經濟利益。
(一)加強學校音樂教育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性
由國家教育部門所最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中重點強調了學校音樂教育同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這一教學要求標準,學校音樂教育應當重點體現出與現實生活的融合意識,例如在課程中適當的引用一些受眾群體較多的流行歌曲;聘請一些民間團隊或社會音樂工作者來到校園中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等。除此之外,學校音樂教育還要著重培養學習者對社會生活元素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社會生活意識,另一方面還要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學習能力來引入豐富的音樂生活元素,以此來提高學習者對音樂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
(二)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中,人們獲取音樂信息、學習音樂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網絡、電視、廣播等。雖然這些媒體為音樂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負面影響。為此,國家政府與教育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媒體的控制力度,有針對性的挑選恰當的媒介傳播內容。
(三)發揮出社會機構的作用
隨著“全民音樂活動”的呼聲越來越高,社會中音樂培訓機構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人們在繁重的學習與工作之余會選擇拿出自己的業余時間來參加音樂培訓班。在很多人的認識中,覺得學校音樂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充分的滿足他們對音樂藝術的全方位要求。為此,有很多音樂專業的學習者也會選擇到社會培訓機構中來繼續深造,例如社區藝術館、私立音樂培訓班以及音樂學校等等。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我們應當牢牢把握住這一教育機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來將校內的音樂知識與校外的音樂實踐巧妙的結合到一起,賦予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
[1]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1).
[2]王萍.學校的音樂教育和社會的音樂教育[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3]尹紅紅.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需求和社會形成合力[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4(11).
[4]陳明達.對社會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4(09).
G642
A
付少巍(1981—),男,漢族,河北省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小號演奏、交響樂、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