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強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多媒體在音樂教學運用中存在的弊端
李興強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使得多媒體運用到教育的各子學科中,其音樂教育是這方面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多媒體的使用確實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等優勢,但也存在著過度濫用等諸多問題。本次論文主要對多媒體在音樂教育實際應用中的弊端進行詳細論述。
音樂教學;多媒體;弊端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教育的大力改革,新型技術手段不斷映入我們眼中,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多媒體的出現被普遍應用在教育各個學科中。與此同時,掀起了一股“多媒體”熱,發表的相關文章大多都是在倡導多媒體的使用以及對它自身所擁有的優勢進行闡述。在1992年張根厚發表的一文《電化教育的特點及其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中肯定了“電化”自身對信息能量的可控性、靈活性、可創造性以及知識綜合性等優點。隨后在1997年袁莉萍《多媒體網絡是音樂教學的新潮流》中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進行了概括,指出了以前“一對一”面授的教學手段等缺點。至多媒體的出現改變了落后的教學模式和方式,肯定了多媒體在未來的教學中將起到引領作用。多媒體“噴火式”的發展逐漸在教學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李娟在2002年發表的期刊《喚醒學生自主意識——運用多媒體優化音樂課堂教學》中也是極力對多媒體的優點進行說明,即多媒體的使用增加學生對音樂情境的了解與體驗、開闊學生視眼、提高審美素質等。以后的相關文章都是對其優勢所言,包括動靜相結合的多媒體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有效性、藝術性、豐富教學內容等等。很少有學者對其存在的缺點進行論述,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多媒體的大力使用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2005年李曉燕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之利弊》中發表了自己對多媒體缺點的看法,其中對老師“填鴨式”模式的觀點本人非常贊同,以及課件內容量多、主次不分,教材不切實際的應用等都是大部分老師存在的問題。往后也有不少學者對這些弊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潘莉在2009年《淺談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利弊》一文中提出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地位、教師技能的下降及課件內容的過分華麗等。在2016年上旬王秀玲《淺析多媒體技術對于小學音樂教學的利與弊》其中對多媒體存在課件的粗制濫造、過度依賴導致老師產生惰性心里以及課堂知識的敷衍、機械化的教學模式等問題都是很有眼見的觀點。本人認為多媒體的使用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確實有明顯的對比,也改變了傳統的一對一模式的不利,不可否認的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現代化教育技術極大的擴展了音樂的教學容量、豐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展,那么這些性質必定會轉向它的反面,所謂“物極必反”。也正是這樣對多媒體的濫用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大量弊端。本次論文我將主要對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論述。
多媒體自身集合了圖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介的優勢得到許多老師的青睞,與以往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鮮明對比,但是過分追求課件的華麗,會導致教學課堂內容的華而不實,以及“重形式,輕內容”的形式也影響到教學的質量。比如:在課件中有大量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畫,這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今大部分老師通過課件與音響來代替板書設計與范唱,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即多媒體只是進行輔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忽視往往會造成教學內容與手段相背離,不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提高課堂效率等。以下我將從板書和范唱這兩方面來進行講解。
(一)板書
板書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項環節,是課堂教學手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教師的微型教案。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一些青年教師忽視了板書的重要性。通過板書的設計可以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功底和在教學上的創新程度,板書設計也反映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在板書的書寫中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在聽到一首旋律的時候老師可以抽查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下他所聽到的東西。這樣有利于增加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形成學生之間的“競爭”,老師也可以在黑板上寫下音符、休止符、重難點等來凸顯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些都比簡單的出示課件要有效的多。一位優秀的教師能通過簡潔的板書,清楚而完整地將自己備課的思維過程準確地表達出來。同時,板書也是一個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
任何事物都存在客觀性,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循它的規律,音樂教學也不例外。我們在圍繞音樂教學目標時要將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相結合。除此之外,板書的設計也要體現科學性、條理性、計劃性等原則。不能在黑板上寫下密密麻麻的內容,會給學生心里造成壓力感,不能優化課堂秩序。板書的設計應體現出提綱挈領、主次分明等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概括能力。多媒體的濫用,導致青年教師很少在板書設計上下功夫,然而板書設計可以體現出教師的綜合能力。在整個教學當中板書設計也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對板書這一傳統教學手段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范唱
“歌曲是人類心靈的溝通方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歌唱占有很大比重,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中小學音樂教學中越來越突出對學生表現音樂、創造音樂能力的培養。首先,我們要通過范唱來教會學生,這時,就要求老師具有很強的范唱水平的能力。其次,范唱的方式和內容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重難點來決定。最后,要培養和訓練學生掌握唱歌的正確姿勢以及呼吸方法。音樂是流動的音響,在范唱的過程作中老師要有感情的來演唱歌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體驗歌唱的情感性。
范唱的內容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年齡、性別來對癥下藥,比如:小學生都處于童聲時期,男女生可以一起唱歌一起訓練,而中學生階段正處于青春期和變聲期,教師要通過具體的練聲方法來適應每一位同學,男女生也要分開進行訓練。比如選取跳音、頓音等其他練聲方法來減輕他們的負擔。范唱在教學中也要依實際情況而定,比如:難點范唱、糾正范唱等。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下,教師的范唱顯得更為重要,具備良好范唱能力的音樂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進入歌曲的意境以及理解歌曲的情感,拉近與藝術的距離。音樂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提高歌唱技巧和范唱水平,讓范唱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其更大作用。
多媒體應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師完成課堂的教學工具,絕不是在教學過程中占其主導地位。如今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的重心也都有大幅度偏移,卻很少在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上下功夫。對此我將分別從彈唱技能、評課為例進行論述。
(一)彈唱技能
彈唱技能,簡言之就是指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談自唱的能力。多媒體的應用讓老師忽視了對自身彈唱能力的提高。在沒有出示音頻之前教師應當單獨為學生彈奏鋼琴或范唱歌曲,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奏或歌唱上。單獨演奏或演唱對老師來說可能相對要容易很多,但是,如果彈唱同步進行,恐怕大部分老師難以勝任。無論是師范院校的學生還是在職的老師,一般很少有這兩方面同時的訓練。因此,在這方面的技能訓練要求教師有過硬的鍵盤演奏能力以及對和聲、調性、音型等多方面的了解與掌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等。
(二)評課
評課活動是伴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而逐漸被強化和凸顯的一個教學環節,其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對課堂教學的檢測,而成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學校應每年或者每學期甚至每節課組織學生進行評課訓練,不能以“課件”取而代之,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分析、總結和概括能力。比如:在一堂音樂課結束之后通過學生的及時評課,老師可以看出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等,通過真實、有效的評課教師可以對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因材施教以及有利于教師不斷積累經驗從而掌握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而音樂課程的評課是考查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渠道,是監督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學研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在多媒體教學普遍應用下,青年教師更容易忽視評課這一方面,音樂教師不僅是“上音樂課的人”還是“評音樂課的人”。通過參與評課,教師可以加深對音樂教學的深層理解和對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研究,從而促進自身的教學專業發展。課堂評價體系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立體評價,優化了課堂的教學方式,全方位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領課堂教學改革。[3]
多媒體教學應遵循“輔助”性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不能讓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也不能簡單的以“人機交互”來代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課堂實踐中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地位而老師是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由參與多種音樂活動,讓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快樂與滿足,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獲得身心和諧發展。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也就是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抽象性和不確定性。在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個體主體性在音樂教學中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音樂相關知識也要對這個世界有所感知與實踐。
學生的學習在新世紀課程改革中被提倡為自主、合作的和探索的。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動構建者,學生也具有獨立的人格,在注重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專注個體差異性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的主導性地位以及師生之間的間隔很容易喪失學生的自主權。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不是獨霸其權利一個人說了算。一個合格的教師懂得與學生進行交流,在私下里應當關注學生的發展,詢問他們對教學內容有什么期望以及讓他們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安排。讓有個性的同學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差異教學認為,沒有選擇就沒有差異,也就沒有差異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做出選擇性的活動是必須的。從學校、教師、家長要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轉化到學生自主決定選擇‘學習什么和怎么學’。而現代課堂組織中,學生的選擇性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如果在教學中只能被動地接受和服從,其創造性得不到發揮,主動性也受到抑制。所以要求老師運用教學機智來加以處理,以便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教師的教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幫助學生將知識結構內化為能力結構。[4]
綜上所述,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不能過分依賴“課件”來傳授知識,要避免“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信息化的音樂教學中對傳統教學模式是無法取代的,板書設計既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通過范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范唱水平。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它是通過特定的音響引發人們的想象和聯想,這些想象和聯想都是因人而異的,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框子把學生的思維禁錮起來,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頒布,教師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豐富自己的職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后,更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同學們從不同的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發散性思維。賦予學生表達自我觀點和想象力的發揮,不能一味地對內容進行機械性的講解,在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學生個體化的發展。
[1]姚冰,陳玉丹.音樂教師職業素養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2]郁正民.音樂微格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科興教育.教育綜合大綱解析[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5.
[4]姚冰,陳玉丹.音樂教師職業素養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G633.951
A
李興強(1993—),男, 漢族,山西朔州,西華師范大學,學生 ,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