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曉
(山西省實驗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0)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
路 曉
(山西省實驗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0)
音樂文化本身具有審美、教育、娛樂以及認識的功能,對于學生自身審美技能以及審美熱情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中校園開設的音樂鑒賞課程不斷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更提升了其音樂文化的綜合素養,促進了高中學生特有的審美能力的形成,順應了新課改的號召,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科學性的發展。
高中生;音樂鑒賞教學;音樂審美能力;途徑
高中學生們在其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音樂的機會往往要比課堂上多,音樂風格也更加豐富,所以,把音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不但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音樂鑒賞,還可以把客觀存在的音樂轉換成學生主觀生活的一部分。
審美能力是人們經過很長一段時期內發現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鑒賞能力。不同音樂的鑒賞給欣賞音樂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審美實踐場合,使欣賞音樂的人們在體驗音樂旋律的時候還可以根據不同音樂的風格、題材以及結構等方面充分體驗其描繪的內容,培養和鍛煉人們在進行音樂審美的過程中保留最真實信息和感受,進而提升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過多地強調學生理論知識的能力訓練,卻忽視了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熱情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在枯燥的教學模式下逐漸喪失了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所以這種傳統教學觀念被大家稱之為填鴨式教學。有人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只有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才可以幫助學生在音樂的全面賞析當中逐漸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很多時候學生音樂鑒賞課堂上,教師與大家分享的音樂片段產生共鳴,一直認為當中某些部分尤為好聽,可真要是被追問到底怎么會覺得好聽,卻在一時間說不清楚。由此看來,目前高中生對于音樂的鑒賞也僅僅是在“不完美的音響感知”這種心理情緒上,只是感官系統傳達給大腦的信息,就是“好聽”。可是這些學生卻根本不能依據音樂的語言以及描述的環境從真正意義上進行深入的感受,更不用說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以及氣勢上感受其中的具體情感基調以及思想境界了[]。
我國高中學生在完成了初中的音樂教育后,對音樂已然掌握了初步的基礎,利用高中時期的音樂課堂學習,應保證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相應水平的獨立鑒賞以及進行審美的技能,使其真正意義上感悟到音樂文化的精髓。音樂鑒賞教學的目的是利用體驗、討論和分析等教學方式,全面開發學生關于音樂知識的探究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完成新課改要求中“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思想[2]。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在進行《畢業歌》的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了聶耳先生在創作此作品時候所處的背景條件,還結合目前學生所享受的教學和生活條件作出對比,然后給出結論,音樂作品所包含的情感是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的,即使人們生活的年代不一樣,可同學們在畢業后分別時候的極度不舍情懷是一樣的,這一點相信同學們都經歷過這種感受。在奠定好情感基底之后,教師開始與同學們分享電影《桃李劫》中的音樂片段,并教學生怎樣進行演唱。以這種結合情感鋪墊的作用進行音樂教學,往往連教師本人都會被音樂中包含的情感所深深打動。像這樣的提升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教學方式還能夠套用在器樂以及歌劇等方面的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運用充分的情感來進行音樂的表現。一旦學生可以自如的表達自身的情感時,那么對應的審美能力也就順其自然的得到了提升。
(二)注意教學作品的挑選
想要促進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體會,一定要注意選取能夠與學生的心理相匹配的音樂作品。例如,在進行《音樂與戲劇》這一音樂課程教學的時候,可以選擇學生大多比較熟悉的歌劇曲目《白毛女》中楊白勞唱段,或者法國歌劇代表性作品《愛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鳥》。這兩個作品都具有濃厚的藝術性以及思想性,學生在進行具體學習的時候能夠了解國內歌劇的民族性特色和法國歌劇的浪漫主義情懷,通過將國內歌劇與國外歌劇的對比,引導學生對不同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樣的選材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接觸到結構相對完整的音樂作品。
(三)將音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的承載與傳輸設備不斷進行更新換代,高中生們在其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音樂的機會往往要比課堂上多,音樂風格也更加豐富,所以,把音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不但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音樂鑒賞,還可以把客觀存在的音樂轉換成學生主觀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漁舟唱晚》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陶淵明的田園風格的詩詞,利用對其詩文的具體講解,引導學生將詩文情境與音樂情感有效融合,并體驗其獨特的感受。在我國零八年奧運會時,身邊的一位教師朋友搜集了一些中國花樣滑冰項目的比賽視頻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們進行分享,伴隨著我國奧運健兒動作的律動,課堂上的音樂也始終敲擊著學生們激動地心。這種教學模式促進公眾課堂的音樂鑒賞知識落實到實處,并且優化了學生的知識框架,使其音樂審美綜合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雖然相關音樂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課成績,可是卻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累積,有了這些知識,學生就可以更為積極的去面對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進而全方位的體會到生命的美麗[3]。
音樂是利用本身的旋律和基調激發人們的情感,并引起相應的聯想以及共鳴。所以,針對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和賞析音樂的美妙旋律和情感,不但培養和提升了學生 關于音樂的獨立感受技能,和相關作品蘊含的情感達成共鳴,更令學生進行音樂作品的賞析過程中促進其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而積極向上的審美觀,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情操得以陶冶,審美水平也隨之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1]劉曙艷.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12):57.
[2]宗杰.淺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175.
[3]徐玉琴.高中音樂鑒賞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159.
G633
A
路曉 (1979—),女,大學本科 ,中教一級 ,山西省五寨縣。山西省骨干教師,太原市教學能手,太原市教學標兵,巾幗建功標兵,多次獲得太原市、山西省、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