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湖南信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策略探索
王 亮
(湖南信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歷史發展中的藝術精品,必須在新時期得到有效繼承與發揚。本文在論述民族音樂教學現狀剖析其既存問題的基礎上,從教材編排、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及體系建構四個方面為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指明了方向。
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構完善;研究分析
(一)教學體制缺乏教學根源指導
我國音樂教學在新時期得到大力宣傳與發展,但其從整體上看教學方向也發生著質變,更側重于西方音樂的探討研究,對民族音樂關注減弱。早在第一次教育體制改革是,我國音樂教學就受到日本音樂的巨大沖擊,杰出的音樂家赴日深造,民族音樂基礎地位受到威脅。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音樂異軍突起進入我國,我國音樂教學也被打上歐美音樂的印記,而此時也客觀上對民族音樂造成沖擊。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音樂教育再次受到國外沖擊,尤以蘇聯音樂的沖擊為主。伴隨教育體制的多次變革,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的關注越來越少,西化成分越來越大,我國民族音樂的風向標地位不復存在。民族音樂的教學根源優勢難以發揮出來。
(二)教學內容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國多數學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時陷入教學內容片面性的誤區,其與中華民族審美融合的部分越來越少,這也使得民族音樂的主導地位逐漸弱化動搖。多數學校采用的依然是唱歌中心原則,教師在音樂教學時主要是教學曲目的演唱指導,多數教師缺乏將歌曲教學與民族音樂結合的課堂組織意識,學生難以接觸了解到民族音樂,對這方面的興趣并不高。而對于一些音樂專業學校,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不乏片面性,教學內容設計上往往是直接照搬西方音樂教學模式,與當前其特有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格格不入,學生被動地接受西方音樂知識,對音樂的熱情逐漸消減也無限關注民族音樂的學習,而總結上述兩大方面,本質上是學習內容設計的片面性,對民族音樂關注的弱化使得我國民族音樂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民族音樂的教學價值與教學魅力沒有得到認可。
(三)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入必須確保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步。而師資力量缺乏是我國教育的整體現狀,在音樂教學層面,傳統教學模式的沿襲及側重于理論的教學考核評估,使得能夠對民族音樂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一大批杰出的音樂人才更青睞西方音樂的研究。調查顯示在僅有的民族音樂工作者中,他們更側重鋼琴聲樂及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研究學習,對民族音樂創新關注不夠。我國音樂教學缺乏專業的民族音樂教學人才,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教師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局限于表層,直接影響到后期的民族音樂教學,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也是限制民族音樂教學發展的因素之一。
(一)積極做好音樂教材的創新性編排
民族音樂教學的開展以合理的教材編排為前提,因此教材建設是實現民族音樂向音樂教學課堂融入的當務之急。在教材編排上,我們可以將成型的數量可觀的用民族音樂元素詮釋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納入到現有的音樂教材體系中,通過提供鮮活富有感性色彩的教學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與自身特色,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西方古典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的關系,激發他們民族音樂學習的信心。教材的編排需要聘請優秀的民族音樂家及學者參與,綜合各方面的觀點合理編排,凸顯出各個民族音樂的特色與亮點,有主有次,層次分明,為民族音樂教學奠定教材基礎。
(二)適當調整民族音樂課程教學設置
學校必須做好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與調整,潛移默化地實現民族音樂向音樂教學的融入與過渡。我國多數學校對西方音樂的熱衷使得民族音樂的課程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做好民族音樂教學課程的設置很有必要。在課程設置安排上應加大對民族音樂課程的關注,提升其課堂教學比重,以不同課程自身的音樂教學特點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做到各類音樂劇種的兼顧。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做好民族音樂課程魅力的展示與宣傳,讓民族音樂的魅力深入到學生認識中,讓其在民族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民族音樂帶來的心靈獨特體驗,特別是在學校基礎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置一些視聽同步的音樂課程,從而實現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的認識把握。
(三)注重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
除了對民族音樂教學加大關注外,必須做好民族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化,確保師資的充足到位,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最大限度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優勢。縱觀民族音樂教學,無論是教學曲目的編排還是教學課程的靈活調整,無論是課程的系統研究還是教學效果的有效評估都需要優秀教師的身體力行與親身示范。因此組建優秀的民族音樂教學隊伍勢在必行。首先要充分考慮并提升教師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地位,依據自身教學實際,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提供有效的音樂培訓與深造指導。
(四)努力構建民族音樂教學完善體系
教學體系的建構是宏觀層面上的教學努力與嘗試,相對課程的設置與師資隊伍的建設,其構建周期長,見效慢,但后期影響作用巨大而深刻。因此在構建音樂教學體系時必須從其源頭上明確,堅持不懈,不斷修改完善。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一方面需要專家學者的建言獻策,更需要學校領導與部門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動員作用實現音樂教學體系的完善發展,實現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輸出。
要想實現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創新發展必須做好多方面的宣傳引導。通過調整課程設置、組織教材編排、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教學體系建構完善等多個方面潛移默化地提升民族音樂的社會影響力,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關注意識,積極參與到民族音樂的繼承創新中。民族音樂的繼承發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多方面的協調參與才能實現其新時期的發揚光大。
[1]張黎紅,尹愛青.論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98-201.
[2]尹娜.探究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J].通俗歌曲,2016(04):122.
[3]張麗艷.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措施探討[J].音樂時空,2015(11):154,130.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