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屹松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廣西 靈川 541202)
淺析音樂教育在藝術社會化中的作用
秦屹松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廣西 靈川 541202)
音樂教育的美育教育所產生的藝術社會化效應的影響,主要是由不同素質的個體通過音樂藝術的陶冶與塑造進而培養的大眾的形而有序、積極、健康向上的美學欣賞能力,從而促進社會文明藝術的發展與進步。廣泛的音樂藝術教育通過規范、有制和歸納,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升華,陶冶和塑造人的更高更能促進發展的人生價值觀。
音樂藝術教育;兼融式教學;素質發展
現代的音樂教育新課標的目標之一是教育始終化、一體化,即學習的廣泛性、普遍化,更多要求回歸到學生生活當中。因此,音樂藝術教學內容要向貼近于現實生活變化,要更多地與學生的生活當中的情景環境的轉換,滲透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喜聞樂見的群眾性音樂,使學生探索并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要不斷拓寬學生對音樂的多形式的發展,改狹封閉、單一的課堂式教學為開放、多樣式教學。把學生的審美觀延伸到社會、到生活、到大自然、。讓學生們認知的音樂不只是學堂中的音樂,更是融入生活中、脫離課堂的單一音樂,這是課堂音樂教育的擴展。把課堂教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我們應該明確音樂的多樣性與開放性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因為其他學科的內容是與音樂的內容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的關聯是一致,而不是脫離實際的。其他學科的內容應該對學生感受、認知、表演、創造、評價音樂有輔助效應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無論是音樂教育對其他學科的內容影響也好,還是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對音樂的感受、認知、表演、創造、評價造成的影響效果也好,都應該把握一個不斷的循序漸進的尺度,超過了一個尺度,那就是失去它的審美度,反而起到反作用。
正確認識音樂兼融式教學和新型的現代音樂教學體制,是正確開展音樂教育中學科綜合化的基礎。如果沒有這種全面的認知,不僅在教學中有可能“換湯不換藥”,甚至有背道而馳的反面效果。為更好實施以上的兼融,以下簡單羅列了三個注意點。
音樂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通過教育教學中不斷的融合,把上面幾個層次各個方面內容充分兼容合并起來,以發揮它們之間協調、協同、合作、互補的作用,從而不斷形成我們的社會多元化文化發展的空間、態勢。
音樂教育中的學科內容形式多樣,滲透到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與創造等與之相關眾多領域,從而使音樂成為一門兼容性很強的藝術學科。組織好音樂教育教學對教師整體素質、業務教學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真正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成果,實現現代音樂教育教學課程目標, 就要發揮音樂教學各方面的“協同效應” 。
音樂教育是用優美動聽的音樂充實學生們的精神生世界,培養、陶冶他們的高尚品質和情操,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的能力。音樂教學是不斷的創編藝術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藝術審美,讓他們結合音樂作品用心靈去欣賞音樂,讓學生從音樂優美的形象和旋律的陶冶中喚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音樂教學中,各學科各部分再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區分,而是相互兼融、協調一致,同時各科各部分內容的仍然是重點明確、個性突出。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保持全局觀,充分認識到它教育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音樂藝術的審美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的兼融性和多樣性教學,從美育活動為著手點,把教學變成有趣味性的鑒賞活動,使學生積極的參與,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教師變成了輔導者、協作者。這就對教師的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兼融式教學要求教師有把握全局觀,把藝術教育美育滲透到各個教學活動當中,有臨時的現場的應變的能力,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不斷進行自身的調整和自身的素養從而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良好的職業道德
作為人民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責任感。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來說就好比絲絲春雨?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素質教育,人的人格教育、 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審美鑒賞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和關愛學生,才能搭起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才能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過硬的專業技能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藝術學科,音樂教師必須要在專業技能方面更強,應具備“唱、彈、跳”三大基本功。發達的現代傳媒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把最好的藝術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但學生依然感到遙不可及,那是因為電子的,虛擬的,缺乏足夠的感染力,沒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來得親切和自然,這個重要的教學實施應該是音樂老師所盡的職責,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即歌唱表演能力,樂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這些技能。教師給學生投入的演唱,給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才能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廣泛的綜合能力
音樂教師要有綜合能力和協作應變的教學活動的原動力和專業技能和本領,它包括了教學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創造是藝術不斷發展的重點,有創新就意味著我們將在前人獲得的成果上不斷發展、不斷超越,從而帶動文明的進步。一位特級教師這樣說:教師工作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是創造!音樂是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之一,《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通過教學及各種音樂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具有基本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的愛好情趣,具有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之,音樂教育所產生的藝術社會化效應的影響更能促進社會文明的協調發展,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內涵之一,“應試教育”從實質上講是一種片面追求理性發展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不斷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得到均衡協調發展,在這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體驗和激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模式,為學生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創造有利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音樂教育能夠在學校教育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本身就證明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楊麗.音樂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效應[J].甘肅科技縱橫,2004(04).
[2]朱琳.音樂藝術教育與提高國民素質[J].新疆藝術,1997(02).
G7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