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明 普布次仁
(西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西藏 拉薩 850000)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指出,在60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形成了黨的治藏方略,即“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必須牢牢把握西藏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對達賴集團斗爭的方針政策不動搖;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必須把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緊密結合起來,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須加強各級黨組織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鞏固黨在西藏的執政基礎”(以下簡稱“六個必須”)[1]。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是黨的治藏方略的開創者,在治藏的具體實踐中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矢志不渝走社會主義道路,開創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始終堅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注重加強民族干部隊伍建設。這些偉大舉措是中國共產黨治藏方略的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為中國共產黨治藏方略的形成提供了最為成功的經驗和借鑒。深入分析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共產黨治藏方略形成的成功經驗和歷史貢獻,對于理論上全面認識、深刻把握以及實踐中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治藏方略無疑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自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開創了治藏的具體實踐。經過民主改革、穩定發展和對西藏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領導下,西藏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邁向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跨越,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了堅實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從此與全國人民一道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這一歷史進程中西藏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藏的成功實踐與經驗。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西藏各族人民在長期斗爭實踐中做出的正確選擇。西藏之所以能夠實現從封建農奴制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飛躍,是因為百萬農奴的強烈要求,這是實現飛躍的內在依據,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對實現這種飛躍起了最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西藏的革命建設是在一個非常特殊和復雜的民族地區進行的。解放前的西藏,一直是一個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社會,實行的是以封建領主所有制和農奴對“三大領主”①三大領主,即官家、貴族和寺院。西藏的農奴主階級由官家、貴族、寺院三大領主及其代理人組成。人身依附為基礎的封建壓迫剝削制度。同時,西藏又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不但經濟、政治、文化極其落后,而且分裂勢力在帝國主義的唆使下為妄圖維護自己集團的腐朽利益,積極實施分裂祖國的活動,給西藏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給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造成嚴重危害。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入調查研究西藏歷史和現狀、科學分析西藏社會性質和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為既能實現祖國統一、西藏解放,又能避免傷害民族感情,減少民族隔閡,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西藏人民利益,科學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革命任務。隨后根據形勢發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廣大勞動人民強烈要求改革以推翻封建農奴制的新形勢下,又適時提出了西藏的民主改革任務,不斷帶領西藏人民在革命建設事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社會主義是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西藏回到祖國懷抱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西藏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根本之路。解放以前,由于西藏反動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西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占西藏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遭受著封建農奴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過著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啟發和教育下,廣大農奴覺悟不斷提高,逐步認識到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是苦難的根源,也是西藏社會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狀況的根源。他們強烈要求同國內其他地區和民族一樣,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農奴積極參加平叛斗爭和民主改革,砸爛脖子上的鎖鏈,實現了從奴隸到國家的主人的歷史轉變,翻身獲得解放。在民主改革和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的農牧區又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2013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7.6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7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23元。西藏絕大多數人口擺脫了延續上千年的貧困,基本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2006年以來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46.03萬戶、23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屋。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達30.51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42.81平方米。人口大幅增長,2013年達到312.04萬人,人均預期壽命為68.2歲,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三倍和兩倍”[2],而西藏民主改革之前,1958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02億元[3]536。鮮明的歷史對比,生動而有力地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和各民族前途命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鄧小平同志1950年7月21日在歡迎西南地區中央民族訪問團大會上就曾指出,“毛主席對西藏問題就確定了兩條,第一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第二是進軍西藏‘不吃地方’。”[4]27鄧小平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早在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確定了“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4]3這一基本民族政策。而關于如何實現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周恩來總理特別指出,“凡是少數民族都有自治權利,在統一法令之下,自己管理自己,……將來西藏解放后,也要組織區域自治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今天在我國大家庭中是希望團結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4]17西藏自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和1965年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保障了西藏人民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平等權利,鞏固了祖國的統一,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加強了民族團結,充分發揮和調動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西藏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護,歷史優秀文化得到不斷傳承和弘揚,西藏成功地走上了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平等發展、共同繁榮進步的光明大道。
搞好經濟建設,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在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則,也是領導西藏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以后,各項事業出現了新局面。但在經過了近兩年的平叛改革激烈斗爭以后,廣大農牧民群眾需要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安心生產,休養生息。基于此,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都提出,西藏要穩定發展,改善民生。1961年1月23日,毛澤東主席在同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的談話中指出,“西藏社會制度經過改革,從封建農奴制變成了農牧民個體所有制,要安定一個時期。現在只搞互助組,不搞合作社,發展生產,使農牧民安定下來,生活得到改善。”[4]247次日,周恩來總理在與班禪、張經武講話時談到,“不要主觀,一切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西藏的方針、政策概況起來就是,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個體所有制,這個制度要繼續好多年,中心是增加生產。這條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5]1834月21日,中央下達《關于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提出今后西藏必須采取穩定發展的方針。“從今年(指1961年)算起,五年內不搞社會主義改造,不搞合作社(連試點也不搞),更不搞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把民主革命搞徹底,讓勞動人民的個體所有制穩定下來,讓農牧民的經濟得到發展,讓翻了身的農奴群眾確實嘗到民主改革給他們帶來的好處。”[4]254為貫徹落實穩定發展方針,西藏工委先后制定了農區、牧區、寺廟和邊境地區的工作條例,并規定了《關于農村中若干具體政策的規定》(即農村26條)、《關于牧區當前若干具體政策的規定》(即牧區30條)等若干具體政策,成立了中共西藏工委技術革新委員會,主抓以發展生產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這些系列化的具體政策,全面體現了穩定發展方針的精神,滿足了農牧民群眾的熱切期待,受到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衷心擁護,很快成為調動群眾積極性和推動西藏工作的巨大力量。總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貫穿西藏革命建設整個歷史時期,是確保西藏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則。
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是西藏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基礎。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西藏實踐情況出發,慎重穩進,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各族人民團結在黨和中央周圍。西藏民主改革之前,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主席在審閱《人民日報》社論稿《擁護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時,修改道:“一切進入西藏地區的部隊人員和地方工作人員必須恪守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必須防止和糾正大民族主義傾向,而以自己的衷心尊重西藏民族和為西藏人民服務的實踐,來消除這個歷史上留下來的很大的民族隔閡,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人民的衷心信任。”[4]551952年10月26日,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示西藏工委和西南局,“你們必須堅決遵守和執行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保護宗教的政策,對純屬宗教范圍內的事情,不要做任何行政的干涉。”[4]891955年9月4日,中央在回復西藏工委西藏改革的性質問題時再次指出,“我們黨在西藏地區的任務也就是這樣,必須用長期的幫助來實現西藏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事實上的平等。……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注意漢藏民族間和西藏民族內部的團結,尊重西藏民族的平等權利(包括尊重西藏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由和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等權利)。”[4]142即便是在1959年對西藏一邊平叛一邊民主改革時,中央依然提出要“繼續堅持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紅、黃、白民主改革、花、黑等教派一視同仁。”[4]204可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一以貫之的,堅定不移的。由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長期以來始終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西藏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信教群眾得到切實保護和尊重,為西藏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西藏各項政策的實施與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與黨的統戰工作密不可分,都靠統一戰線這個法寶,一方面宣傳教育群眾,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和影響上層宗教愛國人士,建立、鞏固、擴大了黨在西藏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西藏和平解放與革命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工作,親自參與統戰工作。1949年8月6日,蘭州解放之前,毛澤東主席給彭德懷的電報就指出,“你們攻蘭州時請十分注意保護并尊重班禪及甘青境內的西藏人,以為解決西藏問題的準備。”[6]1周恩來總理在中央民委舉辦的藏族干部研究班上也明確指出,“若跟國民黨、帝國主義走,我們反對他;凡是贊成反對共同敵人,特別是反對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反動派者,我們與他合作,如果達賴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我們仍要團結他。”[4]17而鄧小平同志在講到西南少數民族問題時,則進一步指明了西藏統戰工作的方法。“所有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同少數民族商量。他們贊成就做,贊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贊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贊成就全部做。一定要他們贊成,要大多數人贊成,特別是上層分子贊成,上層分子不贊成就不做,上層分子贊成才算數。”[4]281949年11月到1954年4月期間,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更是先后8次給達賴、班禪寫信、發電報[4]4—106,跟他們坦誠布公地交流溝通,交換意見,互贈禮物,并促進他們的團結,為西藏統一戰線工作樹立了典范。總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西藏實際出發,堅持慎重穩進和愛國不分先后的原則,孤立少數,團結大多數,通過各種群眾組織廣泛聯系上層人士,與帝國主義分裂勢力和西藏地方分裂分子進行著不懈的斗爭,做到了既講團結,又講斗爭;既維護祖國統一,又加強民族團結。同時,充分尊重和考慮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贏得了各族群眾的熱烈擁護和廣泛支持。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嫻熟地把黨的統戰政策成功地運用于實踐之中,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和實事求是的創造性的高度統一。”[7]
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重要政策。因為少數民族干部最了解本民族的特點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通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熟悉本民族的歷史、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本民族人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他們在本民族中的作用,是別的民族干部所不能代替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和關心培養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把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提到解決民族問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促進民族繁榮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毛澤東主席在當初做出解放西藏的決策時,就要求西北局、西南局訓練藏族干部。“目前除爭取班禪及其集團給以政治改造(適當地)及生活照顧外,訓練藏民干部極為重要”[6]4,“第一步是限于三個半月內完成調查情況,訓練干部,整訓部隊。”[4]9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時還特別強調,“一定要幫助少數民族訓練他們自己的干部,團結少數民族的廣大群眾。”[4]21周恩來總理也多次提到西藏培養民族干部的重要性。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以后,他向在西藏工作的漢族干部提出,要“必須培養民族干部,要大量培養藏族干部”[3]355。1955年3月9日,國務院通過《關于幫助西藏地方進行建設事項的決定》,決定“將西藏軍區干部學校,改為西藏地方干部學校,并予擴建,以加強培養訓練藏族及其他民族干部的工作。”[4]132—133從和平解放到西藏自治區成立的15年間,西藏各級黨政部門在培養民族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量民族干部在實踐中接受了考驗,提高了素質,成為了廣大農牧民群眾創造新生活中信得過的領頭人。“到一九六一年底,全區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達到1.5萬多名,占全區干部總數的53.4%”[3]359,這些民族干部在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西藏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通過對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藏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不難得出,這些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六個必須”的治藏方略完整體系的理論之源、實踐之母,與中國共產黨“六個必須”的治藏方略一脈相繼。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開創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然而,在蘇聯解體之后,特別是在2008年拉薩“3·14事件”和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之后,有關中國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蘇聯模式”的妄自菲薄、自我貶低之聲不脛而走,個別學者不能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系主流,用“美國經驗”質疑中國的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造成了民族工作領域和西藏工作的思想混亂、自信缺失。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藏的成功經驗,對于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治藏方略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201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西藏6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新西藏。只要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西藏必將迎來更加繁榮、更加進步、更加美好的明天。”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治藏所必須牢牢堅持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強大政治保障。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堅強領導核心。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同西藏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制定了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在雪域高原進行了最廣泛、最深刻、最生動、最偉大的社會實踐,推動了西藏逐步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專制走向民主、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了西藏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社會進步和事業發展,實現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歷史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西藏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辦好西藏的事情,也關鍵在黨。今后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做好西藏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制度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僅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的黑暗歷史和百年備受壓迫、奴役、侵略的悲慘境遇,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也實現了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制度巨變。“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8]157社會主義制度遵循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使我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變成了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西藏實現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化繁榮、民族融洽、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生態良好。總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推動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調動西藏各族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也有利于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富裕,這一制度必須一以貫之,始終堅持。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基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鄧小平同志強調:“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8]257與歷代中央政權經略民族地區所實行的羈縻懷柔制度不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實事求是,順應人心;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在2015年中央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源頭,民族政策均由此而來,依此而存。這個源頭變了,根基就動搖了,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等問題上就會產生多米諾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是對“第二代民族政策”“蘇聯模式”等錯誤觀點的根本否定,是“我們黨對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最深刻的闡釋”[9],必須牢牢堅持。
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治藏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機遇和挑戰并存,西藏經濟加快發展勢頭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國家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與基本公共服務依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分裂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并存的現實條件下,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問題之所以會產生,不是因為沒有政策,而是因為有政策不落實。”因此,在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方面,就要求必須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要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落實好,加強對相關法規和制度的研究,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行使自主權。同時,也要求西藏主動擔負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責任。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堅持不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確保西藏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則,貫穿了西藏革命建設整個歷史時期,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牢牢堅持。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經濟社會雖然得到顯著發展,但與內地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長久下去可能會造成民族關系、地區關系失衡。特別是在西藏這樣的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反分裂斗爭的主戰場,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僅關系到發展目標和發展動力,也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因此,這就要求西藏必須要加快推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重點抓好教育和就業等基礎性、保障性民生工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同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凝聚好人心這一最大的政治,切實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同,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因為有著一支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使得各項工作的局面迅速打開。特別是在近些年國際風云變幻,不少國家和地區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西藏干部隊伍確保了西藏始終保持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新的形勢下,西藏的干部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結構不盡合理,政工型干部較多,專業技能型干部偏少,具有適應市場經濟和復雜環境能力的干部在數量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增進,這都要求必須繼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加大各民族干部的選拔培養力度,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充實到干部隊伍中。此外,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還要求各民族干部首先要加強民族團結,以黨和國家事業為重,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生活習慣,形成全心全意服務各族人民群眾的強大合力。
[1]習近平: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EB/OL].http://www.zytzb.gov.cn/tzb2010/yaowentoutiao/201508/4ce629fdf17641cbbb104c309ad29a2f.shtml,2015.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丹增,張向明.當代中國的西藏(上)[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西藏工作文獻選編(一九四九—二○○五)[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5]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共產黨西藏歷史大事記(1949—2004,第一卷)[G].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毛澤東西藏工作文選[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7]白馬朗杰.西藏和平解放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成功實踐[N].西藏日報,2006-05-23.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郝時遠.習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述論[N].中國民族報,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