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自然保護區類社區脫貧響應及其可持續途徑研究
——以川滇連片特困藏區為例

2017-01-28 03:25:13沈茂英徐知之
西藏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生態

沈茂英 徐知之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四川 成都 610071;2.山東大學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保障。保護區建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的標志之一。川滇連片特困藏區(以下簡稱“研究區”)是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最多、類型最復雜、生態景觀最為多樣的區域之一。甘孜州各類自然保護區占土地面積的27.9%,阿壩州占26.4%,迪慶州占13.9%。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獨特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護區相鄰社區的發展。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普遍存在“自然保護區社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特征,是研究區一種特殊類型農村貧困社區,是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綠水青山是自然保護區類社區的特色和優勢,將綠水青山轉變為保護區類社區的金山銀山是自然保護區類社區脫貧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概念與基本特征

(一)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它是現有條件下人類保護自然資源和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最有效手段,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定區域保護區數量與面積既反映了該區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獨特性,也反映該區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自然保護區數量也相對增多。但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也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相對集中在區位條件邊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呈現出經濟發展水平越低,自然保護面積占比越高的特點,客觀上形成了自然保護區與貧困地區在地理空間上存在較高的重疊度。研究區就屬于自然保護區與貧困地區在地理空間上高度重疊的典型區域,自然保護區數量多、面積大、類型復雜、保護等級高,同時又是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類型貧困地區。

(二)自然保護區類社區

保護區類社區指在地理關系上與自然保護區接壤并和保護區具有相近的生物物理特性(例如自然地理景觀和物種分布),在資源管理和利用上與保護區有密切關系和相互影響,存在以自然村以上規模聚集的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區[1]。它是因設置保護區而形成的特殊類型社區,或者分布在保護區內,或者分布在保護區周邊地區,或者是從保護區核心區遷出的社區。在我國西部地區,有80%的自然保護區周邊(指保護區邊界3公里范圍)及內部存在成形社區(即村以上建制的居民區與保護區重疊或相鄰的),其中又有近50%自然保護區分布在國家級貧困縣[2]。四川設立最早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綠色環境21世紀”,大熊貓國家公園,特別行政區)的區域范圍不僅與汶川縣的臥龍鎮和耿達鎮全部重疊,覆蓋了臥龍和耿達2鎮的6個行政村、26個村民小組1666.31km2(占自然保護區面積的83.3%)土地,還有333.7km2土地屬于相鄰的三江、映秀和銀杏3個鄉鎮,保護區邊界3km范圍內受影響社區數量多。據調查,全國平均每個保護區內部有常住居民近1.5萬,周邊則高達5萬之多[3]。

(三)自然保護區類社區基本特征

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是川滇藏區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社區的典型代表,是脫貧攻堅戰役和同步小康建設中最需關注的貧困社區類型。這類社區具有以下六大基本特征:

1.社區先于保護區而存在。川滇藏區自然保護區最早建立于1963年4月2日的木里鴨嘴自然保護區、汶川臥龍自然保護區、九寨溝白河自然保護區,此后的1965年到1990年的25年里又新建立8個自然保護區(碧塔海、哈巴雪山、納帕海、白馬雪山、卡莎湖、九寨溝、黃龍寺),1990年后到2015年的25年新成立66個自然保護區。從發生時間看,社區是先于保護區而客觀存在的,保護區是從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獨特性出發而劃定的區域范圍,這個區域范圍與原社區居民自然生態位或者說自然資源的獲取范圍存在重疊。

2.保護區類社區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度高。保護區類社區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包括從居住區周邊環境中獲取薪柴、藥材、植物、食物、牲畜飼料、建筑材料等,以維持更好的生計水平或提供抵御風險的能力,周邊環境就包括保護區在內,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生計策略響應。段偉等(2016)對全國14個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農戶獲取的594份有效問卷分析表明,自然保護區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度較高,其中有28%的收入來源依賴自然資源,有42%的食物消耗來源于自然資源,有27%的能源消費來自自然資源[4]。居住在自然保護區緩沖區的原住村民,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依存度更高,也客觀上形成了保護區社區產業結構單一、收入渠道單一。

3.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數量持續增加。隨著自然保護區數量的增加,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數量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四川省成立最早的3個自然保護區是汶川縣的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木里縣的鴨嘴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九寨溝縣白河自然保護區(1963年4月2日),到2016年底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69個,面積8.345萬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7.2%)。研究區內1999年前只有28個自然保護區,1999年后(含1999年)新增各類自然保護區48個且大部分為市縣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數量增長必然帶來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數量和農戶數量的持續增長。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化,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以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自然保護區(包括保護小區、保護區)數量在今后一段時間還將增多,意味著自然保護區社區和農戶數量還會增加。

4.社區自然資源產權部分“虛設”。所謂“虛設”就是保護區類社區部分自然資源處于有產但無權狀態,社區自然資源受制于保護區管理而不能充分實現其處置權,部分自然資源的經營權也受到嚴格限制,如耕地利用、林木采伐等。對原住社區農戶而言,保護區是依靠相關的法律制度新設立的,其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社區的森林草地乃至于耕地,這些資源隨著保護區設立而被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產權形成虛設。另一方面,原住村民在周邊地區從事采藥、放牧、采石、砍柴等傳統活動也因自然保護區的設立而受限或被禁止。溫亞麗等學者對林業系統16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權屬調查顯示,集體土地面積占保護區總土地面積的26.1%[5],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自然保護區條例實施后(1994年12月1日實施),原居住在核心區農戶被逐步搬遷,緩沖區和周邊地區農戶的采集活動被限乃至于完全禁止,劃入保護區的集體林、自留山乃至于坡耕地、草山等利用受限,經營處置權受限而造成產權虛設。

5.保護區類社區貧困現象普遍。自然保護區無疑是當下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也是地理位置最為偏僻的農村地區。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毫無疑問也是地理位置偏僻的區域,而且還存在民族成分單一(以少數民族人口為主)、居民傳統觀念強、與外界的聯系較少、普遍貧困等現象。據統計,全國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的貧困人口大約有1000萬人以上,占全國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的一半[6]。保護區類社區因部分資源喪失(例如土地、山林的征收)而永久性地失去了某些發展機會,加之自我發展能力差、對資源的依賴性強、替代生計產業準備不足等,保護區社區村民普遍貧困且發展動力不足。

6.自保護區野生動物肇事危害重。野生動物肇事所引起的損害是自然保護區類社區面臨的普遍問題,野生動物糟蹋農戶莊稼、毀壞柵欄甚至危及農戶生命財產安全。據徐建英等[7]在臥龍調查的170個農地,其中有105個遭到野生動物的破壞(占62%),沒有破壞的65個(38%)。受害作物類型包括玉米、土豆、蓮花白、四季豆等。肇事動物包括野豬、豬獾、豪豬、黑熊、猴子、鹿等,時間均為夜間。因肇事動物不同,所破壞農作物的部位也不同。其中野豬食成熟的玉米、蓮花白、土豆,黑熊、猴子、豪豬也主食成熟玉米;豬獾不食農作物但會拱地破壞農田,鹿則取食玉米苗、蓮花白苗、四季豆等。其中,野豬的破壞范圍最廣,損失最多的作物是玉米。而且,野生動物對農戶莊稼財產損失具有距離衰減特征,越是核心區承受的損失越大,距離自然保護區較遠的社區遭受的損失越小。

二、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區類社區的多維關系

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區類社區存在著生態位重疊,保護區保護的生態環境有一部分屬于社區所有或者是社區傳統的生態產品采集區;保護區設立對社區形成多維度的長期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區發展,但從長遠視角和發展眼光看,自然保護區對社區的影響具有正面效應,表現為提高社區知名度、改善社區基礎設施等,社區獲得感增強。

(一)保護區封閉式保護,社區資源用益權受限

以1994年12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2011年1月8日修訂通過)為界,1994年前周邊社區利用保護區資源缺乏法律約束,社區居民在保護區挖藥、放牧、采石、砍柴等現象比較普遍。以臥龍自然保護區為例,保護區管理部門對社區居民的砍柴行為進行了有效約束但并沒有限制村民的放牧、采藥等行為①20世紀80年代,臥龍自然保護區對群眾砍燒柴實行“八不準”,即:不準砍新造幼林和幼樹、不準砍殘林跡地、不準砍有繁殖能力的母樹、不準砍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坡樹林、不準砍珍貴樹木、不準砍沿河的護岸林、不準在大熊貓科研區域砍燒火柴、不準任意用火等。載于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保護區 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編著。臥龍發展史[M].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1994年12月1日生效的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這就使社區農戶的傳統活動被條例嚴格禁止,保護區管理部門對于違規村民依據條例進行處罰。保護區周邊社區農戶對保護區資源的過度和生計產業單一導致各種矛盾,保護區管理部門與村民圍繞保護區資源不斷上演貓與老鼠的游戲。保護區類社區農戶的貧困又導致他們鋌而走險進入自然保護區挖藥、放牧甚至獵殺野生動物。保護區農民的票子(收入)需求和保護區的被子(植被)需求矛盾尖銳,社區發展的需要和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矛盾就更加突出[8]。

(二)保護區社區共管促進社區發展

為保護而限制了社區居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實際上是阻斷了生態產品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路徑,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生態保護的初衷。保護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保護區的設立不能也不應該以剝奪或者犧牲社區的發展為代價,保護區社區傳統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種生計策略應給予充分尊重,減少保護區社區的資源利用行為,需要進行生計轉型配套,需要將保護區社區的發展需求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需求有效結合。在自然保護區條例實施一年后的1995年,全球環境基金資助在福建、江西、湖北、云南、陜西等5個省的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社區共管模式的試點工作。其核心理念就是倡導社區共同參與保護區保護管理方案的決策、實施和評估的過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社區發展有效結合。2001年8月到2004年8月,全球環境基金資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執行、云南省社科院組織實施“中國云南省山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項目(YUEP)”在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沙樂和臨滄市云縣后箐彝族鄉進行,形成了以村民為主體的共管自然資源組織、社區保護與發展基金、社區村民共同監測生物多樣性和替代能源的模式[9]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保護區對社區的影響從約束限制到參與保護管理活動,社區農戶從共管中改變生計策略、調整生計方式、實現生計轉型。

(三)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推動社區發展

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區域生態安全,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為人類的長遠福利而服務的[10]。自然保護區服務區域安全和服務人類,也包括保護區社區和居民,保護區首先要服務于當地社區和居民,自然保護區的綠水青山一定要首先服務于保護區社區。自然保護區景觀的原生性、典型性、代表性、多樣性等,具有重大的科考價值和景觀旅游價值,自然保護區的綠水青山不僅能持續提供生態實物產品,更能提供文化旅游、休閑觀光等生態服務價值。震前的九寨溝自然保護區與溝內居民的關系堪稱典范;普達措國家公園(普達措既是國家公園也是自然保護區)內牧民的夏季亞高山牧場是普達措公園的核心景點之一;黃龍自然保護區(也是風景名勝區)每年為大寨鄉水草壩村每位村民提供400元補助;臥龍自然保護區內社區通過參與保護區旅游等,同樣實現了社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保護區通過生態旅游讓保護區類社區農戶分享旅游受益,自然保護區的綠水青山開始轉變為保護區類社區農戶發展的金山銀山。

(四)保護區為社區貧困戶定制發展項目和提供就業崗位

無論是社區共管還是生態旅游都難以精準到貧困戶和貧困家庭,社區共管中貧困群體缺乏表達訴求,生態旅游中貧困群體缺乏參與生態旅游的物質基礎和能力基礎,貧困群體更多的是一種勞動力和普惠性收益,脫貧乃至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并不具備。為此,自然保護區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為貧困戶定制發展項目和提供就業崗位。一方面,設立生態護林員崗位,專門雇請貧困家庭勞動力;另一方面,專門針對貧困家庭需求發展林下經濟。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為277戶貧困戶購買370箱中蜂,提供養蜂技術培訓,支持成立“青川縣落衣溝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并釀蜜8000余斤,入社貧困戶每年享受60%盈利分紅、戶均增收500元以上。集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于一體的自然保護區,則針對貧困勞動力設立景區保潔、攤位使用等專項活動,為貧困群體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松潘縣大寨鄉水草壩村每年有6名貧困勞動力在黃龍景區從事保潔等工作,月收入在2200元左右。

但也有大量自然保護區尤其是市縣級自然保護區面臨著保護經費短缺和社區貧困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是保護區缺乏足夠的保護經費支持,保護區自身建設面臨問題,很難拿出資金來支持社區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大多數是本世紀設立的,自然保護區內和周邊分布著大量社區和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很高,保護區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資源利用并形成新的貧困。而且這類自然保護區位置大多處于邊緣地區,自然地理區位與生態景觀難以與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相比,開展生態旅游的可能性較低,很難通過生態旅游幫助社區脫貧。

三、自然保護區類社區脫貧響應實踐

盡管自然保護區設置以及保護管理活動對社區造成了持續多方面影響,盡管保護區與社區曾經因資源利用處置而產生巨大的沖突,但隨著時間推移和保護發展理念的深入,有半數以上(54.8%)農戶認為自然保護區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10]。保護區已成為周邊社區發展的重要平臺,保護區類社區脫貧響應也具有明顯的保護區特征。

(一)依托可持續生態產品(eco-goods)實現脫貧

研究區自然環境復雜,生態系統獨特且類型多樣,分布著除沿海和海洋類自然保護區外的所有類型自然保護區,如森林、濕地、草原、沼澤、湖泊、河流等類型,薪柴、野生藥材、野生菌類、蜂蜜、野生蔬菜、竹筍、魚類等實物資源豐富且具有季節性、地域性、地帶性特征,遵循“生長—成熟—枯萎—消亡”的生命節律。采集這些實物資源既是農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自然生計策略,也是生態系統健康和維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類社區農戶采集并加工出售對這類資源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生計策略,在生態旅游類自然保護區表現更為明顯。以云南藏區的普達措國家公園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起,紅坡村洛茸社區的村民就在山上撿松茸、雞油菌、一窩菌等,年收入在2000—3000元[11]。目前,每年5月到9月期間,村民仍然到公園里采集各種野生菌類(松茸、靈芝、雜菌)、藥材(蟲草、大黃等)向游客出售,新鮮的靈芝菌一元一片、松茸200多元一斤①筆者2017年8月9日在普達措公園碧塔海調查時采集到的信息。。松潘縣大寨鄉水草壩村農戶5月份開始就到雪寶頂等高海拔山上采集各種菌類和蟲草,部分家庭僅蟲草一項收入就在萬元以上。保護區社區這種單純的采集利用行為被學者描述為“寄生”行為[12],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的一種體現。每一個自然保護區都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實物類)地域特色鮮明,合理持續的采集既有助于保護區保護,也是生態服務回饋社區的直接體現。臥龍自然保護區耿達鎮以羊肚菌為招牌舉辦美食活動,將野生羊肚菌與耿達鎮社區發展緊密相連。

(二)開展社區生態旅游(eco-tour)和分享保護區旅游收益實現脫貧

生態旅游是自然保護區保護發展的一種方式,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呈現景區化態勢,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在區域上重疊,保護區生態旅游不僅可以推動保護區社區旅游產品開發和生態民居產業發展,而且還以一種受益分享的形式為保護區類社區提供持續的收入保障。研究區內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大多與風景名勝區存在空間重疊,如普達措國家公園(內含了碧塔海和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九寨溝旅游景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黃龍寺自然保護區)、若爾蓋濕地(若爾蓋自然保護區)、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亞丁風景名勝區(亞丁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類旅游開發使原住社區獲得感增強,體現在分享旅游受益分成、景區保潔就業、景區擺攤設點、生態民居住宿、旅游產品(野生資源、手工藝品)、美食體驗等,社區原住居民的生計策略多樣、收入結構多樣,生態保護意識高,有利于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依托保護區的生態旅游及其收益分成,成為社區脫貧響應的重要模式。

(三)參與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生態保護是自然保護區的核心任務,巡山、天然林管護、造林綠化等是自然保護區常見的生態保護活動。臥龍特別行政區的農戶從1983年就參加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保護、植樹造林、維護公路等活動。2000年,保護區農戶承包了試驗區和緩沖區內12萬公頃山林并從山林管護中獲得收入[13],區內村民收入明顯高于周邊三江鄉和水磨鎮黃家坪村農民的收入水平。進入21世紀,臥龍特別行政區內有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成為生態護林員,通過定期巡山護林等相關活動而獲得一萬元左右的生態護林收入,是貧困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除巡山護林活動外,保護區農戶還通過參加造林、幼林管護、設置界牌、巡山道路建設等生態建設活動而實現就地轉移就地增收。

四、研究區保護區社區可持續脫貧途徑拓展

可持續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是要從深度和廣度上擴大社區的獲得感,社區能深度參與到自然保護區保護發展之中,能深度可持續利用生態資源,讓周邊的綠水青山轉變為社區發展的金山銀山,真正體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價值,最終解決保護區類社區農民的“失地化”、土地使用權受限、土地“閑置”、“級差配置”和“階層配置”等問題[14]。總體上看,保護區類社區發展路徑近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

自然保護區地理標志產品及其保護性開發。每一個自然保護區都具有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唯一性、原真性、文化性等獨特內涵,是地理標識產品的天然載體。地理標識產品代表著特定地區(域)的高品質產品,在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有著極高的市場價值,消費者愿意為地理標識產品支付更高價格,生產地理標識產品的土地產值更高。地理標識產品也是一種極好的營銷工具和廣告手段,地理標識產品開發對于推動落后地區發展具有良好的拉動效應。甜櫻桃已成為汶川最具特色的地理標識產品,甜櫻桃的扶貧發展效應非常明顯。臥龍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000km2,國際國內知名度高,兩鎮六個行政村的特色農林產品與臥龍保護區結合形成的產品品牌在消費市場的認可度高、品牌效應明顯。新路海、黃龍寺、四姑娘山、九寨溝、貢嘎山、海螺溝等都是極為獨特的地理標識品牌資源,將地理標識品牌與保護區類社區發展相結合,可形成具有自然保護區屬性和生態文化特征的產品及品牌系列,成為社區持續發展的品牌支撐。

建立市縣級保護區社區持續發展基金。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及其社區發展是川滇藏區值得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在全部77個自然保護區中,有36個為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基本上是一個縣(市)有一個自然保護區。有的縣只有縣級自然保護區,而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相關經費來源于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的經費則來源于市縣級財政。研究區35個縣(市)全部為連片貧困縣,自身財政資金有限,對轄區內設立的自然保護區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保護區在自身缺乏經費支持的情況下難以承擔社區發展職責,保護區類社區發展滯后問題在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極為突出。建議從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財政轉移支付中專設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基金,專門用于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生態實物產品開發和利用,用于支持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的持續發展。

建立和完善保護區類社區生態補償制度。自然保護區特別是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占用集體土地(森林、草地乃至于耕地)現象比較突出,四川國家級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中有8.2%的林地為集體所有[5],省級自然保護區、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占用集體土地的比例更高。保護區類社區由此失去了對集體土地的經營處置權(或經營處置權受到嚴格限制),以退耕還林為例,保護區類社區退耕還林基本為生態公益林,生態公益林的收益受到嚴格限制,收入來源更多是項目本身以及生態公益林補償。建立和完善針對自然保護區類社區生態補償制度,徹底解決保護區類社區農戶“失地化”和土地產品“虛置”,解決社區農戶發展機會受損等問題。一是將生態建設工程如退耕還林等補償長期化,讓社區農戶持續永久獲得生態建設工程的補償;二是將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森林蓄積以及覆蓋率增量與保護區類社區補償相結合,形成一種動態的生態補償制度;三是保護區生態護林(濕地草地)員崗位設置長期化,讓生態管護崗位成為相對貧困群體的一種職業并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

試行保護區社區科研特許制度。自然保護區尤其是省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都有科學研究目標,既有來自保護區自身的科研項目,也接受社會各界的科研(乃至于國際合作)項目,是非常理想的科研基地。如臥龍自然保護區,從1974年開始了科研考察;1976年就組建了保護區自己的科研組;1978年建立起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測站;1979年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保護網;1980年與世界野生生物資金會(WWF)簽署建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科研已成為臥龍自然保護區最為重要的內容。每一個自然保護區都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大量科研項目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甚至持續若干年并發表了許多科研論文。用“臥龍自然保護區”進行主題詞檢索,有640多篇文獻;用“黃龍自然保護區”檢索,有10余篇文獻;用“碧塔海”檢索,有150多篇文獻;用“若爾蓋濕地”檢索,同樣有300多篇文獻。自然保護區,是最為重要也最為理想的科研基地之一,科研不僅是將保護區作為研究對象,更兼顧推動保護區發展特別是周邊社區發展的互動職責。可以試行自然保護區科研特許制度,對從事自然保護區相關研究(包括社會經濟、自然科學、基因工程等)的研究人員發放特許證,憑借特許證在自然保護區(包括相關社區)進行研究。特許證所得收入用于保護區類社區發展,包括社區群眾的能力培訓、產業培育以及保護意識提升等。

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是川滇連片特困藏區極為重要的一種社區類型,也是生態扶貧的重點區域。這類社區與自然保護區是一種互惠共生關系,自然保護區保護與社區發展相得益彰。自然保護區類社區扶貧更多依靠自然保護區,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將自然保護區的青山綠水轉變為保護區類社區的金山銀山,使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服務于社區發展,服務于社區生態安全。

[1]國家林業局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中心.自然保護區參與式社區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10—11.

[2]王嫻,任曉冬.基于共生理論的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劍河鵝掌楸自然保護區為例[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3]蘇揚.改善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對策[J].綠色中國:理論版,2004(18).

[4]段偉,趙正,劉夢婕,溫亞利.保護區周邊農戶自然資源依賴度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6(3).

[5]周建華,溫亞麗.中國自然保護區土地權屬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J].環境保護,2006(11A).

[6]高平,溫亞利.我國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貧困特征成因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25(4).

[7]徐建英,等.臥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肇事農地特征及影響機制[J].生態學報,2016(12).

[8]獻溥,崔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178—200.

[9]趙俊臣.社區村民共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模式創新——以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5).

[10]劉靜,歐陽志云,苗鴻,徐衛華.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8).

[11]羅佳穎,薛熙明.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洛茸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狀況調查[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2).

[12]王嫻,任曉冬.基于共生理論的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劍河鵝掌楸自然保護區為例[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13]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保護區,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編著.臥龍發展史[M].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14]宋文飛,李國平等.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農民發展意向的沖突分析——基于陜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660戶農民的調研數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0).

猜你喜歡
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大營鎮生態雞
貴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6:32
生態之旅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2
潤豐達 微平衡生態肥
茶葉通訊(2017年2期)2017-07-18 11:38:40
生態保護 有你有我
“知”與“信”:《逃逸行為》的生態自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高清|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日本久久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69av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精品黄|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第一页|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毛片不卡|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综合亚洲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一级片免费网站|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18在线|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va视频|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在线欧美a|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成人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伊人天堂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亚洲| 色婷婷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