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然然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121013)
聲樂作品與聲樂演唱的關系研究
蔡然然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121013)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在人們將聲樂藝術表達出來的時候,就詮釋了聲樂藝術作為一種獨特存在的價值,也賦予了聲樂強大的表現力和審美價值。在音樂的教學當中,聲樂作品和聲樂演唱密不可分,這二者本就同源而生,后來經過各自的演變逐漸發展為聲樂表演藝術的兩大分支,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聲樂作品;聲樂演唱;關系
聲樂作品與聲樂演唱作為聲樂藝術的兩大因素,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當今音樂藝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人們在學習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來源于聲樂作品和聲樂演唱的相互促進和發展。但是很多專家學者卻從未停止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若沒有聲樂演唱的表現,聲樂作品將淪為一具軀殼,沒有作品的傳承,演唱藝術也將難以呈現。
聲樂作品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詩歌,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聲樂和詩歌漸漸分離成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事實上,聲樂與詩歌這兩種文化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聲樂和詩歌在文字內容上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屬于同一種類,并且都具備傳統語言藝術的韻味。當我們仔細分析聲樂的歌詞內容時,會發現他同詩歌的內容非常相似,追求的都是合轍押韻,聲樂歌詞讀起來同詩歌一樣朗朗上口,并且節奏感鮮明,這就是因為聲樂作品本身屬于的音樂形式。
聲樂藝術的存在首先屬于一種表演形式,通過人聲音的演繹得到傳播,聲樂作品在創造過程中本身是沒有生命力的,經過表演者的重新詮釋,才能體現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意境,賦予了作品本身獨一無二的靈性。聲樂藝術的目的是借由藝術家的表演技巧呈現出作品內在的意境與情感,追求的是藝術家同觀眾和作者這三者的情感交流,以達到情感共鳴、身臨其境的目的。聲樂藝術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獨特存在,能夠直觀表達出音樂作品內在的意義,給觀眾最直接的聽覺享受,傳達表演者和作者的情感。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中,聲樂藝術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隨著文化數千年的發展,涌現出無數的優秀聲樂作品,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演唱技巧,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聲樂藝術表演藝術家,這與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成為了音樂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這當中,聲樂演唱和聲樂作品在他們各自的發展道路上出現了各不相同的發展方式,相輔相成。
(一)聲樂作品的發展過程
雖然東西方的文化不相同,但是東西方的聲樂作品卻存在許多相通之處,他們的存在都是來源于詩歌藝術。在西方的古典文學藝術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伊利亞特》、《奧德賽》,他們都是盲人文學藝術家的作品;而在東方的古典文學藝術中,《詩經》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詩經》是由孔子收集和整理而成的。《詩經》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迄今為止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歷,當時在我國的文化藝術中,詩詞歌賦是一體的,共同發展和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樂府和雜劇等等表演文化形式。
近些年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融合與交流,世界上的聲樂作品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并且出現了中西合璧這一特點,在這一先進藝術理念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等,其中李叔同的作品《送別》得到了廣泛的傳唱,名揚中外,直到現在都是聲樂藝術文化中的經典作品。此外歌劇藝術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的一部分,近年來歌劇作品體現出了極大的創作力,歌劇的快速發展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聲樂演唱的發展過程
我國聲樂演唱藝術出現的時間很早,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聲樂演唱藝術的雛形,當時就已經有了一些以唱歌為職業的民間藝術家和以教導演唱表演藝術為職業的聲樂藝術教師。到了漢代漢武帝時期,樂府的出現在中國聲樂表演藝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歌舞歌唱表演為職業的藝術家團體,中國的古典聲樂藝術表演在這一時代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獨有的演唱技巧和形式。到了唐代,還設立了專門的教坊、梨園,這些藝術團體的出現極大帶動了我國古典歌唱表演藝術的發展,歌唱表演的形式也逐漸由詠唱演變到了吟唱,聲樂演唱藝術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質變。
近些年以來,隨著西方音樂藝術開始與我國古典藝術交流融合,對我國歌唱表演藝術的形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此之后,一些享譽中外的留學歐美音樂家回到中國開始發展中西結合的獨特聲樂文化,并且創立了專業的音樂藝術類院校,從此西方的發聲方式和表演形式在我國開始廣泛傳播。目前我國中西結合的演唱藝術形式得到了國際表演藝術家的認可,同時我國古典民族表演形式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聲樂藝術的形式逐漸開始融合,在表演中不斷進步和發展。
(一)聲樂演唱以聲樂作品的創作為載體
聲樂作品是聲樂演唱表演藝術的一種載體,一種基礎存在形式,在聲樂演唱藝術中至關重要。聲樂演唱的表演第一步來源于聲樂作品的創作,只有有了作品,再通過表演藝術家的詮釋,才能夠算作是完整的聲樂表演藝術,才能將作者在創作作品時的感情表現出來,聲樂作品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過程,才會不斷地出現新鮮元素,引人入勝。自從聲樂藝術從文學范疇內脫離出來以后,將古典文學語言藝術用歌唱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聲樂作品更加有節奏感和美感,更加有音樂特性。除此之外,聲樂作品大多都可以規劃為文字形式,利用文字和符號的形式進行語言表達,使得這項音樂藝術能夠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得到傳播與發揚。聲樂作品的存在對于聲樂演唱來說是一種依托和傳遞形式,聲樂作品從誕生開始,藝術家就應該首先去了解和揣摩原創作者在創作時的情緒,再通過自己的表演技巧來表現給觀眾,這就是聲樂藝術,也是作者創作的目的。事實上,聲樂表演的好與壞不僅僅關乎表演家個人技巧水平,還與作品本身的水平息息相關,為了使觀眾能夠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表演者在表演之前應當對作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根據自己的表演技巧二次創作,融入自己對于聲樂藝術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聲樂作品和聲樂演唱更加和諧,使最終表演能夠更加優秀。
(二)聲樂演唱是聲樂作品的傳播渠道
在聲樂藝術中,最終的表演是由演唱藝術家來完成的,雖然聲樂作品是聲樂藝術的基礎,但是聲樂作品同樣需要聲樂演唱來傳播,擴大影響力。只有聲音和感情兩者的正確結合才能演繹出最完美的音樂藝術,想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的不僅僅是表演者所掌握的演唱技巧,還需要表演者有表現作品情感的能力,對歌曲情感的正確理解,并且能夠將這種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演繹給觀眾,從而使觀眾能夠在情緒上得到共鳴,展現出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價值。作品由作者創作出來之后,如果沒有表演者對其進行演繹,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人知曉。只有經過了表演者的聲樂演唱,才賦予了聲樂作品靈性和生命力,聲樂作品的魅力才得以綻放。因為每個表演藝術家的個人表演技巧不同,所以在不同的表演藝術家表演時,所呈現的情感也不盡相同。比如那首家喻戶曉的《天路》,有許多的知名藝術家進行過演唱。這個作品是由知名藝術家印青、屈塬共同創作的,對于這首歌曲,最廣為傳唱的版本當然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韓紅表演的。韓紅老師在表演這個作品時,能夠融入自己的感情,將作品中的故事賦予了自己的感情,能夠使觀眾感同身受,引起共鳴。除了韓紅老師以外,澤旺多吉老師也曾經演唱過這首作品,由于澤旺多吉老師本身是藏族人,在他表演這首歌曲時,能夠使觀眾體會到一些藏族人民那種質樸和豪放的感覺。綜上所述,每首歌由不同表演藝術家表演時所呈現給觀眾的是不同的景象,也賦予了作品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因此每當有新的聲樂作品誕生時,制作方首先需要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和風格找到合適的表演藝術家,通過表演藝術家融入自己感情的表演才能實現聲樂作品的廣泛傳播,呈現出聲樂作品的多元化。
聲樂藝術的進步和發展關乎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和進步,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百家爭鳴這一現狀是一種良性循環,也是聲樂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優秀的藝術家們永遠不會停下鉆研的腳步,關于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也不會停止,聲樂的發展包括了作品的創作方面和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方面。聲樂藝術這一獨特的文化形式在發展中既需要優秀作品的不斷誕生,也離不開優秀表演藝術家精彩的演繹,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這兩者和諧發展,共同進步,聲樂藝術的發展才會更加穩定,不斷為觀眾呈現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1]葛姝亞.論鋼琴伴奏與聲樂演唱的關系[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04):154-156.
[2]劉潔.鋼琴伴奏與聲樂演唱的關系[J].大舞臺,2013(09):42-43.
[3]楊洛.聲樂作品與聲樂演唱的關系探討[J].戲劇之家,2016(18):93.
[4]沈思宇.聲樂作品與聲樂演唱的關系研究[J].音樂時空,2014(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