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亞 熊 偉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多媒體技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審美作用
張文亞 熊 偉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當前社會正處于信息技術爆炸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傳播與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模式對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已滲透到了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它主要體現了音樂“聽覺藝術”的基本特性,并具有音樂教育及美育的共同特征。本文旨在通過運用現代教學模式下的多媒體技術,探討視唱練耳學科與音樂審美結合的效應和作用。
多媒體;視唱練耳;審美
視唱練耳是一門集基礎性和綜合性于一體的學科。基礎性體現它的音高、音準、節奏、和聲、旋律等音樂基本能力,是創作、演唱、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而綜合性表現在它與其他學科結合,比如視唱需要聲樂技巧,聽辨和聲連接需要一定的和聲知識以及即興配彈需要一定的鋼琴演奏和視奏能力等。因此,視唱練耳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從事音樂實踐的能力和音樂綜合能力以及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傳統視唱練耳教學一般以鋼琴為教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校音樂基礎課程的改革,多媒體技術與數字音樂制作技術逐漸應用于高校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
(一)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豐富性
多媒體技術憑著嚴密的數字邏輯和程序運算可以準確無誤地記錄音樂,尤其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以其聽音材料的高度準確性,在訓練音高、節奏、速度等諸多部分時,避免了由于鋼琴音差和教師彈奏速度、節奏的細小差異而帶來的教學成果不理想。
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信息量大且豐富。視唱練耳教學不僅訓練讀譜和音準,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從事音樂實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技術中專門的教學軟件播放經典音樂作品,以其多樣的音色和豐富的風格類型來提高視唱練耳訓練的音樂實踐運用能力和感知力。
(二)教師教學的靈活性
有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教師上課不再是埋頭于鋼琴彈奏中,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方式方法,而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聲、光、色、形合一的優勢, 創設情景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教學內容,同時老師也能擺脫鋼琴的束縛、走近學生,發現學生的長處與不足并及時做好教學內容的調整。
“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為本是視唱練耳課的教學理念”[1]。大多數人對視唱練耳課程有著某種偏誤,認為其只有技術沒有藝術,只有音響沒有音樂,只有音感而沒有美感。但從本質上來說“視唱練耳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圍繞著音樂藝術與音樂審美而展開”[1]。
(一)從音樂內容美中感受音色美
從美學角度來講,“音樂中音樂性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基本情緒、風格體系和精神特征”[2]。音樂內容美也就是情感美。音樂中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基本要素,即音色,音色是一種表現情緒變化的綜合性因素。它能表現音樂的不同情緒和風格特征。
在傳統聽覺訓練中,只有鋼琴單一的音色,而借助多媒體技術軟件中不同風格色彩的人聲和樂器的音響進行對比播放,可以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基本情緒與精神風格特征。
(二)從音樂形式美中描繪和聲、旋律美
“音樂的形式是構成音樂各種要素的組織和安排,具有特殊的組織規律”[2]。音樂的形式美指的是音樂的和諧美與沖突美。在形式美的法則中有“和諧”的審美準則、對比、對稱均衡等。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和聲美和旋律美同樣遵循這些法則。
和聲是建立在和諧法則之上的。任何和弦,無論它們是多么不協和,都是為了追求整體音響效果,即追求那些凝固在一起的音響效果。訓練和聲聽辨時過于注重和弦內部各音的聽辨且和聲訓練題型單一,會出現缺乏與音樂作品聯系起來等問題。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在課前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先讓學生感知整體音響的效果,再截取當中的和弦連接對教學內容進行聽辨。同時,也可借用不同音色的樂器播放其功能所特有的和弦色彩。如在音色庫中挑選明亮色彩的樂器播放該和弦,尖銳刺耳的和弦音色采用電子合成的音響。這樣能使學生更直觀感受和聲進行中的和諧美和沖突美。
旋律被稱為是音樂的靈魂,它包含音高、節奏和強弱節拍三種要素。從形式美的法則中可以看出,旋律線條高低起伏是由于音的高低對比法則形成的,旋律由主音開始又回到主音是對稱均衡的法則。要提高旋律的聽寫能力必須借助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聽辨內容可以是教師選取學生專業中的經典曲目,如播放聲樂歌曲、不同專業的器樂曲等,讓學生既有熟悉感又能積極投入到聽寫訓練中,還能讓學生在實際的音樂作品中充分體會旋律線條、內涵美。
(三)從音樂動態美中體會節奏美
節奏是音樂中賦予生命的要素。節奏是一種時值對比的關系,指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人能從身體律動中通過大腦反應感受到音樂動態美。節奏是音樂動態發展的基本因素,同時也能從音樂動態美中感悟節奏美和節拍美。
在所有的音樂要素中,節奏以其特殊的作用,成為一些音樂體裁和風格的象征,如進行曲、圓舞曲、波羅涅滋,探戈以及爵士音樂等等。傳統教學中,節奏練習已將所學的基本節奏型有機組合成一條,其形式以聽辨為主,這種訓練方式機械且枯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選取一些有特點的節奏型帶入到音樂作品中讓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風格可以是有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學生在欣賞、分析、聽辨該音樂作品的重點節奏型之后,能從中領悟其作品的音樂風格和節奏之美。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一直以來強調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強調技術忽視了藝術感,使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吃力,學習效果不理想。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學,利用其優勢使得視唱練耳與音樂審美相結合,讓學生理解視唱練耳中每個訓練內容所包含的音樂美,讓學生主動發現音樂、探索音樂、創造音樂。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孔亞磊.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多媒體輔助應用[J].北京:人民音樂,2003
張文亞(1993—),女,漢,湖南岳陽,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5級研究生,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視唱練耳及理論研究;熊偉,漢,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視唱練耳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