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凡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聲樂作品的藝術理解及舞臺表現探究
周 凡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伴隨近些年影視、文化和傳媒產業發展速度的提升,人民群眾在視覺和聽覺上對歌唱表演這種藝術形式的要求也在隨之提升,“視聽共享”已經成為當代觀眾對歌唱表演藝術提出的殷切希望。聲樂演唱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作品,還可以借助舞臺表演這種藝術形式為人們帶來更大的視聽沖擊力,將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展現出來。對此,本文以聲樂作品為切入點,通過對影響其藝術理解因素的分析,從而就提升其舞臺表現力的具體措施展開研究。
聲樂作品;藝術理解;舞臺表現
就聲樂作品來看,其演唱同舞臺表演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聲樂藝術作為一門能夠在舞臺上立足的藝術形式,主要包括了演唱與表演這兩大部分。而表演者要想唱好一首聲樂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理解作品,了解作品內涵。演唱者作為將作品和觀眾連接到一起的重要橋梁,觀眾在觀看和欣賞聲樂作品時,不僅要聽到聲音,還需要看到表演,而表演者要想為觀眾帶去良好的視聽體驗,就應當提升自己對聲樂作品這種藝術的理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將作品的藝術內涵更好地表現出來。
(一)演唱者的文化修養
所謂的文化修養,指的是人們對藝術、哲學和文學等精神層面活動內容的學習和吸取,以此為基礎,對這些內容進行反思、提煉和升華。縱觀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家,其不僅演唱基本功十分扎實,而且自身的文化修養也十分深厚。因此,作為一名聲樂作品演唱者,在日常學習和訓練中也需要借助各種渠道獲取有效信息,正確理解作品的藝術內涵,以便可以將作品更好地展現出來,揭示聲樂作品包含的深刻內涵。就聲樂演唱來看,演唱者的文化修養越深厚廣博,其對作品的理解就愈發全面,對作品藝術境界的演繹就越高。由古詩詞改編而來的歌曲《月滿西樓》便是一個典型案例[1]。本聲樂作品是以李清照的名作《一剪梅》為背景,由現代作曲家蘇越進行譜曲,添加了一些具有詩情畫意的歌詞,用音樂的形式將主人公內心情感和深秋凄涼之感全面展現出來,進一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此曲之所以能夠在現代社會廣為流傳,主要是因為創作者的文化修養十分深厚,能夠了解原作中每句詞的深切內涵和創作背景,“走入”到原作者的內心中;而后借助自己的聲樂素養,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曲子。
(二)作品的節奏
影響人們對聲樂作品藝術理解效果的因素較多,歌詞、旋律、節奏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人們在聆聽一個新曲目時,其最先感知到的就是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例如,一些旋律優美或者是節奏比較歡快的音樂,往往會為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在自然界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節奏也是無處不在的。而作為音樂作品的一個核心要素,其不僅是音樂的精髓和“脈搏”,更是為音樂提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2]。對聲樂作品來講,只有其自身音樂形象十分鮮明,才能夠更具藝術感染力,而這種音樂形象的突出,對作品節奏的依賴性極大。
(三)演唱者的生活閱歷與音樂感受力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一些磨難或者是事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因為這些事件和磨難,才幫助人們更加明白現實,通過吸取這些事件帶來的經驗和教訓,逐漸變得更加富有智慧和更加堅強。聲樂作品作為一種以人們日常生活為依據而進行音樂創作的藝術形式,演唱者在理解此種作品的藝術性時,其本身的成長經歷和對生活的感悟等,會對其理解與表現作品、感受聲樂作品的音樂形態等產生一定影響。如果演唱者本身具有十分豐富的生活閱歷,那么其看待問題就會更加全面,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也更加豐富,理解起聲樂作品時就會更加透徹和深入。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3]。即藝術是從生活中產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品演唱者應當要善于發現、觀察、比較生活中存在的音樂藝術,以便能夠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聲樂作品創作者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例如,在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唱《常回家看看》,其之所以能夠在一夜之間紅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主要是因為此首歌曲的歌詞都是在描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借助簡單的曲調述說親情,詞曲的組合營造出了一幅和諧美滿、溫馨甜蜜的家庭生活畫面。
(一)提高對聲樂藝術審美效應的重視度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依靠聽覺和視覺帶來的不同感受來體會這個世界,都明白耳朵與眼睛的重要性。對聲樂作品演唱來講,其聽覺和視覺也會對其舞臺表演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欣賞節目的過程中,如果演唱者的表演出色、聲音優美,那二者的結合就會在視覺和聽覺上為觀眾帶來和諧美好的舞臺沖擊力。因此,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講,其是否可以從視覺和聽覺來兩方面為觀眾帶來整體性的舞臺表現效果,其表現形式是否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觀念和情緒,審美效應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影響[4]。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審美效應指的是從觀眾自我認識出發,在自己內心中產生的心理活動,屬于對舞臺表現效果產生的主觀評論。在聲樂演唱過程中,舞臺表現效果的高低,是由觀眾的聽覺和視覺結合是否完美所決定的,只有提升二者結合的完整性與和諧性,才能夠展現出更加符合社會大眾審美的舞臺表演效果。對此,在舞臺上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演唱者應當以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見解為依據,找出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用飽滿的激情和熱情提升舞臺表現效果。無論是聲樂表演還是其他門類藝術的表演,都需要提高對表演的重視度。如果演唱者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只關注對聲樂技巧的訓練,而不關注舞臺表演,那么在演繹作品時藝術感染力就不會很高。此外,演唱者只有把聲音和舞臺表演技巧完美結合,才能夠產生可以實現自身藝術價值的審美效應,為觀眾帶來愉悅的身心感受。
(二)充分展現自身的藝術情感
聲樂作品作為一種表演類的藝術形式,在舞臺表現的過程中,表演者應當從肢體和聲音這兩種形式,通過融合這兩種藝術語言,將自己的內心活動與藝術情感更好地展現出來。由于聲樂藝術作品本身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性,所以,演唱者在對作品進行分析理解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心出發,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就聲樂演唱者來看,其所謂的肢體語言,指的就是包括演唱者各個身體部位的舞臺動作表現。演唱者在舞臺上表現聲樂作品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在恰當的時機準確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就能夠將作品的藝術性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在提升演唱魅力的同時,提高舞臺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此外,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演唱者還應當將自己的演唱風格與藝術魅力充分發揮出來,并借助肢體語言來渲染舞臺氣氛,更好地傳遞聲樂作品的情感。
(三)以自我為中心挖掘作品內涵
雖然以往對聲樂作品的藝術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其舞臺表現效果也不是很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觀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如果聲樂演唱者依舊使用傳統的理解方式和表現手法,那么就會導致演唱效果和舞臺服務質量降低,從而造成觀眾流失。因此,聲樂演唱者應該深入探究聲樂作品現代化發展途徑,分析研究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從音樂中發掘自我,以自我為核心,探尋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5]。在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演唱者應當善于發現自我,將自己帶入到作品所描寫的角色中,以自己真實的面貌、內心情感來演唱聲樂作品,只有源于內心深處的音樂才是最具舞臺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的。此外,演唱者在翻唱某一首作品時,也可以不完全按照原有的唱腔形式來表達,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從自己的角度對其進行新的詮釋,使其能夠具有另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打上屬于自己的標簽。
總而言之,聲樂是一個將多種藝術元素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不會獨立存在。因此,在理解聲樂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在舞臺上表演聲樂作品時,表演者需要兼顧各個方面,不能只從某一藝術角度來解讀和演繹作品,以免導致表演效果過于片面。要從整體性出發,研究和把握作品的藝術性與核心表演內容,將聲樂作品更加全面地詮釋出來。此外,在理解作品藝術性的基礎上去詮釋作品,還能夠提升其舞臺表演力和藝術感染力,從而滿足不同階層觀眾的多樣化需求。
[1]滿園春.聲樂作品演唱中的藝術處理[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5):87-89.
[2]謝飛.論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思維[J].黃河之聲,2014(08):85-86.
[3]黃敏姣.在聲樂教學中糅合舞臺表演訓練實踐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174-175.
[4]姜麗.試論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二度創作[J].大學教育,2013(13):57-58.
[5]鹿建柱.論聲樂教學舞臺的實踐價值[J].東疆學刊,2009(02):102-105.
[6]黃志勇.聲樂表演舞臺美學探究[J].音樂創作,2015(0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