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晉寧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本土音樂的傳承問題
——基于高校多元化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韓晉寧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本土音樂是特定地區經過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傳承發展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燦爛文化的縮影,傳播和記錄著該地區、民族的風景、風俗和風情。高校具有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因而將本土音樂添加到音樂教學內容中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打破了西方音樂文化主導地位的音樂教育格局,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文章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探究本土音樂文化作為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必要性,通過分析本土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若干促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建議,旨在提升高校音樂教育質量,構建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模式。
本土音樂;傳承;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
隨著世界朝向多元格局發展,本土音樂受到人們普遍關注和尊重。由于本土音樂是特定地區、民族經歷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發展形成的特色藝術,包含風景、風俗和風景,記錄著本土人民的優秀品質和對未來的憧憬,因而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如東北的二人轉、蘇皖的黃梅戲、蒙古的呼麥等。高校是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一直以來,我國音樂教育都是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導,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并不完全適用,為此,將本土音樂文化運用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既是打破僵局的需要,同時也發揮了高校的文化傳承功能,有助于本土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的發揚光大。
(一)促進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
多元化正在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音樂教育也是如此,全球音樂教育未來的形態必將由多元文化交流形成。不同地區和民族有其特殊的音樂文化,音律、音色、唱法、樂器、內容有所差異,但是絕無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多元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保持著共存互利的關系。現代以及未來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多元化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一味地模仿學習西方音樂是不可取的,如果我們忽視了本土音樂文化,音樂教育體系沒有建立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那么所謂的現代音樂教育只會如蒲公英般漂流不定,泯然于世界文化中,因而將本土音樂文化融和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是建立中國特色音樂教育體系的良好開端,為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大大豐富了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資源。
(二)推動本土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時代的發展以及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人們愈加看清了本土音樂文化具有的先天優勢,所以近些年來,不少高校開始嘗試著將本土音樂加入到日常的教學內容中,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主要還是依托于西方音樂文化,夾雜著少部分的本土音樂,這種“民族附加式”的音樂教育模式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文化傳承、民樂發展等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此同時,本土音樂還需要時代的補充來更新自我,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決定了本土音樂發展的基本方向,通過改革創新,本土音樂終將尋得新時代的發展之路。以戲劇為例,當代很多流行歌曲出現過黃梅戲、京劇的唱法,這就是良好的嘗試,我國本土音樂資源如此廣博,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利用,對本土音樂而言無異于是一次重生的機會。
(三)本土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本土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大學生群體普遍熱愛流行音樂,本土音樂的缺點十分明顯:年代久遠,唱法老舊,門檻較高,這些因素制約著本土音樂的傳播,所以我們必須要針對本土音樂進行一定的創新,簡單粗暴的將地方音樂搬到課堂之上,不僅會使學生感到無趣,同時也是對本土音樂的應付和不尊重。高校是文化傳承的基地,擔負著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任,因而,找到時代與本土音樂可能存在的交叉點,并據此展開創新,是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急需做到的事情。
既然流行因素備受大學生的青睞,那么在引進本土音樂文化時,教師就可以適當的將兩者融合,如RAP與黃梅戲的結合,說唱與呼麥的結合,都是比較典型的創新,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在本土音樂的傳承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規劃課程
在課程規劃方面,本土音樂文化的主導地位要突出,基于現實情況考慮,高校應逐步減小教學中的西方音樂文化,加大講授本土音樂的容的比例,專門設置本土音樂方向的專業和課程,改變過去本土音樂的從屬地位,積極引導大學生學習,包括音樂史、唱法、內涵等知識,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掌握,這里需要注意一點,部分本土音樂確實存在枯燥無味的情況,需要教師敢于創新,將本土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教學結合到一起,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積極組織本土音樂實踐活動
由于歷史原因,許多民族音樂僅在小范圍內傳播,掌握技藝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學習這類本土音樂時,高校可采取“請進來”的方式,聘請一些本土音樂藝術家定期前來學校授課,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本土音樂,這樣不僅拉近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在不知不覺中優化了校園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聯合大學生社團,積極組織各類本土音樂專題講座或者競賽活動,使更多學生參與到本土音樂的傳承中。
(三)強化本土音樂的編撰工作
我國許多傳統技藝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因而不少都在歷史的大潮中流失,讓人心痛,這種情況雖然在現代有所改善,但是專門教授本土音樂的教材仍然不是很多,呈現老舊、片面、簡陋的特征,嚴重制約了本土音樂的傳播。為了實現本土音樂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優秀且充分的教材編撰工作必不可少,高校可以聯合地方政府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和本土音樂藝術家,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寫教材,根據時代的變化,快速反應持續更新教材,有了系統、全面的教材,本土音樂的教學質量才能夠提升,進而促進本土音樂的發揚光大。
綜上,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必須擔負起傳播本土音樂文化的重任。本土音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記載著特定區域的風景、風俗和風情,不應被遺忘。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高校應給予足夠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端正態度,大膽創新,逐步添加本土音樂文化內容,優化音樂教育結構,使學生在充分接觸本土音樂的基礎上,真正熱愛本土音樂文化,進而變身為本土音樂文化傳播的載體。
[1]張艷.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9):160-161.
[2]郭學智.本土音樂作為高校課程資源的學理研究[J].音樂創作,2013(6):180-182.
[3]邰樂.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滲透——以江西高校音樂教育為例[J].音樂創作,2015(12):193-194.
[4]周樹德.對普通高校本土音樂教育的思考[J].藝術評論,2007(10):95.
韓晉寧,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土音樂的傳承問題——基于高校多元化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屬于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規劃課題GH-15035《山西高校音樂教育中加強本土音樂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