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肅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吉劇音樂美學價值的個性化研究
王 肅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吉劇是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探索出的新的戲曲藝術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在全國戲曲藝術結構中逐漸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作為新劇種,吉劇具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特點,在音樂美學價值方面具有吉劇的個性化特點。本文探討了吉劇音樂美學價值中對傳統美學的繼承以及吉劇音樂中唱腔與樂器方面的特色,在具體的運用中應當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促進吉劇音樂美學價值的個性化發展。
吉劇;二人轉;唱腔;美學價值;個性化演劇
吉劇是在1959年由吉林省委決定創建的,以東北二人轉為創造基礎對戲曲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吉劇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時期以及新世紀時期。經歷了三個時期的發展,吉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國當代戲曲生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吉劇藝術具有個性化的美學價值,在對其進行研究時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分別是吉劇音樂美學價值中對傳統美學的繼承、吉劇音樂美學價值中的個性化特點以及吉劇音樂美學價值中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
中華民族是勤勞樂觀的民族,我國的傳統藝術具有樂觀與活潑的特點。在藝術創作方法與美學觀念上注重加入主觀的感情色彩來刻畫事物的性靈,而不像西方繪畫藝術一樣對事物進行分毫不差地重現。講究寫意與傳神,講究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種寫實與寫意的關系是中國藝術美學的重要特點。因此我國的戲曲藝術不追求對生活進行細致入微地刻畫,而是像中國的繪畫藝術一樣講究寫意創作。吉劇正是在這種傳統的美學藝術價值中產生的[1]。
吉劇,顧名思義,是吉林省發展的戲曲,在全國戲曲結構中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但是吉劇又是在東北地區發展起來的,來源于東北的二人轉,因此,具有東北地區傳統戲曲藝術的傳統美學意義。吉劇也是劇,也是戲曲,因此必然具備普通戲曲文化的共性,延續了中國的傳統美學,傳統美學與吉劇的個性化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因為傳統美學的共性是吉劇個性化發展的基礎,沒有傳統戲曲美學的積淀就沒有現代吉劇的發展,共性是個性存在的基礎并且促進個性的發展,從世界戲曲范圍來看,東北地區戲曲的傳統美學本身就是個性化的存在。
吉劇的音樂系統植根于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充分吸收了東北地區的民間音樂,同時有效吸收了國內大型劇種的音樂成果與音樂表現形式,逐步摸索出嚴格按照戲曲音樂的基本形式,分為了唱腔和樂器兩個部分。吉劇唱腔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嗨調、柳調與散曲。散曲也稱為曲牌,吉劇唱腔一般以此作為基調,進而對作品進行行當化、格式化與戲曲化的處理,這就形成了嗨調與柳調,在唱腔形式上主要采用板腔體為主。在具體的戲劇曲目中,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選用一種主要的使用腔調或者交替使用不同的腔調,在旋律、調試、板式以及節奏等方面進行不同的組合,以適應不同人物情感的表達。嗨調主要適用于表達纏綿與節奏歡快的感情,是微調式。而柳調則為羽調試,重點表達的是激越與深沉的情感因素。兩種腔調的基本板式為快正板,即一板一眼。為了增加表現形式,豐富情感的表達,在表演中還使用了小調和曲牌的形式。在演唱形式上基本上是演員的真聲演唱,以單人獨唱為主,輔以幫腔、對唱、伴唱與合唱等形式,具有鮮明的吉劇音樂美學個性化特點[2]。
在樂器的選用上基本上選用民族樂器,必要時采用一些西洋樂器。使用二人轉中的嗩吶與板胡作為伴奏樂器,同時還發展了吉劇喉管,這是在東北管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創新的,主要用來抒情,同時,吉劇在表演中還引入了古箏。吉劇中使用了東北民間樂器中常見的定音鼓、木梆與云鑼等,包括二人轉中使用的甩子,打擊樂器則是以京評劇中使用的鑼鼓作為主要的樂器。這些樂器體現了東北地區的地域特色與民間風情,體現了吉劇音樂美學價值中的個性化[3]。
劇種中一個個性化的重要體現是音樂唱腔,這是劇種在演出時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因此吉劇個性化的重要體現就是吉劇唱腔。吉劇在個性化發展的時候需要對其個性進行一定意義上的穩定才能夠培養自己的觀眾群進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吉劇的音樂形式以音樂唱腔為主體,如果對音樂形式進行過分的革新,融入過多評劇或者京劇的因素,可能使域外的觀眾產生錯亂感,因此吉劇的音樂表現形式應當遵從吉劇美學的個性發展特點,保持一定意義上的穩定,在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
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在吉劇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吉劇審美層次中的個性化,促進各個行業中綜合因素的發展,共同打造吉劇審美藝術的個性化發展。吉劇的發展源自東北的二人轉,在演劇形態上應當突破京評大戲中中國戲曲的共性,發展自己獨特的吉劇特色。
東北二人轉具有非常靈動的表現形式,借助于跳入跳出轉身變人物,神韻生動形神兼備。在美學原則上一人演多角半真半假,人分神不分。滿足了群眾對于熱鬧、開竅的審美需求,吉劇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借鑒與發展,利用二人轉藝術中的假定性與虛擬化的方式,突破舞臺時間與地域空間的制約,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改革。有效結合二人轉中演人物而不是人物扮的特點,對吉劇藝術進行大膽的探索,開發新的具有吉劇個性化特點的演出形態。
在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戲曲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吉劇作為一種新劇種,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吉劇來源于東北二人轉,在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美學共性的同時,在吉劇唱腔與樂器的使用上具有音樂美學的個性化價值,在新時期吉劇的發展中應當充分保有這種珍貴的個性化特點,同時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促進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
[1]田子馥.追求個性是吉劇美學的靈魂[J].戲劇文學,2014(01):15-20.
[2]吳紅歌.流行音樂的音樂美學價值研究[J].黃河之聲, 2016(01):88-88.
[3]王次炤.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J].音樂研究,1986(02):140-140.
J601
A
王肅(1974—),女,講師,碩士,音樂美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