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在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哲學、文化藝術思潮。目前對于后現代主義的概念,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看法。由于后現代主義是由多重藝術融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后現代主義進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后現代主義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規范其主義。后現代主義永遠處于一個無序的、多元的狀態。在音樂教育學中的各學科也都涉及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境況,且都各自反對以特定的方式來繼承固有的或既定的理念。
隨著20世紀50年代的后現代工業社會的出現,隨之帶來了特殊性、差異性、平等性及多元論的理念。后現代主義在音樂全球化的背景上更加凸顯其多元化特征,且顯示的是不同于現代哲學中科學主義認識論的后現代哲學“多元論”的根本特征。從學堂樂歌到上個世紀20年代新音樂的初步發展,從中國近代作曲家對藝術歌曲及大型聲樂創作的探索開始,中國聲樂的創作與發展始終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而走向現代的過程。20世紀初以來,中國聲樂的創作與發展更是體現出現代性的“理性和啟蒙”精神,“白話新詩”“古代詩詞譜曲”“文言歌詞”等藝術形式的大量涌現,在社會歷史的進步與發展中體現出人性和道德的不斷改良和完善,人類從壓迫走向解放。在進入后工業時期,音樂的信息化與全球化標志著“后現代”已拉開人類文明發展進入新的歷史周期。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現代文化”在世界范圍類廣泛傳播,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思潮。中國聲樂的發展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中已完成了從“現代性”到“后現代”的觀念轉變。
中國聲樂是反映思想和意志,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門藝術。她根植于中國土壤,由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F今在舞臺上,歌唱者在演繹聲樂作品時,需要建立在對原作品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的發揮二度創作,通過對作品的深刻理解來表達情感。在后現代主義這一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環境中,人們的音樂接觸面之廣泛、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之深,這就要求聲樂演唱者不僅要讀譜、理解曲譜的各要素,還要求歌唱者深入社會,體驗生活,走進人們的情感世界,拓寬自己的視野,并將對社會的體驗與理解表現在歌曲中,將情感傳達給觀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影響著中國聲樂作品的創作,歌曲創作在注重繼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結合時代創新,風格獨特新穎,層出不窮,有傳統與流行的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搖滾與鄉村的融合、民歌與戲曲的融合、中文與外文的融合、不同民族語言的融合等。這些融合都打破了原先單一的音樂形式,使中國聲樂更加豐富多彩。如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融合了流行與戲曲的創作手法,這樣的民族作品改編后顯得更有現代感,更易于被大眾喜歡與接受。歌曲《北京一夜》流行配器與古典配器的融合,使聽眾更直接體會了歌曲蘊含的凄美。雷佳演唱的民歌《好而好女好江山》的高潮部分大膽借鑒了《我的祖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符合時代的創新,將這條寬闊的大河“引流”出新的風貌。用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旋律,可以將聽眾很快帶入進來。
中國聲樂演唱為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而其中美聲唱法已步入“國際化”,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通”“實“圓”“亮”“純”“松”“活”“柔”統一的聲音標準已成為各國聲樂工作者努力追尋的目標。中國聲樂演唱的三種唱法也都受其影響,借此,后現代的中國聲樂演唱方法,更是體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演唱。民族唱法這些年來在傳承戲曲、曲藝、民歌等傳統藝術營養的根基上,積極吸取西方音樂,融合意大利美聲唱法,逐漸組成了一套既民族的、又是合理和革新的,為世界聽眾所鐘愛的唱法。民族唱法借鑒美聲唱法稱為“民美唱法”聲音變得更加圓潤飽滿,通透流暢,大氣開闊,其代表性的演唱家如:彭麗媛、吳碧霞、雷佳等;流行唱法中的真假聲結合及混聲演唱也從一定意義上借鑒了美聲的發聲方法,使得音域更加寬廣,發聲方法更加科學,其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歌手如:韓紅、孫楠、韓磊等。我國著名聲樂歌唱家們,如:宋祖英、譚金、王宏偉等,都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過音樂會,將我國的民族聲樂搬上世界舞臺。
在現如今的中國聲樂作品中,民族聲樂作品有各民族地方民歌、歌劇、創作歌曲;流行聲樂作品有民謠、爵士、古典、搖滾等;美聲聲樂作品有國內外藝術歌曲、歌劇、創作歌曲等。但不論是何種聲樂作品,都需要歌唱者很好的去演唱并傳達出引人共鳴的音樂。在此舉例中國民歌進行闡述:早期的一些地方民歌,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兒歌等,老一輩的歌唱家們尊重當地的一些風俗,去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進而用歌聲去將各民族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來,他們用各自奔放、清亮的歌喉去演唱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用歌聲去傳達意境,使得我國很多優秀的地方民歌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后現代主義音樂多元化的影響,那種單一的奔放與清亮將慢慢被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所豐富。隨后我們為了繼承這些優秀的地方民歌,使它們千古流傳,音樂家們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與揣摩,在演唱形式、服裝、道具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創作。例如:江蘇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在現今唱法中,很多演唱者將樂曲的第三段前奏與第一句放慢速度,到第二句又回到了原來的速度,以此體現樂曲抑揚頓挫的感覺,使得音樂更具新穎性。在青年歌手大獎賽,通俗唱法比賽中,音樂家又將這首歌曲改編為通俗唱法,意在說明,在后現代主義音樂教育中,我國的聲樂也將更加新穎、更加完善,越來越適應后現代主義音樂教育前進的步伐。
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音樂文化觀是對傳統音樂文化觀的一種補充與豐富。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表現在中國聲樂藝術上,一方面背叛了傳統的中國唱法、中國式創作、音樂賞析,積極學習洋唱法,另一方面,又立足于傳統文化之中,變化發展出多元的后現代聲樂表演藝術的樣式與風格,加上外來文化輸入、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手段的不斷創新等,可以預見,未來中國聲樂的發展絕不止于現存的幾種而已。聲樂表演者若能正確地理解并踐行后現代主義多元化的含義,積極開拓創新出新的聲樂演唱藝術風格和體系,便能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更加推進中國聲樂的發展。
[1]宋莉莉.對后現代主義音樂的審視和思考[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1,04.
[2]付曉玲,黃明政.后現代視角下的中國當代聲樂表演藝術下的跨界探索[J].中國音樂,2013,03.
[3]彭青.淺析從后現代看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文化發展[J].大眾文藝,2011,02.
[4]殷琴.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中國聲樂藝術探微[J].學術探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