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高校音樂選修課的教學現狀與改革策略
劉 洋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高校音樂選修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審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理論構建、內容改革、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一些提高音樂選修課質量的具體措施。
音樂選修課;現狀;改革
音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基本途徑,其不僅能夠啟迪學生智慧,激發學生創造能力,還能夠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對音樂教學重視度不足、音樂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學生沒有機會獲得音樂知識,更無法走進音樂、探索音樂的奧秘。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同時也為了響應國家“培養具有良好文化素質與美學修養”人才的號召,改革音樂選修課,提升音樂教學質量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
在非藝術類院校中,專職音樂教師在教師總人數中的占比較小,音樂師資力量長久以來得不到有效充實,教師結構不合理,加之缺乏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教學水平一直不高。我國大部分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仍分擔有團委、工會、宣傳等行政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們的教學精力。音樂教研室也大多形同虛設,教師們缺少一同開展教學研究、實踐的機會,也無法相互交流教學心得。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由于行政事務性工作較多,不愿擔任音樂選修課教師,而有時間任課的教師則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相對陳舊,課程吸引力不足。
(二)教學場地設備欠缺
高校雖然在科研方面擁有一定的實力,但對于音樂這類素質拓展類的課程卻缺乏一些基礎設施。很多學校多年沒有更換過音響設備和音樂器材,部分學校甚至存在音樂器材不全,專用場地匱乏的情況,能夠建立專業音樂教室并且配備先進音樂器材、教具的學校非常有限。
(三)教材選擇隨意
高校對于選修課教材的選擇過于隨意,很多高校照搬音樂專業的科目進行設置,教材內容涵蓋基本樂理、音樂基礎、民歌選唱、簡譜基礎、音樂欣賞、歌劇欣賞等。這種內容安排沒有考慮到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傾向、已有知識深度等具體情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完全按照教材展開教學,不規范、不科學的教學內容改動比較普遍。
(四)班級結構復雜
高校開展音樂選修課多以大班教學為主,學生人數眾多,結構復雜,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在一起上課的現象非常常見,學生的專業不同,思維方式就不同,年級不同,知識的積累就不同,這種復雜的班級結構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教師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高校音樂選修課的理論構建
學科理論觀念的構建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認知規律為基礎,對所學知識體系進行建設與完善的過程。具體來講,其又可分為教學觀構建與學習觀構建兩部分:
1.音樂選修課教學觀
高校音樂選修課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從實踐中檢測自己的所學和認知。教師的職責也不能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同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尊重學生觀點的表達,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在此觀念指導下,我們可采取自主體驗式教學和問題教學兩種模式。所謂自主體驗式教學就是要學生投入到某種創設的環境中,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來學習知識。如《平湖秋月》的欣賞課中,教師可通過播放西湖的夜景讓學生先獲得視覺體驗,然后再通過聽覺的引導讓學生產生情緒,進入音樂情境。所謂問題式教學就是將學習任務分解為若干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獲得知識的提高。仍以《平湖秋月》教學為例,教師可設置問題“平湖秋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其中用到了哪些樂器”、“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等等,學生帶著問題欣賞音樂,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2.音樂選修課學習觀
學習觀的建構是學習主體不斷探索知識、不斷改變認知習慣的過程。在音樂選修課中,學習觀的構建可從兩方面入手:(1)“點、線、面”學習,即學習中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學生先從關鍵點入手,然后將知識縱向連成脈絡,最后進行拓展,形成知識網絡。(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又稱交互式學習,學生自由結組,以組為單位,共同探索知識,實現互助學習。如《二泉映月》欣賞課,教師可讓學生結組,對樂曲的創作者人生經歷、創作背景等內容展開探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從其他小組成員身上學到自己不知道的內容,從而完成知識的交互。
(二)高校音樂選修課的內容改革
1.融入一定音樂理論知識
一直以來,高校音樂選修課都以音樂鑒賞為主,對于音樂理論知識很少涉及。教師可適當引入一些基礎的、實用性較強的音樂理論知識,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創作方法,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精神。如對音程、調式、和弦、曲式等做基本講解,讓學生從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中獲得音樂理論知識。以地方民歌《新疆好》為例,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說出新疆音樂的節奏節拍特點,然后通過樂譜的分析提煉出倚音唱法、降記號等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
多元文化的學習是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在音樂選修課中,學校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還要滲透一些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對于本國本民族音樂文化,教師可從古代音樂、宮廷音樂當中發掘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如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的笛子起源于哪個朝代,宮廷樂隊有哪些樂器,形制是如何的等等。對于世界音樂,教師可選擇影響力較大的、民族特色較為鮮明的國家或地區的音樂進行鑒賞,并且介紹音樂創造的社會背景、歷史環境等等,讓學生對世界主要的音樂文化類型有基本了解。
3.多種音樂形式的學習
多種音樂形式的學習有益于學生形成豐富的音樂體系,培養他們綜合藝術審美能力。一般來講,高校音樂選修課的音樂形式主要涉及以下幾種:(1)古典音樂,即1700~1820年的歐洲主流音樂,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2)現代音樂,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專業音樂,如印象主義、爵士樂、情調音樂等,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肖斯塔科維奇等。(3)搖滾樂,如重金屬、朋克、哥特、藍調等。(4)流行音樂,即現代大眾音樂。
4.實用拓展知識的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高校音樂選修課還可引入一些同音樂相關的衍伸拓展類知識,如合唱指揮、韻律操、現代舞、作曲等等,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音樂能力,培養自己的樂感與節奏感,同時發揮自己的創作力與想象力。具體來講,上述幾項實用拓展知識的學習主要有以下功能:(1)合唱指揮。合唱指揮中左手表示樂曲強弱,右手表示速度節拍,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加深自己對作品的宏觀認識,提升自己的樂感;(2)韻律操或現代舞是跟隨音樂的舞蹈形式,其將音樂、舞蹈融為一體,能夠達到健身、養心的目的,學生在舞蹈的學習中可以根據音樂自由發揮,既加深了自己的樂感,又激發了自身創造力;(3)作曲。作曲是音樂學習的最高階段,高校音樂選修課的作曲能力拓展并不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作曲,而是希望有作曲興趣的同學能夠掌握作曲的基本知識,普通學生能夠哼唱簡單的節奏或旋律,學生通過作曲能夠對節奏、節拍、強弱、復調、轉調、和聲等復雜的樂理知識有初步認識,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為他們將來藝術素養的積累奠定基礎。
(三)高校音樂選修課的方法改革
1.演示法
教師可通過實物、教具、多媒體等手段對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進行展示,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來講,演示法還需配合談話法和講授法一起使用,如在給出歌詞的同時,教師對歌詞內容進行拓展描繪,又如,欣賞民族音樂時,教師可將樂器拿到現場,讓學生參與演示,讓大家感受其發聲原理和真實音色;在歌劇欣賞課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觀看一遍歌劇,再提煉其中的經典段落進行重點欣賞,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其中的音樂魅力。
2.輔導鼓勵法
在音樂鑒賞、理論學習之初,教師不需對學生的觀點、看法、知識的掌握能力進行評價,而是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鼓勵他們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去,鼓勵他們對不同的音樂作品發表不同的感悟,培養他們從多方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就目前來看,我國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開展的情況仍不盡如人意,學生音樂素養仍較低,我們應該強化教學中音樂審美意識的培養,努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其藝術素養,陶冶其情操,開發其思維能力,使大學生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發揮出創造能力。
[1]鄭曉晴,董梅.普通高校音樂公共選修課課程結構及教學模式探索[J].藝術教育,2009(09):48,53.
[2]黃薇.普通高校公共音樂選修課教學研究[J].藝術教育,2010(03):44-45.
J6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