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剛 馬銀霜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提升音樂教師文化修養的重要意義及實施策略
趙大剛 馬銀霜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音樂雖然具有專業學科的特性,但與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素養以外,文化修養水平的高低尤為重要。音樂教育應該把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視為一個整體,有了文化積淀的基礎,才能深入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形成真正的靈魂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既屬于藝術的范疇,也屬于文化的范疇,所以,在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界定中,明確把音樂納入人文學科領域,這實際上已經對音樂老師的文化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樂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音樂教育觀念,不斷加強本專業相關知識技能并適度涉獵其他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唯有如此,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切實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音樂教師;文化修養;重要意義
任何教育的本質都是塑造人,進而才是傳授知識,音樂教育也是如此。隨著人們認識地不斷深入,音樂教育的作用不斷凸顯,通過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不僅對學生在校學習,還是將來走上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正處于長知識的階段,通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廣泛的求知欲。特別是在低段學生群體中,他們的向師性心理十分明顯。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不僅是他們所崇拜的,而且其文化修養、立身處世,也是他們所模仿、學習的,因此,教師的人格品質將直接影響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一個人的人格品質與他的文化修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修養的積累既有助于學生完善做人的品格,又能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人類文明的認識,更好地做好人類文化的傳遞者。有較高文化修養的音樂教師總能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為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頭腦,擴大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音樂教師只有具備了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良好的職業操守和人格魅力,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學生們才會因此開啟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對音樂的認識才會逐漸深刻全面,只有這樣,音樂才能真正陪伴學生一生,助其成長發展。
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能通過淵博的學識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在解讀一部音樂作品時,文化修養較高的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音樂語言描繪出波濤洶涌的大海,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明媚的藍天;可以渲染人走茶涼的憂傷,也可以表達情不自禁的歡悅;可以把學生瞬間推向怒不可遏的狂風暴雨之中,也可以把學生投入到靜謐悠遠的大自然的懷抱。再例如,貝多芬的創作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下追求“平等、正義、自由”思想的重要體現,通常反映了他巨人般的堅強性格,飽含著不向命運低頭的思想內容;肖邦的作品則將波蘭民族爭取獨立的特性和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的融合,運用著自己獨特的浪漫主義手法抒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而我國近代“人民音樂家”洗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優秀的抗戰題材的音樂作品,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洗星海的音樂創作作為抗戰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包含著作者的藝術生平、有關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品中所蘊含的相關民族文化思想等等,如果音樂教師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和知識積累,就無法把音樂作品的內涵理解剖析得全面、深刻、透徹。這正如古人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文化意蘊不足的音樂課堂在音樂作品意境的表達,音樂作品內涵的詮釋方面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音樂教師除了應該具備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個人的文化修養對于感受音樂作品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程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三個方面。從“人文性”來講,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無論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都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情感和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因此,在音樂教育中需要教師運用自身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去引導學生從“文化”的高度更深層次地洞察生活,充分把握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與此同時,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在“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幾個方面。從音樂課程的這四大價值可以看出,文化傳承是音樂課程的最基本的價值之一,這使得音樂具有了明顯的文化屬性和特質。要更好地彰顯和實現音樂課程的這種價值,音樂課堂教學沒有文化品味不行,音樂教師沒有文化素養更不行,每位音樂教師在這個方面都應該嚴肅思考。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用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讓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由于音樂教育有著重要的審美功能,所以音樂教師的思想文化修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意識,也影響著現代教學中所滲透的精神文明教育。可以說,音樂教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觀念的更新,乃事物發展的基本前提,音樂藝術當然也不例外。音樂藝術代代相傳,卻代代相異。新興音樂元素的脫穎而出,其主要標志就是人們對于“音樂”一詞所包含的內容不斷產生新的認識。現代音樂觀認為:音樂是文化的重要范疇和載體,音樂是文化,音樂的背后更是文化;全新的音樂教育觀念更加集中體現了人文精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認清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培養人品、人格健全的人。因此音樂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觀,注重培養學生在音樂感受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和文化傳承。同時,音樂教師還要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不做淺層次的表面化文章,積極探索,冷靜沉思,身在迷宮不迷茫,要不斷適應新變化,不斷改變自己。在知識更新頻繁的信息時代,廣大音樂教師一定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不論是文化素養還是專業技能,都不能被忽視。
音樂是一種文化,它是以音樂的形式來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和世間萬物的一種文化形式。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具備音樂文學、音樂人類學、音樂史學、音樂美學和音樂社會學等方面的音樂學知識以及基本樂理、曲式、和聲、旋律寫作、音樂伴奏等音樂創作知識和有關音樂演奏、演唱方面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將它們有機地融入到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音樂教育工作。音樂文化修養距離音樂教師的專業最相近,如果只在演奏、演唱方面下工夫,忽視了音樂學科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其結果是把自己修煉成了只具備音樂演奏、演唱技能的音樂匠人,這種音樂匠人雖然有較高的音樂技能技巧,但不會用它來表現音樂的深刻精神內涵,更不會把它有機地運用在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這樣才有可能帶領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使自己的音樂課堂既充滿藝術的靈氣,又富有文化的厚重,學生才會喜歡這樣有品位的音樂課。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通常會受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無法真正做到“行萬里路”,那么“讀萬卷書”相對來說就是一種更為便捷、有效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方式。
首先,我們應多閱讀文學、史學、哲學方面的書籍,通過音樂學科以外的知識來修身、滋潤心靈,豐富自己的生活,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其次,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老師要怎樣做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等問題也需要我們從更多教育學、心理學的著作中去尋求幫助。教師的成長、發展、快樂和修養都可以從讀書中獲得。因此,音樂教師應廣泛涉足相關文學、哲學、政治、史學、美學、心理學及現代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行走、去讀書,那么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也是一名“音樂文化人”應該做的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像海綿一樣吸取音樂與文化的養分,時刻樹立強烈的文化意識。
美國的華盛頓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說,“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習音樂的本身,還是學習一種文化。”我們的音樂教育應該把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視為一個整體,有了文化積淀的基礎,才能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更加深刻地領悟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音樂教師的文化修養越寬厚、越豐富,才會顯得越出類拔萃,才會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妙語連珠,出口成章,才會有指引學生、控制課堂的自信與魅力,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總而言之,教師的談吐、知識面、課堂機制、人格魅力等因素均影響著音樂教學的質量。
在廣泛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師本身的文化修養從某種意義上將影響著音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音樂教師不僅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美學修養,有基本的歷史、哲學、心理學等知識。當文化修養積淀為人的精神內涵時,由此而構建起來的思想意識系統可以支配人去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境界。一個文化底蘊淺薄、沒有一定學識的音樂教師根本無法去進行創造性的音樂活動。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只有不斷追求精神的富有,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才有可能做一個在藝術上有造詣的合格的有修為的人民教師,才無愧于社會的尊重。
[1]趙宏義,于秀華.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戚建生.素質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吳繼東.論音樂教師的文化修養[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 (01).
[4]趙玥.略論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基本素質與能力[J].黃河之聲,2009(15).
[5]劉廣田.淺論音樂教師的修養[N].教育管理,1997(02).
G642
A
趙大剛(1970—),男,漢族,四川南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和基礎音樂教育研究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獨立承擔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1項,校級課題1項,參研省級課題4項;主編或參編教材7部,獲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在《黃鐘》、《內蒙古社會科學》、《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山東理工大學學報》、《內江師范學院學報》、《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懷化學院學報》、《教學與研究》、《中國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及作品30余篇/首;馬銀霜(1993—),女,漢族,四川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級學科教學(音樂)方向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服務高中課程改革”校級專項科研課題《高中課程改革背景下音樂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的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