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儀
(東莞市石碣序倫小學,廣東 東莞 523000)
音樂課堂“幼、小銜接”的教學策略探討
袁淑儀
(東莞市石碣序倫小學,廣東 東莞 523000)
20世紀90年代以來,“幼、小銜接”的存在問題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教育部門一直尋找著合適的解決方法,但時至今天,這些問題依然使我們困惑。在我們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學生也會出現“陡坎效應”帶來的適應障礙問題,表現在:學生上課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律動、不敢唱歌曲等等。為了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幫助一年級小學生盡快適應音樂課堂,我嘗試分析現象和原因,采取我的教學策略如:運用親和力,建立師生情;運用玩與做,培養音樂節奏感;運用思考,培養良好聆聽習慣;運用表揚鼓勵,教會學生歌唱。這些嘗試,幫助了我的學生一步一步慢慢消除對音樂課的陌生感,讓學生喜歡我,喜歡音樂課。
音樂課堂;幼小銜接;教學策略
每年開學伊始,我總發現我的一年級音樂課堂上會出現許多“問題學生”。他們有的無視教師的存在,上課在課室里隨意走動;有的趴在課桌上睡覺;有的靜靜地坐在角落那里不吭聲也不動。我不責怪這些“問題學生”因為我知道他們的感受,這些都是“陡坎效應”帶來的學生適應障礙問題。一年級新生,他們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生活,面對有規律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還不適應。他們需要我們教師的幫助,需要我們教師與家長的慢慢引導。因此,我們教師要積極做好“幼、小銜接”的教育工作,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
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對于他們的音樂學習習慣,我們音樂教師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要求一年級小朋友守課堂規矩,恐怕他們難以堅持,這時,我們教師就要抓準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想辦法開展有效的教學。
小學生在幼兒園學習時沒有單純的音樂課,都是綜合活動的音樂教育,進入小學一年級,我們把音樂列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既陌生又好奇。我們要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必須先讓學生喜歡音樂教師,因此音樂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尤為重要。第一課的音樂課堂,音樂教師要讓學生覺得老師是親切的、可信任的。如我上第一課《你的名字叫什么》時,我以鼓勵、贊許提醒學生安靜下來,用兒童化語言介紹自己,然后以交朋友的方式唱著問學生“你的名字叫什么?”學生回答名字后我就親切的抱抱他,唱著告訴他“你的名字真好聽”,還鼓勵全班學生贊許他“你的名字真好聽”。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又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奠定了他們喜歡音樂課的基礎。
小學生都貪玩好動,前幾周的課他們都難以自控。這時,我們教師一定抓住學生對教師的新鮮感,用親和力先安撫學生的情緒,運用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比一比誰坐得好,誰舉手舉得最漂亮。然后我們就可以從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入手,讓學生玩一玩,做一做,開展音樂教育。
小孩子們經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他們對音樂會有一點感受的本能,我們小學的音樂如果一開始就注重培養他們的音樂節奏感,那么就會對他們以后的音樂學習很有幫助。既然小朋友們喜歡玩,那么我們就可以讓他們先從玩樂中感知音樂節奏,如模仿教師拍打節奏,我會說“小朋友,今天老師要看看誰的耳朵最靈敏,聽完老師拍后可以學學老師拍一拍”,然后讓學生從模仿中學會X.XX.X—.XXXX等這些節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了,努力模仿了,都爭著表現自己。
打擊樂器可以說是學生課堂上的“玩具”,因為學生在幼兒園時較少接觸它們。把打擊樂器帶進課堂,讓學生敲一敲,既可以鞏固節奏的學習,又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欣賞《采蘑菇的小姑娘》時,我讓學生用雙響筒敲擊︱X X XX X︱,用碰鈴敲擊︱X X X X︱為歌曲伴奏,學生們積極舉手,用心隨音樂敲打,比一比誰敲得好,玩得很開心。
小學生們好動,喜歡表現自己。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我喜歡讓學生做律動,如進課堂時拍手踏步、練聲時做“柯爾文手勢”、表演唱時做動作等等,律動是學生表達音樂的最好體驗,大部分學生都喜歡。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學習方式,設計有效的游戲開展教學,可以收到事伴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授《小青蛙找家》這首歌曲,一開始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小青蛙跳荷葉找家的游戲,引導學生學歌曲:幾只小青蛙在田野里捉害蟲,它們消滅了很多害蟲,收獲很大!可是天快要黑了,它們要趕快回家,跳著跳著,小青蛙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時,烏龜爺爺告訴它們 ,只要順著荷葉跳跳、叫叫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第一只小青蛙(教師飾)左看看(跳跳,呱呱!),右看看(跳跳,呱呱),啊,找到回家的!于是,它加快了腳步(“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其它小青蛙(學生飾)你們也跟著第一只小青蛙跳跳吧”,這樣在跳跳唱唱的游戲中,學生掌握了歌曲的節奏。一下子學會了。又如教授《理發師》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設計發型的剪發游戲軟件,讓學生做做理發師剪頭發,學生覺得很有趣,一邊唱一邊剪,唱唱、笑笑學會了!
要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安靜下來聽音樂,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帶著問題聽歌曲。學習每一首歌前,我都很喜歡給學生設計情景、設計問題,讓學生聆聽后回答。如教唱《拍皮球》,我先做拍球的動作,讓學生猜一猜老師在做什么?學生立刻回答“拍皮球”。接著我讓學生聆聽歌曲,找出歌曲中描繪拍皮球時發出的聲音——“嘭嗵嗵嗵”,學生們都能認真聆聽,積極發現。又如教唱《放牛歌》我先用提問的形式范唱歌曲:“笛兒怎樣吹?云兒怎樣飛……趕著夕陽怎么樣?怎么樣?”接著讓學生帶著我的問題去聆聽歌曲,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去尋找答案,養成安靜聆聽歌曲的良好習慣。
作為一年級的音樂教師,我們要多點給予學生“正能量”,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優點,我們要給予及時的表揚,表揚是很好的信心“增強劑”,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開口、敢于表現。那么,結合一段時間的節奏學習、音準訓練、和良好的聆聽習慣,學生唱會歌、唱好歌就不是難事了。
我還記得我在教授《牧童謠》時的情景:一上課我就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情景(教師飾牧童的媽媽、學生飾牧童),今天,牧童媽媽帶著牧童去放牧,來到草原后,牧童媽媽想考考小牧童(出示四小節歌譜)“請問哪個小牧童可以唱給媽媽聽?”我的問題一提出,我看見學生都嘗試著唱譜。我鼓勵他們一小節一小節唱出來,第一個站起來唱的學生,我贊揚他“真聰明!”聽到我的贊揚后,其他學生也積極舉手。唱完歌譜,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熟悉,在這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唱歌詞,我說“孩子們,請你聽清楚媽媽的問題。”學生安安靜靜地聆聽了兩遍歌曲。“孩子們,你們誰能回答我?”我以一問一答的方式教授歌曲,學生學會后我夸他們“真能干!”表演環節,我鼓勵他們兩人一對出來分角色唱(一人唱問,一人唱答)其他學生評選出誰的歌聲美、誰的表情好。到了編創環節,我鼓勵他們想一想,勇敢地唱一唱。整節課的教學,我都一直注意給學生充分的贊揚、鼓勵,學生敢開口了,知道了怎樣唱是美的,自然就把歌曲的學習解決了。
一學年快要結束了,在我的引導下,我發現我的學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我的音樂課堂上,他們不再“搗蛋”了,他們會開展有秩序的“玩”;他們翻開每一首歌都會有自信地唱;他們每學完一首歌曲都會自編動作跳一跳。我欣喜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但我覺得我的應對策略還不夠完美,有部分學生還是很“善變”,有時上課表現好,有時又需要提醒教育。無論如何,學生喜歡我、喜歡音樂課就是最好的收獲了。
“幼、小教育銜接”是一項復雜的研究工作,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探索,不斷地去嘗試。我相信,只要我們研究了,努力做了,我們一定可以幫助到我們的學生,一定可以看到我們的音樂小豆苗茁壯、快樂成長!
[1]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2]陳惠玲.快樂的小豆芽[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G6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