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寅
學者遺稿
一本萬殊論
楊成寅*
中國古代哲學重視萬物的多樣性即“萬殊”,同時更重視萬物的本根和變化規律的統一性即“一本”,合起來即為“一本萬殊”。與西方哲學和美學的“多樣統一”論大同小異,在肯定“一本萬殊”、“多樣統一”的前提下,中國古代哲學更加重視萬物的和諧發展。因而“多樣統一”的理想是“多樣和諧統一”。“一本萬殊”、“多樣和諧統一”遂成“太極”觀念的基本內涵,潛存“生生不息”的意蘊。
一本萬殊 哲學 美學
以《易經》和老子《道德經》為源頭的中國傳統主流哲學,可以說是“太極哲學”。它最重變易、交易、和易、簡易與不易。宇宙萬物有不易之理、簡易之理,便于為人掌握和運用。“一本萬殊”或“萬殊一本”即宇宙萬物的簡易的不易之理。西方哲學和美學的“多樣統一”論,與此不易之理大同小異。中國古代哲學重視萬物的多樣性,既重視“萬殊”,同時在此基礎上更重視萬物的本根和變化規律的統一性,即又重視“一本”。合起來,即重視“一本萬殊”。在肯定此“一本萬殊”、“多樣統一”的前提下,更加重視萬物的和諧發展。因而“多樣統一”的理想是“多樣和諧統一”。“一本萬殊”、“多樣和諧統一”遂成“太極”觀念的基本內涵,其中潛存“生生不息”的意蘊。知此則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奧義便有了初步的理解。
這幾年,“國學”似乎熱了起來,“國學”的范圍很廣大,諸如國醫、國術、國畫、京劇、相聲、古典詩詞、太極拳等,這些學與術都是國學。它們的理論基礎應當說都是哲學,特別是“太極哲學”。“太極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太極觀念”,簡稱“太極觀”。談論“太極觀”我以為可以先從“宇宙萬物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講起。這個論題可以被稱為“多樣統一”。用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詞語說,就是“萬殊一本”。但為了強調萬物的統一性,就先定為“一本萬殊”吧。提到“宇宙萬物”,這就牽涉到哲學的對象問題。大多數哲學概論一類的書籍,都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包括整個大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這種說法是對的。至于“宇宙”,大家都知道,指的是由空間和時間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宇宙整體中存在著一切被稱為“大自然”的東西。狹義的大自然,指人類以外的一切事物。廣義的大自然也包括人類。而人類是有歷史和社會的,人類是在行動和思維的,把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包括在哲學對象之內,是正確的、必然的。
這樣說來,所說哲學研究的一切對象,都被包括在“多樣統一”或“一本萬殊”這一原理之中了。換句話說,思維也與哲學研究的所有對象一樣具有統一性了。但要說明,這里所說的“統一性”是在承認萬物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前提下的“統一性”。不是聽人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嗎?思維與思維對象在邏輯上或在實際上難道可能是絕對同一的嗎?
在詳細論析“多樣統一論”以前,有必要先對我提出的一些關鍵詞語略作解釋。我已羅列的關鍵詞語有:元范疇,元命題,太極,陰陽,道,一,萬,多,五行,本根,本體等。這么多的名詞、抽象詞語,單單把這些詞語解釋清楚,就不太容易!可是,談論哲學,不用一些專門的詞語,就無法把理論說得確切和嚴密。確實,任何思想理論體系,從骨架上看,莫不是由范疇體系和命題體系所組成。即使講物理、化學,也不得不使用這兩門科學所特有的專有名詞。哲學也是這樣。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沉思,都是借助于概念、范疇的中介實現的。概念、范疇是哲學思維的細胞,它對哲學理論的思想特質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黑格爾把整個人類哲學思想發展史視為哲學范疇按其邏輯逐步展開的過程。他認為,“文化上的區別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疇的區別”,而“哲學上的區別更是基于思想范疇的區別”。①黑格爾:《哲學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47頁。例如矛盾的范疇便不完全同于中國哲學史上“陰陽”的范疇。列寧曾說: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的紐結”。②《列寧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0頁。所以,講哲學和寫哲學論文,為了通俗易懂,為了普及,一方面要盡量多舉一些常見的事例,把話盡量說明白些,更不要把容易懂的事理故意說得大家都聽不懂;另一方面讀者也要理解聽哲學演講并不像聽相聲、聽說書那樣易懂和有趣。
元范疇:持有某一種哲學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在論析自己的主張時,要用許多重要概念,這些重要概念叫作范疇。這些重要概念是有內在聯系并自成體系的,其中有一個概念(或幾個概念)在其范疇概念體系中具有最重要的意義,處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中心地位,所有其他范疇概念在思想理論上都由它“率領”,都從它那里發出并最后歸結于它;它是該哲學思想體系的邏輯起點,這個范疇便叫作“元范疇”。例如唯物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唯心主義的“心”(主觀精神)范疇。“太極哲學”的“太極”范疇,便是“元范疇”。有些哲學思想體系比較混亂,可能找不出“元范疇”。
元命題:命題是表示判斷的句子。每個命題都有題設和結論兩個部分,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題設推出的事項。哲學元命題,指某一哲學的思想體系、命題體系的最重要的命題即中心命題,其他一切命題,都由此命題生發出去,都由此命題“率領”,都由此命題擴展開來,也都以此命題為歸宿。整個體系的所有命題都能充實、豐富、詮釋、發揮此命題,而不與此命題相抵觸。有些哲學體系比較混亂,可能沒有元命題。
太極:是“太極哲學”的“元范疇”。太極是表示宇宙萬物(包括人類思維)的統一性的范疇。當然,統一是以多樣性為基礎的統一。從大體上說,太極既表示宇宙萬物的本體、本根,又表示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道)。從存有上說,太極表示宇宙萬物的“實有”或“實在”。從整體上說,太極是“一”,“一中有萬(多)”,“萬中有一”。從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系說,太極是“多樣統一”。從變化發展上說,太極表示宇宙的動態整體。從變化發展規律上說,太極的內涵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從結構和過程上說,太極可用老子《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①《老子》第42章。來概括。從理氣的關系上說,太極為“理氣統一體”,理在氣中。從創生方面說,太極的內涵是運動、變化、創生的根源或內在動力,是生生不息,具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重要內涵。從陰陽對偶方面說,太極是“多對陰陽的對立統一體”。結合“五行”概念來看,可以說“五行含陰陽,陰陽含太極”。從八卦方面說,可以說八卦由太極陰陽所統一。如此等等,無所不包。
本根: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用語。大致指宇宙萬物存在、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源。本根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中而不離宇宙萬物。如當代已故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所說:“本根猶如樹之根,物猶如樹之枝葉。一是根本,一非根本,然同屬實在。本根名詞之起源即由于以樹木之根為比喻。要之,中國哲學最注重本根與事物之統一不離的關系。事物由本根生出,而本根即在事物之中……中國本根論之最大特點,可以說即在于:一、不以唯一實在言本根,不以虛、幻說本根與事物之區別。二、認為本根是超乎形的,必非有形之物,而尋求本根不可向形色中求。三、本根與事物有別而不相離,本根與事物之間的關系非背后實在與表面假象之關系,而是源流根枝之關系。這幾點實是中國本根論與印度哲學或與西洋哲學根本不同的。”張岱年先生又說:“對立之相互作用,為變化之根源,其余一切變化則為變化之流。”②《張岱年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11-112頁。“太極”的內涵包括本根。
本體:對“本體”這一范疇的內涵,我國當代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現介紹成中英先生對“本體”的界定。他說:本體是中國哲學中的中心概念,并含“本”的思想與“體”的思想。“本”是根源,是時間性,是內在性;“體”是整體,是空間性,是外在性。“本體”是一切事物及其發生的宇宙系統,更體現在事物發生轉化的過程之中……它不是一般的抽象層面,而是一種動態的創生根源。所以我們中國的本體概念具有包含性、廣大性和深刻性。所以本體是一個動態的、具有創造性的根源。③參見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第6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頁。本體的內含包括“本根”,但更廣大、更帶體系性。成中英在另一處說:“‘本體’不必排除內在性與超越性,但卻是主客觀關系的根源與主客觀世界發展與建構的整體。由此本體的思想方能彰顯中國哲學的根源與智慧,也才能進一步地彌補及解決西方現代性的主客二元分化的種種疑難。”①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成中英文集》第1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頁。
《易傳·系辭》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大意是說,對天下事何必思念?何必憂慮?(說穿了)如果有正確的認識和行動,天下萬事萬物,就能沿著不同的道路,按共同的規律,達到共同的目標,使千百種思慮合并為統一的觀念。
“同歸”,可以理解為“統一性”;“殊途”,可以理解為“差異性”及“多樣性”。“同歸”,說的是“終極目標”;“殊途”,說的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方法”或所走的“道路”。“同歸”與“殊途”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聯系著“宇宙萬物多樣統一”論,就可以說,古代圣人(孔子)是非常理解統一與多樣的辯證法的。他承認世界萬物的多樣性,在此前提下,他又承認世界萬物的統一性。因而認為整個世界是“萬殊一本”或“一本萬殊”,用一般人的說法,就是“多樣統一”。
對“一致而百慮”,也可作類似的理解。不過,“同歸而殊途”是講運動、行動,而“百慮一致”則是講思維方法。
“百慮”,大意是眾多的思慮和想法,是講思維方式和思維內容的多樣性。“一致”是講思維方式和思維內容的統一性。用老百姓的說法是: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春秋戰國時,百家蜂起,百家爭鳴,但總有相對統一的真理。不能只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圣人(孔子)是說,思想理論,包括對世界的認識,不能說毫無標準可言,思維方式和思維內容也應當是“多樣中有統一”,即“一致而百慮”。是說人類的思維之所以要重視“多樣統一”,是因為世界本來就是“多樣統一”的。
人類的思維為什么要“百家爭鳴”?是因為世界無限豐富,一個人哪能認識得那樣全面、深刻。為什么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又要求獲得大體一致?因為世界萬物本來就有整體的統一性和一般規律性。
這么說,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思維也都應當用“多樣統一”觀點來理解了。可以這樣認為。不過又要重視統一認識中的差異性和豐富性。不然,為什么要提倡“百家爭鳴”?
北宋周敦頤在《易通》(又名《通書》)中說:“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大意是說,水、火、木、金、土這五行中貫穿著陰氣和陽氣這兩種實體,實體即本體,而兩種實體必然對立統一為一種實體。這實體可用“太極”來表示。因此,五中有一,萬中有一,一實中可分為五種或萬種(多種)因素。換句話說:太極中包含五行和陰陽及一與多的統一。這里講的實際上是一與五、二與一、一與萬(一與多)的對立統一辯證法。即太極陰陽五行分合統一辯證法。
“五殊”:指水、火、木、金、土。水、火、木、金、土,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被稱為“五行”。如果宇宙萬物都統一為“實有”(實在)(“實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實有”為一般,那么,水、火、木、金、土這五行,就是特殊的東西了,是“實有”被化分成的五種特殊的“物質”或五種屬性,甚至五種活動。因此,稱“五行”為“五殊”。
“二實”:指陰氣和陽氣。北宋張載《正蒙》認為:“一物而兩體者,太極之謂歟!”“一物兩體者,氣也。”可知,“二實”是兩個本體。兩個本體,合起來又稱“太極”。太極非孤立于陰陽之上,陰陽又為太極所固有。因此,“二實”=“二氣”=“陰陽”=“太極”。
“二本則一”:是說陰氣、陽氣兩種氣融合而成為統一的本體,即太極。
“是萬為一”:意思是說,萬物(多種事物或因素)合起來(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一”)。“一”即“太極”。
“一實萬分”:意思是說,統一的實體又化分成萬物(多種事物、因素)。也可以說,太極中包含著多對陰陽、多種五行統一體。
總體來說,周敦頤認為,水、火、木、金、土中包含有陰氣和陽氣兩個實體。兩個實體就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兩個本體(陰氣和陽氣)合成為統一的本體。多樣性的萬物實際上具有統一的本體,統一的本體可以化分成多樣性的萬物。簡言之,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可由“多樣的統一”來表述,或稱“一本萬殊”。而“一本萬殊”或“萬殊一本”即為“太極”。
南宋朱熹在《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中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此論也是用“太極”元范疇來指稱宇宙萬物的統一性。
朱熹在《朱子語類》卷七十五中說:“太極如一木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
朱熹是說一棵樹整樹都有太極。分開來看,下邊有根,根上生主干,主干上生枝,枝上生葉,小枝上生果子,果子成熟后,將來埋在地下又生樹。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太極”。“太極”在樹上無處不在。
朱熹是用整棵樹木比喻宇宙萬物總體,用枝、葉、果子等比喻萬物中的個體。不管總體或個體,其中都有太極。朱熹是用“太極”來統一宇宙整體及其中的萬物的。朱熹是要說明,一棵樹是多樣統一體,宇宙萬物也是多樣統一體。“多樣統一”就是“太極”的內涵。
明末清初的大畫家、畫論家石濤在其《畫語錄》第七章中說:“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氳,天下之能事畢矣。”
中國的文人是經常說大話的。吳昌碩曾說:“缶翁(指吳昌碩自己)畫氣不畫形。”難道吳昌碩所畫的畫真的不畫形嗎?石濤的這幾句語錄似乎是說,不管誰,只要懂得他所說的“一”與“萬”又分又合的辯證法,天下的任何大事小事,沒有辦不成的!好吧,讓我們看看石濤的話語中隱藏有什么畫畫、寫字及治國平天下的秘訣吧。
“自一以分萬”:指把一個分成一萬個。
“自萬以治一”:指用一萬個治理一個,包括合為一個。
“化一而成氤氳”:“一”,就石濤的畫論來說,指的是“一畫”,實指形神統一論、蒙養生活統一論、書畫統一論、自然美與藝術美統一論等,又包括一筆一畫。也就是說用筆墨線條作畫。氤氳,形容詞,形容煙云濃郁。用在畫論中,筆墨氤氳是指筆與墨和諧交融在一起,筆中有墨,墨中有筆。從哲學上看,氤氳也就是陰陽相交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形成和諧的狀態。其反面是陰陽不和,筆墨不相融合。
既然石濤把一與萬的相互關系提高到“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高度,我們當然也要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他所說的“化一而成氤氳”的魅力了。
一是石濤可能認為,整個宇宙(世界)就是一與萬的和諧統一體。
二是他認為,人類認識宇宙,就必須運用“一與萬的和諧辯證法”。“一以分萬”,是指“一中有萬”。說明人類不但要認識一,而且要認識一中的萬。也就是說還要認識“統一中的多樣”。“自萬以治一”,是指“要用萬來掌握一”,也就是人類不能只認識宇宙萬物的統一性,而且要認識宇宙萬物的多樣性。一與萬是互相制約的。也就是說,石濤反對“單邊主義”;反對只知道多樣性,又反對只知道統一性。他要求用統一性來掌握多樣性,同時又用多樣性來掌握統一性。
三是石濤所說的“化一而成氤氳”句,是強調把統一性放在多樣性之上。這也從他把他的畫論美學體系不稱為“萬畫論”而稱為“一畫論”看出來。這樣說來,石濤的宇宙觀也是“多樣統一論”。當然這也是以多樣為基礎的統一論。也可看出,他的“一畫”概念就是“太極”,他的哲學是“太極哲學”。他的美學是“太極美學”。
四是石濤在說“化一而成氤氳”時,顯然是要強調只要照他說的辦,“天下之能事”沒有辦不到的。天下的能事是什么?主要應該是讓社會得到發展,使民族精神得以振興。什么思想理論能夠促使這種發展和振興?就是“和實生物”的哲學思想。“氤氳”的哲學內涵,其實就是“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諧。而“陰陽氤氳”就是最高和諧的同義語或近義語。明末清初王夫之說:“氤氳太和,合于一氣,而陰陽之體具于中矣。”又說:“氤氳渾合,太極之本體,中涵陰陽自然必有之實。”①可見石濤的語錄中隱藏太極陰陽和諧辯證法,此辯證法是石濤繪畫創作成功的奧秘之一,也是他的畫學理論成功的奧妙之一。擴而言之,此和諧辯證法也是促進社會發展、民族振興的基礎。可見,石濤“天下之能事畢矣”之言,并非只講繪畫,并非夸大之語。
有了以上所引經典名言以及對之所作的解說,就會感到從“一本萬殊”這一角度和層次上進行研究和探索,對于構建一種獨立的、自成一家的、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確實是必要的、有價值的。結合上引語錄,我們也可體會“一本萬殊論”也就是“太極陰陽 統一論”。進一步分析,對這個論題應有以下幾方面的初步認識:
一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便是對立統一。”①張岱年語,見《張岱年學術論著自選集》,第73頁。所謂“統一論”中的“太極”概念,本身就是陰與陽的對立統一。用太極觀念去觀察、研究“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實質上就是研究宇宙萬物中極為復雜多樣的事物是如何統一的。因而“統一”便是“多樣統一”,不是絕對同一,不是同類事物的相加。
二是從朱熹所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的命題來看,大自然(天)與人具有統一性,而且統一于“太極”。這里有兩點啟示:一是從本體、本根的層面看,“宇宙萬物的統一”必然是統一于“陰與陽的對立統一”這種本體,因為“太極”就是陰與陽的合而為一。從“道”(規律)層面看,必然統于“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命題。
三是從朱熹“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命題看,人類的思維也必須統一于“陰與陽對立統一”這一本體(周敦頤說陰與陽是統一的本體)。也就是說,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的辯證法)必然是與宇宙萬物具有同一性的。如張岱年所斷言:“對立統一原則與思想規律并無不兩立之沖突。”②張岱年語,見《張岱年學術論著自選集》,第73頁。
四是既然把能思維的人類和人類的思維的一般本質和規律放置在哲學研究對象之中,那么人類的精神、心靈、思維,人類的文化,統統都與人類以外的自然界具有統一性,那么思維與客觀世界具有統一性的命題和觀念就可以確定下來了。說思維與其所思維的客觀世界統一,不是說兩者等同,而是說兩者都具有一致的普遍規律。承認思維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就要求主觀思維的辯證法來自客觀世界的客觀辯證關系,同時又加上人的思維的能動性,即人類還要用對客觀世界思維的嚴密性、前瞻性反作用于客觀世界。有一本書中的一段文字其觀念與我的理論相類似,該文說:“宇宙的統一,即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三者的統一。人是宇宙長期發展的結果。宇宙在自己的演化過程中產生了人,也就產生了思維著的精神。在人類發展出意識之后,宇宙便進入了一個自我認識的階段。被產生的意識,反回來又認識宇宙自身。宇宙自我認識的完成,是宇宙演化的最高階段,使宇宙發展到了最豐富的多樣性,從而也就完成了最高階段的統一。”③陸復初、程志方:《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歷史反思》第1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4頁。
說到這里,可以說“太極統一論”就是主張用“太極”觀念揭示并承認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精神、思維、文化)的統一性。
總之,都是“一本萬殊”、“萬殊一本”、“多樣統一”。從主客觀兩方面看,可說是主客互滲。
上面所說的有關宇宙萬物“多樣和諧統一論”這一套,似乎完全出自中國古代的哲學、美學經典。其實,只能說基本上是,但不完全是。把“多樣統一論”用到“太極哲學”中,作為其中一個命題,也是古希臘哲學、美學對我的啟示。
例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70—前490年)學派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就包含有“多樣和諧統一論”。這一派認為,數存在于一切具體事物中,即作為萬物的本質存在于萬物之中,而不與具體事物相分離。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受數量與諧音之間關系的啟示,而發現萬物之間都有嚴格的數量關系,包含著一定的規律。此派從數量上的矛盾關系列舉以下十對對立范疇:有限與無限,一與多,奇數與偶數,正方與長方,善與惡,明與暗,直與曲,左與右,陰與陽,動與靜。其中有限與無限、一與多的對立統一是基本的對立范疇。他們承認對立面的協調統一。一與多的對立統一,大體上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多樣統一”。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從數的哲學研究中得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美學結論,即美在和諧。他們認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可以看出一定和諧關系的,就是美的。和諧,被畢達哥拉斯學派稱為“最美妙的東西”,其根據主要是指一定數的比例關系和對立面的契合統一。照他們看來,凡能符合這種比例和統一關系的,就是和諧,就能產生美的效果。他們首先認為音樂的美在于和諧,并進一步提出雕塑、建筑、繪畫等藝術的美也在于和諧,由此而推論并肯定,整個天體宇宙的美也是一種和諧美。作為主體的人本身,其外在的人體美與內在的靈魂美也都由和諧而產生。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美學思想的精華,就表現在對各個領域的既對立又和諧這一命題的分析之中。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音樂美的具體研究論析大體如下:
據新柏拉圖派的揚布利柯記載,有一次,畢達哥拉斯路過一個鐵匠鋪,聽到幾個鐵錘一起打鐵時發出和諧的聲音。他從中受到啟發,經進一步調查測定,發現不同重量的鐵錘在有節奏地敲打時發出不同諧音之間的比例關系,從而肯定各種不同音調同數量的關系。后來,他又在琴弦上作進一步測試,發現琴弦的長短、粗細、緊張程度成一定比例時發出的聲音是和諧的,從而找出了八度、五度、四度音程的關系。如有兩根繃得一樣緊的琴弦,要是其中一根的長度與另一根長度之比是2∶1,則短弦比長弦發出的音就高八度;如果兩根弦長之比是3∶2,則短弦比長弦發出的音高五度;如果兩根弦長之比為4∶3,則短弦比長弦發出的音高四度。總之,琴弦長,振動慢,聲音低;琴弦短,振動快,音調高。畢達哥拉斯由此確定了音程與弦的頻率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而發現聲音的質的差別,如音值的長短、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優劣等,都是由發音體在某個方面數量關系的差別所決定的。故音樂的基本原則在于數量關系,“數的關系是唯一規定音樂的方式”。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238頁。每一個音調都是由按照數的比例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元素組成。音樂節奏的和諧,就是由高低、長短、輕重等各種不同的音調,按一定數量的比例關系所組成。通過不同音響、節奏的排列組合,便可形成和諧的音樂美。于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得出結論說:“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把雜多導到統一,把不協調導到協調。”②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4頁。這是古希臘藝術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其中包含著藝術中“寓整齊于變化”的普遍原則。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為古代和近代的學者所接受和肯定,對和聲學和音樂藝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還要補充說,畢達哥拉斯的音樂美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說,它不僅揭示了音樂美、整個藝術美的本質和規律,也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結構和運動發展規律。我常常引用我國當代大畫家、大畫論家黃賓虹先生的“太極圖是書畫秘訣”這一名言,不僅因為這一名言揭示了書畫美的本質和規律,也用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揭示了宇宙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
如上所說,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把對音樂藝術研究的結論推廣到建筑、雕刻等藝術領域,認為任何其他藝術的和諧也都與數的恰當有關。他們確立了一些經驗性的審美規范,如完整、比例、對稱、節奏等。他們發現了“黃金分割”規律,認為美的長方形的長寬的比例是:a∶b=(a+b)∶a。他們還認為,最美的平面圖形是圓形,最美的立體圓形是球形,并以圓球形作為建筑與雕塑的最基本的線型。在他們看來,圓形或球形都有一種絕對的對稱與和諧。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人、著名雕刻家波利克利特在《論法規》一文中,甚至制訂出了人體各部分的具體數學比例規則,并把他的一座雕像本身稱為《規范》,從而用藝術作品本身來對自己關于和諧的美學追求作出形象的例證。
畢達哥拉斯學派這些思想和實踐,對后來美學中探討形式美的規律影響甚大。
公元前2世紀,希臘著名醫學家噶倫在《醫書》中,談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時就肯定:“身體美確實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①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第14頁。
畢達哥拉斯學派還把美在和諧的理論應用于對宇宙美的探索上。他們認為,數的和諧不僅存在于藝術中,而且存在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一切事物中。畢達哥拉斯學派也把天體的運動秩序比作音樂的和諧。他們說:“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目。”②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37頁。畢達哥拉斯學派此論說明宇宙就是一個大的和諧系統。正如恩格斯評論時所指出的:“數服從于一定的規律,同樣,宇宙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規律性第一次被說出來了。”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1頁。
畢達哥拉斯學派還認為,不但人體外在的比例對稱是由對立組合而成的一種和諧的美,而且人的內在的靈魂也是一種類似音樂的對立的和諧。從功能上看,畢達哥拉斯學派把音樂等藝術作為凈化靈魂的手段,故音樂修養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揚布利柯記載,畢達哥拉斯深信,向感官灌輸美的音樂,“對人類來講是頭等重要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他們能觀察美的外貌和形式,并(從中)聽到優美的節奏和旋律。因此,他是第一個憑借節奏和旋律確立音樂教育的人”。④揚布利柯:《畢達哥拉斯傳》第645節,轉引自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9-350頁。畢達哥拉斯還讓其門徒在晚間入睡前用音樂使自己的心靈平靜,以驅散白天精神上的激動;早上醒來,又同樣要用音樂來清除夜間睡眠中的麻木狀態,使精神煥發。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把人本身視為類似“大宇宙”那樣的“小宇宙”。①參見岳介先:《畢達哥拉斯及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閻國忠、曲戈主編:《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1頁。
對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觀點和哲學觀點較詳細的介紹,使我理解到古希臘也有“宇宙萬物多樣和諧統一”論。看來,“太極哲學”觀念的建立,不僅以中國古代哲學優秀傳統為根據,而且也是受了西方古代哲學優秀傳統的啟發。
這里我們要介紹幾位畫家兼思想家關于藝術形式美的論述。一位是豐子愷先生,另一位雷圭元先生,還有倪貽德先生和金冶先生。
豐子愷先生在《藝術修養基礎》上編《藝術總說》的第四章“藝術的形式”中說:藝術形式的法則,重要者有下列六種:反復與漸層,對稱與均衡,調和與對比,比例與節奏,統調與單純,多樣統一。豐子愷認為,在藝術的形式法則中,以多樣統一為最高法則。他說:“多樣統一”可說是藝術的形式原理。多樣就是有變化,統一就是有規則。有變化而又有規則,叫作多樣統一。繪畫名作的構圖,都是多樣統一的。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幅畫描寫基督和12個弟子一同吃晚餐。13個人的姿勢各有各的變化,而形勢集中在基督一人。換言之,全畫只有一個主腦,不能分割為兩幅。名手的靜物畫,畫中布置許多果實,看似雜亂,其實有一系統,許多果物的形勢集中于一點。畫中單一的瓶花,也多合多樣統一之理。花瓶放在正中,則統一而不多樣,嫌它呆板;放在旁邊,則多樣不統一,嫌它無理。必須放在不中不偏的地位,方為多樣統一,而合美滿之感。②參見《豐子愷文集》四,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95頁。豐子愷先生講的是繪畫的形式美規律,其實整個宇宙,總體上說,包括其中的“萬有”,其存在結構和發展,都離不開“多樣對立的事物或因素的和諧統一”這一規律。
雷圭元先生在述論圖案藝術時也說:自然和藝術的形式美,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是數不盡的,但其中也有規律性的東西。多樣統一,是形式美的總規律,它是支配所有的形式美的規律的,因為多樣統一是宇宙的對立面的統一規律的直接表現。美的東西都是完整的、有整體性的,但美的整體必然包含著對立的因素,就是說整體中必須包含著變化,因此,在形式上有變化的整體才是美的,有整體性的變化才是美的。陰陽魚太極圖的美,也可以說就在于有變化的整體,有整體性的變化。不難看出,所有形式美的規律,都是宇宙的存在和發展的總規律——對立面的和諧統一與人相適應的體現。③參見《雷圭元論圖案藝術》,楊成寅、林文霞記錄整理,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14頁。
倪貽德先生在《讀〈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一點體會》一文中說:一切繪畫表現的根本的規律便是多樣的統一。“多樣的統一”實際上也就是包含了許多次要矛盾的“對立物的統一”。不論構圖、色彩、線條、明暗的法則,都是從“對立物的統一”這一基本法則出發的。例如在構圖法則中最基本的東西便是均衡與變化的關系、對比與呼應的關系,虛與實的關系,色彩法則最基本的東西便是寒色與暖色的關系、明色與暗色的關系、對照與調和的關系等。一切繪畫表現的方法,都是從這“對立物的統一”的基本法則出發,發展而為復雜的理論體系,而最后還是歸結到這一基本法則。①《倪貽德美術論集》,林文霞編,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年,第147頁。
金冶先生在《繪畫色彩方法論》一書的“色彩的多樣變化和色彩的統一”一節中說:色彩的變化主要是靠色彩的對照;使多樣變化的色彩達到統一,主要是依靠色彩的均衡和互相照應的關系。自然界的色彩現象種類很多,在自然的關系中,所有物體的色彩,有時候是紛亂龐雜的,但一進入畫面,就必須根據表現的意圖,作適當的選擇或整理。換句話說,就是必須使這些色彩在畫面上建立起一個體系。這變化中就一定要掌握住互相貫穿的脈絡;在統一中就必須寓之以多樣變化。在繪畫創作上,如能切實體會到這一方法的使用,色彩協調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金冶先生還指出如何發揮畫家的能動性。他說:“在近似色之間,我們就必須想出一個辦法,使它們(指多種近似色)的色彩價值互相增高,建立良好關系;而在互相反對的色彩里就必須找出它們互相接合的脈絡,對其互相乖離的情況加以緩和。”②金冶:《繪畫色彩方法論》,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6年,第49-50頁。
如此說來,符合“多樣和諧統一”原理的藝術美與整個宇宙“多樣和諧統一”的天然美必然具有統一性,雖然是相異前提下的統一性。智慧的藝術家對美的認識確實有其宇宙“多樣和諧統一”美的客觀基礎。
一是要注意宇宙萬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以及兩者真正的關系。世界是多樣的,人類的需要也是多樣的。這是首先時時處處要認識、要承認的。不承認,輕視這一點,就可能犯大錯誤。您看人類本身的形象就是多樣的。如果全世界到處都是黑人,或都是白種人,或都是黃種人,那就太單調了。您看各種人的相貌、服飾、語言、歌唱、舞蹈……是何等的多樣!看慣了漢族人民過春節的娛樂節目《跑旱船》、蹬杉木腿,再看芭蕾舞、踢踏舞,又有多么的新奇美妙!吃了杭州的東坡肉,再吃四川的回鍋肉,感到那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國社會在長時期內不注意世界的多樣性,特別是人的多樣性。實際上,那個時代的人被“泛政治化”的觀念所“統一”了。只有聯系實際,重視世界的多樣性、人的多樣性,特別是思想的多樣性,這樣世界才豐富,人類的生活才豐富,人類的聰明才智才能充分表現和發揮出來。
二是強調重視世界萬物的差異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并不否定世界的統一性。世界的統一性是否定不了的。誰能否定男女的統一性?都是“人”啊!誰能否定世界藝術的統一性?藝術畢竟是藝術而不是科學。
三是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其表現形式很多,首先表現在它們是客觀的存在。其次表現在它們是互相聯系的,世界上找不出一種事物或對象是絕對孤立的,是脫離自然、脫離社會、脫離宇宙的。統一性還表現在萬事萬物都是“成對”的,不論從單個對象的結構來看,或是從多種對象的聯系、關系、互相作用來看,莫不如此。在世界上誰能找出不“成對”事物、現象或人?“成對”是事物之間聯系的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形式”。男人與女人成對,丈夫與妻子成對,母親與嬰兒成對,成功與失敗成對,美與丑成對,肉體與精神成對……哪有不成對的?從哲學術語(概念、范疇)來看,普遍與特殊、個別成對相連,差異性與多樣性、豐富性成對相連。人類對世界的思維,是與普遍(一般)、特殊、個別相連,而且要辯證地對待一般與特殊或個別之間關系。我們要用分析與綜合、辯證統一的方法認識世界的統一性(共性、普遍性、聯系性)與多樣性(差異性、多樣性、豐富性、復雜性、個別性、獨特性)。
四是世界哲學自古至今,都一致承認宇宙萬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是共存共生的。宇宙萬物都是多樣中有統一,統一中有多樣,因而肯定了“多樣統一”這一哲學命題。
五是多樣與統一,哪個在先?我的回答是:在現實中不分先后,兩者是同時存在,互不分離的。當我們說世界是多樣的時候,我們就要承認我們是在承認統一的前提下承認多樣;當我們說世界是統一的時候,我們是在承認多樣的前提下承認統一。因此,多樣與統一,統一與多樣,兩者互為前提。總之是必須堅持“多樣中有統一”或“統一中有多樣”的命題。考慮到世界哲學的通用性,簡稱“多樣統一”。
六是中國傳統主流哲學,原來已流行“一本萬殊”的命題。把“一本”放在命題的前面,意在強調“本體”、“本根”對“萬殊”的制約性,但并不是有意降低“萬殊”存在的價值。因為“萬殊”中有“一本”,“一本”從“萬殊”來。如朱熹所說:“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①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又說:“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②朱熹:《太極圖說解》。“太極”不只是“統一”,它是“多樣的統一”。集中了的“太極”是“一中有萬”,分散的“太極”是“萬中有一”。宋代朱震曾說:“夫《易》廣矣,大矣,其遠不可御矣,然不越乎陰陽二端,其究則一而已矣。一者,天地之根本也,萬物之權輿也,陰陽動靜之源也,故謂之太極。學至于此止矣。卦可遺也,爻可忘也,五者(按:指五行)之變反于一也。”③朱震:《漢上易傳·序》。
七是中國傳統主流哲學的“一本萬殊”、“萬殊一本”的命題中,還包括“和諧”的思想。從“萬殊”到“統一”的過程,當然可能包括“斗爭”的因素,但從“一本”、“統一”的主要內涵來說應是和諧。西方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如此,中國古代大多數哲學家更是如此。這里還要再次引用老子的一句名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的結構都是“陰陽相抱”。陰氣與陽氣互相激蕩的最理想的結果是和諧。萬物莫不如此。
責任編輯:沈潔
*楊成寅,男,生于1926年,卒于2016年,河南鎮平人。中國著名美術理論家、雕塑家,生前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美學學會首任會長。主要著作:《藝術概論教程》、《美學范疇概論》、《太極哲學》等及譯作《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概論》、《美學概論》等。本文選自尚未出版的修訂本《太極哲學》的第一章。《太極哲學》初版于2003年,修訂本在結構和文字上都作了較大的改動,近期將由學林出版社出版。本專欄謹以發表此文紀念楊成寅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