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寵
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證券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
姜 寵
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為克服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市場參與主體、參與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的現狀和市場參與人、糾紛裁判者對金融業務知識掌握的滯后性、局限性之間,辦案力量增長速度遠落后于案件數量增加速度等矛盾,本文提出由熟悉證券行業人員以人民陪審員形式參加法院合議庭審理案件、發展證券行業仲裁或在仲裁機構成立證券行業仲裁庭、賦予人民調解結果以強制執行力等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措施,期望能夠對證券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陪審員;行業仲裁;人民調解
跟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相同,證券糾紛的解決機制也不外乎訴訟、仲裁和人民調解,長期以來,尤其以訴訟和仲裁為主的糾紛解決機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筆者從事法律實務數載,近年來明顯感覺到證券糾紛發生的變化: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標的數額不斷擴大,爭議事實趨復雜化、專業化,糾紛解決難度增加等等。產生這些變化的深層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概括為:資本市場發展迅速與金融創新日新月異,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與參與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證券糾紛的當事人及裁判者對金融業務知識的掌握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證券糾紛與糾紛處理效率的增長出現了落差性。證券糾紛解決的低效性與人們對證券糾紛解決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為證券糾紛解決機制提出挑戰,即需要構建多元化解決機制實現證券糾紛的合理分流,以此來提高證券糾紛解決的效率。本文從實務的角度,研究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特點,分析了各糾紛解決機制所面臨的問題,同時結合辦案經驗,提出相應建議,以期對證券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有一點裨益。
(一)傳統訴訟機制解決證券糾紛的局限性
與仲裁和人民調解相比,訴訟具有天然的優勢即人民法院依照職權作出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一經生效,就對有關當事人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非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修改、廢除或拒不執行,否則將受到國家暴力機關的制裁;法官和律師都熟悉法條并有辦案經驗,在訴訟機制中產生的判決結果具有權威性;訴訟解決機制通過成熟的訴訟立法進行引導和規范,其程序和標準具有統一性等等,訴訟機制的各種優勢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主要途徑。
這種傳統的、最重要的糾紛解決機制在面對新型的、越來越專業化的證券糾紛面前,難免會“力不從心”。原因有二:一是“人少案多”的壓力,如濟南某區法院2016年人均辦案近二百起;二是法官不具備相應的證券知識,直接后果是案件辦理周期明顯延長,既“遲到”了當事人的“公平、正義”、浪費了當事人的時間,占用了寶貴的司法資源,也容易產生錯案。例如,2015年發生一起融資融券交易糾紛案,原告Z于2010年在D營業部開立普通證券賬戶,簽訂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協議書,其中第三十四條約定“發生爭議時,雙方可以選擇協商、提請證券業協會調解、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投訴、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2012年在該營業部開立了信用交易證券賬戶,與該營業部所屬公司(以下簡稱D公司)簽訂了融資融券合同,其中第九十二條約定“在本合同執行中發生的爭議以及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爭議,雙方友好協商不成的,一致同意向乙方(即D公司)所在地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2013年,根據Z申請,D營業部降低了其普通證券賬戶傭金費率。2014年Z啟用信用證券賬戶。2015年,Z發現D公司收取的交易傭金費率超過了普通證券賬戶的交易傭金費率,認為D公司多收取了傭金,要求退回“多收取”的傭金,糾紛發生。Z向T市D區法院提起了訴訟。收到應訴通知后,D公司提起出管轄權異議,理由:根據融資融券合同第九十二條,應將本案移交J市S區法院管轄,并書面解釋了普通證券交易、融資融券交易的關系及法律適用等。經書面審理,法院駁回了管轄權異議,理由是:雙方共簽訂兩份合同,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合同是簽訂融資融券合同的前提,本糾紛與證券交易委托代理合同密不可分,對被告主張的“部分”合同中約定的管轄權異議請求不予支持。D公司向T市中級法院提起上訴。聽證期間,D公司用了大量時間給主審法官解釋了普通證券交易與信用證券交易的聯系與區別,本案糾紛發生于獨立的信用交易合同履行中等。又經歷了一個月的時間,二審裁定本案移轉至J市S區法院。因法院跨市跨區跨級,本案卷宗移轉至S區法院時又經歷了近三個月的時間。
值得欣慰的是案件裁判的錯誤得到了糾正,但因一審、二審、管轄權移轉等因素耽誤了當事人的時間,浪費了司法資源。剖析問題的成因:原告代理律師和法官很可能不懂基本的證券交易知識,當然也不排除原告代理律師故意混淆普通證券交易與信用證券交易,以便本案能在便于原告訴訟的法院管轄。
(二)合議庭吸收證券專業人士參與的必要性及法律依據
訴訟機制解決證券糾紛的主要矛盾是“人少案多”、資本市場日新月異的創新發展與法官相對滯后的證券知識面之間的矛盾。為解決該矛盾要求法官時刻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不現實,最有好的辦法是“借助外力”,依靠非法官力量協助法官審理案件成為解決矛盾的必然選擇,而且個案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如上例所述,該案移送至S區人民法院審理過程,自受理至審理完畢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審理周期遠遠短于其他同類案件,原告和被告D公司也未費大量精力向法官普及證券知識,而且原被告雙方均表示服從判決,一審便了結了案件。后來,偶然機會獲知,在本案合議庭成員中有一位資深股民,該股民陪審員在合議庭認定案件事實過程中作了充分解釋,大大降低了當事人的工作負擔,縮短了審期,降低了錯案、冤案的發生概率。因此,由深諳證券專業知識,了解證券行業政策的法律專家協助審判員辦理證券糾紛,無疑會使審判員審理證券專業糾紛時更加得心應手,切實有助于提高案件審理效率。
我國憲法和民事訴訟法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由此,司法權是人民法院的職權,其他任何機關、單位均無該職權。這一規定似乎成了合議庭吸收證券專業人士的障礙。但法律同時也規定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為證券專業人士進入合議庭提供了依據。
1.法律相關規定。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人員作為“審判員”,與職業法官一起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民事訴訟法》等均規定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如《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2.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相關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人民陪審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文件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組織、實施作了詳細的規定,如“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時,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所占人數比例應當不少于三分之一,人民陪審員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等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印發《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人民法院每五年從符合條件的選民或者常住居民名單中,隨機抽選本院法官員額數5倍以上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建立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庫”,這為吸收更多數量的“行業專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依據。
(三)合議庭吸收證券專業人士參與訴訟的構思
1.修改相關不適當規定,為證券專業人士進入人民陪審員隊伍清除障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第5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根據本轄區案件數量及特點、人口數量、地域面積、民族狀況等因素,并結合上級人民法院從本院隨機抽取人民陪審員的需要,在不低于所在法院現任法官人數的二分之一,不高于所在法院現任法官人數的范圍內提出人民陪審員名額的意見,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廢除第5條中關于人民陪審員數量不得超過所在法院現任法官人數的規定,適當擴大人民陪審員數量限額,因為,該文件的“上位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中并未限制陪審員數量的上限。此舉為更多的證券專業人士進入人民陪審員隊伍創造依據。同時,完善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增加關于“人民法院可以在考慮糾紛的專業性、復雜性等因素的基礎上,增加相應行業人員數量,并根據人民陪審員專業、特長等分類管理,在相關案件的辦理過程中,可以證券行業陪審員信息庫中“隨機”選擇具有相關糾紛專業特長的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即有條件的隨機選取陪審員)的相關規定。
2.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等積極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溝通證券行業迅速發展、糾紛日趨復雜的現狀等,努力爭取推薦更多的證券專業人士進入人民陪審員隊伍。
3.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鼓勵、證券業相關法人等單位積極推薦具有證券行業專長的工作人員入選證券糾紛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庫。根據《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年滿二十三周歲、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體健康,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在證券行業滿足上述條件的工作人員數量極其龐大,這為選取人民陪審員提供了優質的“資源庫”。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有條件、有能力篩選、推薦優秀從業人員。為保障證券業人民陪審員真正融入“陪審”,建議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在證券公司分類評級等工作中給予加分等政策支持,以茲鼓勵陪審員所在單位為人民陪審員正常工作的開展積極創造條件,如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人民陪審員候選人申請、員工參加陪審時適當減少崗位工作量等。
4.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和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人民陪審員獎懲等監督管理制度。例如,若人民陪審員在糾紛認定事實方面存在重大錯誤時,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業協會可以對其采取記入證券從業人員誠信檔案懲罰措施;若人民陪審工作成績突出則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方面的獎勵。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促進人民陪審員更加公平、公正、嚴謹的參加審判工作。
因具有專業性、保密性、一裁終局、經濟快速等特點,使得仲裁成為民商事主體處理各種財產糾紛的重要方式。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仲裁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據訂立的仲裁協議將他們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自愿提交由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并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由此可知,仲裁制度遵循的是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決定是否將糾紛交由仲裁機構裁決。因此,“選擇仲裁”是民事主體的一種私權利,是當事人對自己私權的處分權,當事人有權選擇是否由仲裁機構解決自己的糾紛,由哪個仲裁機構裁決。實際上,仲裁行業是法律服務行業的一種子行業,仲裁機構為當事人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是其得以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否則仲裁行業難以持續獲得民事主體解決法律爭議的青睞,個別仲裁機構如在服務當事人方面“不思進取”,必然導致仲裁機構逐漸成為“擺設”,最終被市場淘汰。
(一)建立證券仲裁機構或成立證券仲裁庭的必要性
1.隨著證券行業的迅速發展,證券糾紛日趨專業、復雜,社會影響面愈加廣泛的趨勢迫切需要更加專業、優質、保密性較強的糾紛處理機制。近年來融資融券、分級基金等新品種、新業務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不可否認的是與這些新興品種相關的法規、制度不夠健全及市場參與主體的不夠成熟、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現狀,引發了大量糾紛,尤其“股災”后,新興品種相關的法律糾紛數量顯著增加,此類案件本身涉及的法律法規范圍廣泛,不僅涉及到民法通則、合同法,更多的涉及到證券法、投資基金法、信托法等;社會影響面廣,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事件等負面影響。因此,無論從專業、高效處理糾紛的角度,還是從控制、防止風險擴張的角度,均需要一種更專業、更權威、保密性更好的糾紛處理機制。眾所周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訴訟制度是兩審終審制,且不說訴訟中的法官對證券相關證券糾紛法規、證券市場政策的認知程度如何,僅相對僵化、嚴格的訴訟過程就會嚴重影響糾紛化解效率、效果;另一方面,除涉及商業秘密等,并經當事人申請,法院準許的情況以外,民商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一律公開,案件裁判結果一律在法院裁判文書網上公開。①因此,從防止風險擴張的角度,訴訟也不可能成為該類證券糾紛處理的理想方式。相反,仲裁過程和仲裁結果均不公開,隱秘性較好,成立專門的證券仲裁機構或在仲裁委中成立專門的證券糾紛仲裁庭是證券市場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2.盡管對于仲裁的性質眾說紛紜,如“公權力的行使”、“準司法活動”、“民間自愿的私人活動”抑或其他,但仲裁作為一個專業服務行業,已經被歸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界定的“服務貿易”的范疇。②目前我國仲裁機構數量眾多,差不多每個地級市均有一家仲裁機構,仲裁服務質量更是參差不齊,作為市場中的一種服務,仲裁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理當主動順應市場發展需要,將目標市場不斷細分,以便提供專門化、精確化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為適應證券市場,成立證券行業仲裁機構或在現有仲裁委中成立證券行業仲裁庭對先知先覺的仲裁機構來說,定能夠迅速占領該細分市場,迅速壯大。否則,仲裁機構如依舊循規蹈矩,不在提高服務質量方面下足功夫,必定被逐步推向市場的政策所淘汰,至少會失去較多服務證券業的機會。另外,中國資本市場對外不斷開放已成必然趨勢,進一步市場化和國際化后的中國資本市場,肯定會出現更多的涉外證券糾紛,為更好的處理這類兼具涉外性和國際性特點的證券糾紛,迫切需要更加專業、權威的仲裁機構。③目前,很多國家已經成了眾多專門的行業性的仲裁機構,如我國不盡快成立這類仲裁機構,我國的仲裁服務這一項“服務貿易”必定無法與外國仲裁機構競爭。
(二)證券行業仲裁或行業仲裁庭的構建路徑
1.掃清法律、法規層面制度障礙。為提高仲裁服務質量,適應仲裁行業國際競爭,建議:(1)修改仲裁法,明確規定鼓勵組建、發展行業仲裁或在現有仲裁機構成立專門的行業仲裁庭;(2)廢除國務院辦公廳于1995年7月28日關于印發《重新組建仲裁機構方案》中“不得按照不同專業設立專業仲裁委員會或者專業仲裁庭”的相關“落后”規定,為組建證券行業仲裁機構等提供制度支持。
2.仲裁機構與證券業協會加強合作,在建立、發展證券行業仲裁或在現有仲裁機構成立專門的行業仲裁庭工作中各施所長,如證券業協會可以協助仲裁委“尋找”大量的仲裁員候選人,為建立數量、質量俱佳的仲裁員名單庫創造有利條件,畢竟仲裁員素質、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仲裁服務的質量;專業仲裁機構與證券業協會可以定期進行“相互培訓”,協會在行業新政策、新業務、行業慣例、交易習慣等方面培訓仲裁機構辦案工作人員,仲裁機構可以在仲裁規則、法律程序等方面培訓證券行業仲裁人員。
3.改革現有仲裁委員會工作人員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編制制度及經費來源相關支持政策,將仲裁機構推向市場,徹底實現“自負盈虧”、“多勞多得”,促使仲裁機構主動迎合市場需求,改變“被動服務”工作理念,努力細分服務內容,不斷完善、提高仲裁服務質量,而成立行業仲裁或在現有仲裁機構中成立專門的證券行業仲裁庭是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表現和有力措施之一,也是提供服務質量、提高競爭力之工作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積極學習外國成熟的行業仲裁機構的先進經驗,逐漸形成適合我國現狀的證券行業仲裁機制。在國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行業仲裁機制的運作已相當成熟,我們完全可以吸收借鑒諸如美國證券仲裁、英國農產品行業仲裁、國際體育仲裁等行業仲裁的先進經驗。④
5.大量宣傳證券行業仲裁機制,努力強化市場主體對證券行業仲裁機制的認識,鼓勵適用行業仲裁機制化解證券糾紛,支持當事人優先選擇證券行業仲裁機構處理糾紛。
(一)人民調解機制化解證券糾紛的現狀
人民調解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以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愿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與訴訟和仲裁相比,人民調解具有方便、快捷、降低矛盾激化可能性等優勢,但長期以來,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機制化解民事糾紛的數量很少,主要原因是調解結果沒有強制執行力,嚴重制約了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了結民事糾紛的積極性。除此之外,由于證券行業知識專業性較強,調解員相對法官、仲裁員等無論法律知識還是證券知識的儲備與更新均難以適應行業發展節奏快、證券糾紛標的金額較大等特點,導致現實中選擇人民調解化解證券糾紛的案例更為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證券期貨業糾紛調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行業調解機制,該行業調解機制也是廣義的人民調解的范疇,與一般人民調解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心由深圳國際仲裁院和深圳市證券業協會、深圳市期貨同業協會和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共同設立,接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的業務指導,集具專業調解、商事仲裁、行業自律和行政監管等優勢。毫無疑問,中心的成立、運作為證券行業調解機制的發展進行了比較成功的嘗試。實踐中,中心不斷擴大宣傳力度,使接受咨詢、主持調解的案件逐年增加,效果比較理想。根據其年度工作總結,2016年證券調解中心受理各類咨詢較2015年激增逾36%,共計987宗,正式受理調解案件275宗,爭議金額合計約人民幣3.34億元。2016年全年辦結案件273宗,其中259宗案件調解成功,調解成功率約為95%。根據中心的《調解規則》第十七條“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為使調解協議的內容具有可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任何一方當事人可依據調解協議中的仲裁條款,申請深圳國際仲裁院根據其仲裁規則的規定,按照調解協議的內容依法快速作出仲裁裁決”,由此,使得調解協議具有了可強制執行性。《調解規則》第二十條規定“深圳市證券業協會、深圳市期貨同業協會、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會員,作為一方當事人違背承諾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相關行業協會根據行業自律規范予以懲誡,調解中心也可以將相關情況告知相關行業協會或監管部門”賦予了監督管理單位對違反調解結果的會員給予懲罰的權力,進一步保障了調解結果的執行。另外,《調解規則》第9條規定“中小投資者與深圳市證券業協會、深圳市期貨同業協會、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的會員之間的糾紛,以及會員相互之間的糾紛,不收取調解費用”,這大大提供了證券糾紛當事人優先選擇調解中心處理糾紛的積極性。⑤
(二)證券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完善建議
1.人民調解程序完成并達成調解協議后,由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司法確認,賦予調解結果執行力,時機成熟后,也可以考慮通過仲裁確認賦予調解結果執行力。為鼓勵當事人選擇該機制化解糾紛,同時建議法院或仲裁機構盡可能少的收取訴訟費或仲裁費,降低當事人糾紛解決成本。
2.強化行業調解機制的應用。證券交易所、證券業協會等組織制定行業法律文本時,在糾紛化解機制方面積極鼓勵優先選擇行業調解的方式解決證券糾紛,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強制約定適用行業調解機制,以此強化行業調解的適用。
3.證券業協會與人民調解委員會之間加強業務交流,為人民調解委員會免費提供證券行業知識相關培訓或咨詢,提高人民調解員的證券知識水平。
近年來,司法、監管等機關在完善證券糾紛化解機制方面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也做出了重大努力與有益的嘗試,如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開展的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試點工作等等。本文在行業需要、司法行政機關、證券業協會支持的背景下,結合糾紛化解工作實踐,對完善訴訟、仲裁和人民調解等糾紛解決機制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議。不斷完善糾紛多元化處理機制是保護證券市場各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隨著證券行業的不斷發展,相信我國的證券市場糾紛化解機制會越來越完善、成熟。
[ 注 釋 ]
①何敏.證券糾紛的非訴訟解決機制——調解制度探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0):41.
②韓健,林一飛主編.商事仲裁法律報告(第一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73.
③李盛緣.證券糾紛的仲裁解決——以審判機制為比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6(6):41.
④祖傳夫,葉茂等.證券糾紛行業調解與多元化解決機制的銜接問題探析[A].中國證券業協會.創新與發展:中國證券業2012年論文集[C].中國證券業協會,2012.
⑤深圳證券期貨業糾紛調解中心相關資訊、<調解規則>等[EB/OL].http://www.sfdrc.cn/,2017-2-6.
[1]吳春雷,楊立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法律效力研究[J].前沿,2011(3).
[2]韓健,林一飛主編.商事仲裁法律報告(第一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王欣新,亢力.淺論證券糾紛調解法律制度[J].甘肅社會科學,2011(02).
[4]李盛緣.證券糾紛的仲裁解決——以審判機制為比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6(6).
[5]何敏.證券糾紛的非訴訟解決機制——調解制度探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0).
[6]徐永偉.關于提高人民調解協議法律效力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司法,2009(12).
[7]祖傳夫,葉茂等.證券糾紛行業調解與多元化解決機制的銜接問題探析[A].中國證券業協會.創新與發展:中國證券業2012年論文集[C].中國證券業協會,2012.
[8]顧秀娟.證券糾紛調解中的訴調、仲調、信調對接機制研究報告[A].中國證券業協會.創新與發展:中國證券業2014年論文集[C].中國證券業協會,2014.
Securities Diversified Dispute Mechanism Research
JIANG Chong
ZHONGTAI SECURITIES CO.,LTD Shandong Jinan 250001
For the purpose of overcom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with continuous increase of breadth and depth of participation,and the limitation and lag of financial knowledg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and dispute judg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ow growth speed of handling power and the fast increase of cases,the thesis suggest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which include allowing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securities industry to join the collegiate bench as jurors,developing securities arbitration or establishing securities arbitration tribunal in arbitration organizations,bestowing enforcement on the result of people’s mediation,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perfection of securitie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Jurors;Securities arbitration;People’s mediation
D
A
2095-4379-(2017)24-0001-05
姜寵(1987-),男,漢族,山東鄒城人,法律碩士,就職于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證券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