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承
廣東伯方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00
國家對侵權被害人救助的必要性探討
——基于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李繼承
廣東伯方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00
侵權的發生具有上層建筑、法律制度的缺失等因素。客觀上存在侵權人無法確定、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會造成侵權被害人無法得到救濟。國家對侵權被害人實行救助是填補法律缺失、實現社會和諧正義的需要。
侵權;上層建筑因素;侵權救濟制度缺陷;社會和諧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原因造成侵權案件的被害人得不到應用的賠償,對被害人造成了新的傷害,破壞了社會公平的價值觀。國家雖然不是直接的侵權主體但國家對得不到賠償的被害人承擔救助具有必要性的。
侵權法律規范對侵權被害人的救濟方面作出了許多的規定,設立了多項制度予以保障。但是這些救濟制度是建立在理想狀態下的。它實現救濟的途徑主要就是通過侵權人或者相關責任人承擔責任來實現。但是當出現侵權人、相關責任人缺乏賠償能力又或者是無法確認侵權人等非正常情況時,被害人就會無法得到救濟。我國的侵權法律及相關制度也沒有作出最終的解決辦法。我國對侵權被害人有必要實行國家救助主要有上層建筑、法律制度、社會保障等原因,實行國家救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從而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權利。
(一)政治因素
我國的政治體制在一些具體環節、還存在不完善,在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具體政治制度中還存在缺陷并由此產生了許多政治弊端。而這種政治體制的不完善,正是許多侵權發生的重要原因。在我國,黨和國家的政策幾乎對社會生活的所有重要方面都具有強大的調控力,當國家在制定或推行政策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就會導致包括違法犯罪增長在內的一系列不良社會反應。國家在確立制度、政策等方面時的不足也是造成侵權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因素對侵權的產生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國家對侵權行為的發生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目前我國對于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主體是侵權人或者相關責任人,國家完全被排除在外。我國應該設置國家承擔侵權責任的制度,以體現國家對侵權產生所承擔的責任,更好的促使國家改良政治體制、制定政策、履行好政治職責,減少由于政治因素所誘發的侵權案件的發生。
(二)立法因素
由于法律自身的不完全包容性、滯后性等局限,立法時無法把以后才出現的侵權問題都納入到調整范圍。這樣就必然會出現按照法理和一般社會生活標準都認為是侵權的案件但由于沒有法律規定或者規定過于抽象而使法官無法作出責任認定。對于此類情況,當然不能苛求國家承擔責任。但是如果立法機關在立法時存在明顯過失而使被害人的正當權利得不到救濟時,國家就應該承擔立法不作為或者過失的責任。如某類行為按照法理和一般社會生活標準屬于侵權,但由于立法機關沒能及時予以立法進行規范,致使該類行為持續存在而造成不良的后果。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行為,事實上就是侵權行為,但由于沒有相關的立法予以規范,就會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濟。立法機關已經清楚現實中有許多侵權被害人會無法通過現有法律所規定的救濟方式來實現。同時也沒有就此問題作出相關的規定予以解決。這時國家應該承擔立法上的過失責任,即應該在立法時納入調整而沒有納入的侵權問題或者是出現新型的侵權問題時應該及時予以立法調整而沒有履行而承擔一定的立法過失責任。立法不作為侵權賠償責任是國家賠償責任的一種新形式,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承認立法侵權責任,德國學界也大多支持立法侵權責任的存在。法國學者萊昂·狄冀主張,無論立法是否有過錯,只要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國家就應當承擔責任。目前這種責任形式只在日本、韓國等少數國家出現①。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1069條規定,“國家機關、地方自治機關或其公職人員實施違法行為(不作為),包括頒布不符合法律或者不符合國家機關或其地方自治機關文件的其他法律文件而給公民或者法人造成的損害,應予以賠償責任。該項賠償分別由俄聯邦國庫、聯邦各主體國庫或地方自治組織國庫的財產負擔”②。學者王冠軍提出了法制完善說來論述國家需要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其認為法制完善是指由于國家在司法程序中忽略了被害人應有的地位才使被害人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為了克服這種對被害人的不公平,改變被害人的境遇,應當賦予犯罪被害人要求國家補償的權利③。在我國,雖然還目前還沒有達到可以以立法不作為或者過失的理由來要求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程度,也即國家賠償。但從國家的責任和保障公民權利出發,對因為立法上的過失而造成公民合法權益損失的,國家可以通過救助的方式予以補償。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侵權法律最主要的功能是救濟功能,其旨在通過侵權法律來實現對被害人的救濟。如學者王澤鑒認為,侵權行為法的首要基本功能是填補損害。填補損害系基于公平正義之理念,其主要目的是使被害人的損害能獲得實質、完整迅速的填補,有助于促進侵權行為法的發展④。王利明教授認為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作為一部私權利的救濟法,體現了注重保護民事主體私權利的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主要融合了救濟私權、預防侵權及懲罰侵權行為這三個社會功能,而其中又以救濟私權為核心功能⑤。侵權法的基本定位為民事權益的救濟法,其以填補損害、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恢復到侵權行為發生前的狀態為最主要目的。如果侵權法律不能實現對被害人的損害救濟,那么其首要功能便不能實現,有損侵權法律的權威。
對侵權被害人的救助制度主要是侵權法律、責任保險、工傷保險等制度。一般情況下,侵權被害人主要是通過侵權法律制度就可以實現救濟。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責任保險、工傷保險等制度來實現救濟。但是也存在侵權法律制度、責任保險、社會保險制度等制度都無法實現救濟的情況。
(一)責任主體難以實現救濟的情形
一般情況下,侵權人是承擔侵權責任的最根本的主體,也即自己責任原則。但是為了保障救濟的實現,提醒相關主體的注意義務。法律還設置了責任人的救濟制度。但是這兩類責任主體也會由于主客觀的因素無法對被害人進行損害賠償。從而出現被害人無法得到救濟的情形。
1.責任主體缺乏賠償能力
在侵權責任中承擔損害賠償損失的主體主要是直接侵權人,包括自然人和組織。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社會民眾的合法權益和提高有關組織和人員的注意義務,法律特別規定了不是直接侵權人但是也必須承擔侵權責任的相關人的條文。即相關責任人的賠償制度。如受益人責任、監護人責任、安全保障人責任等等。相關規定體現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三十五條等條文中。立法也著力在制度上保障對被害人的救濟。所以設置了除直接侵權人之外的其他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承擔制度。但是《侵權責任法》上的責任主體的賠償責任是基于理想狀態下設置的。即每一個責任主體都有完全承擔賠償責任的能力。當責任主體出現破產、缺乏經濟能力等情形時就無法實現對侵權被害人的救濟。王利明教授認為,當代侵權法的發展趨勢是以行為人為中心到以受害人為中心,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背后的價值判斷就是對受害人的全面保護,即使找不到侵權人,也不能對受害人的傷害置之不理⑥?,F實中存在大量的侵權責任主體由于缺乏經濟能力、破產等因素而導致無法對被害人進行賠償的事實。如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由于責任主體三鹿集團被法院裁定破產終結,該責任人喪失了經濟賠償能力從而使眾多的結石患兒無法從三鹿集團獲得任何賠償。
2.責任主體無法認定
現實中經常出現有侵權事實,但由于缺乏證據、侵權人逃逸等而無法認定責任主體的情況,這樣就會出現有侵權事實,但無人承擔責任的情況。像建筑物拋物的侵權案件,經常無法確定真正具體的侵權人,使遭受人身傷害的被侵權人無法得到救濟,有失公平。后來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中就對建筑物拋物案件中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實行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以補償無過錯的被侵權人,維護公平秩序。在《侵權責任法》中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立法,該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彪m然從立法上解決了建筑物拋物導致侵權后無法確認責任主體的問題,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侵權而又無法確認責任主體的案件,以致存在沒有責任主體來承擔損害賠償的情況。
(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不利于被害人的救濟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的民事訴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該訴訟性質上是民事侵權訴訟。但兩者在救濟的途徑、救濟時間、救濟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目前的立法設計中兩者不能完全適用于同一救濟制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救濟的方式不能有效解決侵權案件的救濟,不利于對被害人的救濟。
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侵權責任法》的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據此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中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但如果單獨提起民事訴訟則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那么同一侵權案件的被害人在不同的制度中獲得的賠償內容、損害賠償數額將存在較大的差異。對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只能就侵犯財產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也即被害人只能就財產權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不能就人身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而如果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被害人可以就特定財產、人身權益提起侵權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侵權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如果在刑事中附帶提起民事訴訟,被害人只能請求物質損失賠償,而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被害人可以就物質損失、人身損害、精神賠償等提起賠償,前者救濟的內容單一,不利于保護被害人的權利,而后者的救濟則較為全面,能更好地實現對被害人的權利的救濟。
3.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限制了被害人的訴訟權利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受到刑事訴訟的制約。附帶民事訴訟以刑事案件的成立為前提,必須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起訴時效、上訴期限、管轄法院等都取決于刑事案件的情況,致使被害人的民事權利受到刑事制度的制約不能獨立充分依據民事法律來進行民事訴訟。如在管轄法院的選擇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只能取決于刑事案件的管轄法院,被害人無權選擇管轄法院。但在民事訴訟中,被害人可以選擇管轄法院?!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那么被害人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選擇管轄法院,以更有利地維護自身權利。
4.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延誤救濟時間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會延誤對被害人的救濟時間。在刑事中附帶民事訴訟,除了受到刑事程序的制約之外,還有可能因為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人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因此對于此行為造成的損害當然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民事訴訟必須另行單獨提起。也就是說被害人要通過兩個程序的期間才能實現救濟。這樣就會使被害人的救濟時間受到拖延,不能及時對被害人進行救濟。
(三)責任保險制度救濟的缺陷
許多國家都建立了保險制度,通過保險制度來實現分散社會風險、保障救濟的目的。我國的相關侵權法律中也設立了責任保險制度。但是我國現有的責任保險險種少、保額低、人們投保意識低等都影響著責任保險對于侵權的救濟作用。我國現行的保險法律、保險險種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責任保險的險種種類繁多,幾乎無所不保。這樣就擴大了通過保險救濟被害人的范圍。如在日本,有很多強制保險,比如機動車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看護保險。在我國的侵權法律規范及其他相關立法中只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等少數類型的侵權責任實行了責任保險?!吨腥A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了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肚謾嘭熑畏ā返谒氖艞l、第五十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也相應規定了機動車強制保險對于交通事故損害承擔賠償的責任。但是對于對產品責任、醫療事故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等多發常見的侵權類型沒有實行責任保險。以致出現侵權責任時難以保障救濟的實現。如在我國醫療事故也屬于多發的侵權類型。但我國沒有對醫療行為實行設立險種和實行責任保險。而在一些國家,就有醫療責任保險來賠償醫療事故,保障了對被害人的救濟。王利民教授認為“現在在很多地方,醫療損害已經成了民事案件里面的第一位,據我看到的一個衛生部統計的數字,2009年全國發生了100多萬起醫療事故,幾乎每一個醫院里大約有平均有60起醫療事故糾紛,大量的糾紛最后都要通過訴訟,通過侵權賠償來解決,所以法院感到了強大的處理醫療事故糾紛的壓力,但事實上在國外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在國外很多時候這種事情完全可以通過責任保險來解決,甚至通過其他的救濟機制解決,但主要是通過責任保險來解決”⑦。
雖然我國對交通事故侵權建立了責任保險制度,但是責任保險的救濟條件和救濟金額險有限,也難以實現對等的救濟。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三條規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痹摲l明確了賠償數額是在責任的限額之內?!稒C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第八條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在被保險人使用被保險機動車存在過錯的情況下,保險人對于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5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8000元。從此規定可以看出,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賠償額度極低,無法達到對被侵權人相應的救濟程度。在2007年對《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修改的過程中,有意見認為,現在保費過高、保額過低,遠不能滿足基本的賠償要求,應該予以調整。不少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保額較高,發生事故后大體可以彌補受害人受到的損失。如德國的強制保險,保險公司原先對人身傷亡的保額為250萬歐元,對財產損失的保額為50萬歐元。2007年11月德國大幅度提高了保額,保險公司對人身傷亡的保額為750萬歐元,對財產損失的保額為100萬歐元。我國香港的強制保險,人身傷亡的保額不少于1億港元。臺灣地區的強制保險,人身傷亡的保額為新臺幣170萬元⑧。雖然對強制責任保險賠償之后的不足部分可以向機動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追償。但相關責任人缺乏經濟能力或者在事故中死亡時也就無法實現對被侵權人的救濟。而且這種救濟的前提是侵權人或者相關責任人在責任事故發生之前辦理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且在有限的保險期間內。如果沒有辦理,就無法通過強制保險進行救濟。
(四)工傷保險制度難以實現救濟
社會保險對于侵權損害賠償最有關聯的是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最早起源于民法的民事侵權賠償制度,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工傷保險制度都已發展成為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社會保險的立法范疇⑨?!吨腥A人民共和國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為《工傷保險條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我國的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的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時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但是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存在許多的弊端,使其難以對侵權被害人進行救濟。首先、我國的工傷保險覆蓋范圍還不廣泛,未能遍及全部的勞動者。工傷保險賠償額度固定而且明顯過低,不能對被害人實現填補損害的目的。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要解決覆蓋范圍小和賠償額度底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希望通過工傷保險制度來解決勞動關系中的全部侵權賠償問題也是不切實際的。其次、在工傷事故當中,經常會有依據工傷賠償和依據侵權損害賠償問題的竟合。如果完全用工傷保險制度來解決侵權賠償,也不利于維護被害人的權益和實現對侵權人的懲罰功能。再次、工傷保險制度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最后,《工傷保險條例》中關于工傷認定的某些重要法條背離法理和實際,使受傷人員無法享受工傷待遇。如該條例第十五條第(一)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按法條意思理解就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受傷或者突發疾病搶救超過48小時之后死亡的就不算工傷?,F實中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深圳市的一名工程師劉某在工作中突發腦溢血后搶救時間超過了48小時而被深圳市人力資源保障局認定為不屬于工傷。其后劉某家屬向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被裁定敗訴。對此法條,許多學者都提出了批評意見和修改建議⑩。據此看來,工傷保險救濟的對象和內容也是很有限度的。而且在現實中,有大量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為了節約成本,獲取更大的利益,根本沒有按照規定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那么侵權被害人就無法通過工傷保險來實現救濟。
現有的救濟制度有嚴格的適用條件,而且救濟制度之間不能完全實現相互的補充和緊密的對接,一旦出現條件不符合救濟要求或者救濟主體的經濟能力有限等情況時就會無法實現賠償。如在重特大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中,即使侵權人購買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但責任保險只是在限額范圍內賠償,實際中限額一般都遠低于被害人的損害。而這時需要侵權人承擔其余的補償責任時就有可能因侵權人逃逸、死亡或者無賠償能力的情況而造成賠償不能實現。因此我國的現有侵權救濟機制存在許多的弊端,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最為有效的是由國家承擔起最終的救助責任。王利明教授認為,我國目前侵權損害賠償適用范圍過大,過于依賴對加害人賠償責任的追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受害人多元化救濟機制,使被害人在遭受損害后難以獲得及時的,充分的救濟。因此我國建立多元化救濟機制已經迫在眉睫。僅僅依靠現有的責任保險制度、侵權責任制度等來填補損害是不夠的,還有必要發揮社會救助的作用。之所以要發揮社會救助在損害賠償中的救助功能,是因為實踐中大量的損害,不可能通過責任保險、侵權責任等制度提供完全的賠償。因此,為了確保救濟能最終實現,有必要對被侵權人采取了所有公力救濟后仍然不能實現救濟或者有損害賠償但沒有達到對等程度的情況時實行國家救助,這樣把國家救助作為一種兜底性的保障性制度,就能改變現有救濟主體和救濟方式的不足并保證救濟的最終實現。
[ 注 釋 ]
①楊福忠.立法不作為侵權賠償:國家賠償責任形式的新發展[J].政治與法律,2008(9).
②黃道秀.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全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68.
③王冠軍.論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4):88.
④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8.
⑤王利民.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
⑥王利明.論侵權責任法的救濟功能(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5/3687216_73740191.shtml,2017-6-12.
⑦王利明.侵權責任法救濟功能的立法體現[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1580,2017-3-6.
⑧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242.
⑨王偉.中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83.
⑩鄭雅虹.女子工作中暈倒2天后離世,搶救超48小時不算工傷[N].新快報報,2016-9-6.
[1]楊福忠.立法不作為侵權賠償:國家賠償責任形式的新發展[J].政治與法律,2008(9).
[2]黃道秀.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全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68.
[3]王冠軍.論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4):88.
[4]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8.
[5]王利民.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
[6]王利明.論侵權責任法的救濟功能(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5/3687216_73740191.shtml,2017-6-12.
[7]王利明.侵權責任法救濟功能的立法體現[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1580,2017-3-6.
[8]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242.
[9]王偉.中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83.
[10]鄭雅虹.女子工作中暈倒2天后離世,搶救超48小時不算工傷[N].新快報報,2016-9-6.
D925.1;D
A
2095-4379-(2017)24-0006-04
李繼承(1974-),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廣東伯方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