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會治理問題研究
——基于兩省三鎮的實證調查
趙 洋
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當今中國農村社會正經歷其帶來的各種影響。本文選取了三個典型建制鎮農村社會作為研究個案,通過實證對其進行了描述性分析,發現農村社會治理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民主政治建設不理想、文化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組織發展萎縮等基本現狀。本文結合理論研究,為新時期下的農村社會治理提出了如發展農村經濟、強化農民主體地位、構建良好精神文化、培育社會組織等路徑參考,以便改善農村社會治理效果,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
城鎮化;農村治理;社會組織
本次調研的三個地區分別是山東省大汶口鎮、山東省高橋鎮、貴州省五德。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30份,數據分析采用SPSS系統分析法。其被調查者的男女比例為129:101,覆蓋了農民、黨政機關工作者、村委會成員以及其他社會成員;共訪談人員36人,其中包括了鄉鎮干部、農民、村委會人員、社會組織負責人,其比例分別是20%、41%、30.9%、8.1%,調查樣本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另外,調研過程主要分為調研實踐階段和跟蹤反饋階段,以確保其研究成果系統化。
(一)經濟發展方面
自改革開放到推進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濟發展日新月異。優質高效的農業產業全面發展,民營經濟日益壯大,商業流通進一步活躍,鄉村旅游全面展開,社會事業有所發展。調查研究顯示,三鎮在過去幾年內經濟發展迅速,政府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年收入也逐年增長,引進的投資項目也越來越多,農民的生活物質條件也在逐漸改變。但是也存在經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實問題,其中三鎮生態產業的平均比重只占了不到15%,這說明經濟發展還過分依賴于傳統農業和高污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二)民主政治建設方面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現階段中國的基層政治民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村民會議熱度不夠,只有將近50%的人數參加過村民會議,召開次數也不固定;二是是村兩委關系以及鄉鎮政府與村委會關系不明確,村兩委經常出現職能不清、意見不合的情況。村委會實行任務與績效評優相掛鉤的考核制度,鄉鎮政府對村委會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的指導關系,村委會自我管理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1]。三是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底子薄。數據顯示,三地在2015年換屆選舉產生基層兩委班子成員共42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有245人,占到總數的53.5%以上,治理人才和精英流失嚴重,村兩委出現了“人才斷層、后繼無人、治理受阻”的處境,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挑戰。
(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農村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文化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改善農村文化基礎條件,文化事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在實際情況中還有在以下問題:一是文化活動及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調查發現,農村文化活動都是由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組織,且次數不多,村民自身組織的活動少,最常見的僅限于傳統文化活動,如五德鎮每年立春時都會組織“講春大比拼”;二是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村級公路較差較窄,機動車錯車行駛較為困難,無固定停車場。文化娛樂場所和健身場所并不完備,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各村的綠化面積也較少,影響了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四)社會組織發展方面
社會組織作為重要的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其作用在新時代下顯得愈發重要。中國村民自治的成長,從上需要體制性的行政放權,從下需要社會組織的發展[2]。調查數據顯示,三地都存在一定數量的農村社會基層管理組織,82.5%的村委會配備了諸如紅白理事會、人民糾紛調解委員會、婦女組織等協調組織。而相對來說,專業性較強的如法律援助、文化娛樂、知識技能培訓等服務組織相對較少。另外,鄉鎮干部、村委會干部和村民在社會組織發展情況上的應答率有很大差異,村民應答率低于村委會干部應答率6%以上,村委會干部應答率低于鄉鎮干部的10%以上,這表明,越是身處基層越是不清楚社會組織的發展狀況。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很多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只是表面上存在,而沒有實際開展活動,處于一個玻璃狀態。社會組織負責人則表示,社會組織不活躍的原因,一是缺乏資金的支持,大部分活動的開展需要組織自身籌集經費,政府部門很少給予資金支持;二是社會條件的不成熟,當前的社會條件與社會組織發展的條件不相匹配,如農村社會成員整體素質不高,思想滯后等。
(一)以城鎮化為契機,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步伐
經濟發展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抓住城鎮化所帶來的各種機遇,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吸引農村勞動力返鄉,推進農民就地居民化的進程。鄉鎮政府則要規劃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一條經濟發展之路,以精準發展為原則,構筑經濟發展平臺,大力發展特色實體經濟,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從而增加政府和農民收入,為更好的農村社會治理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以民主自治為方向,構建農村治理長效管理體制
基層民主應是社會治理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應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村社會工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一要理順村兩委和鄉鎮的關系,保證村兩委工作的正常運行;二要完善民主決策制度,應按照有關的法律章程規定,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三要增強民主監督,真正發揮好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落實好公開制度,使其民主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以理順民意為要求,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機制
農民既是農村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客體。應建立一套連接農民和管理組織的群眾訴求反映渠道。隨時隨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利益群體的所想所思,為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凡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都要召開有效的聽證會。另外,鄉鎮和村級干部要把扎根基層作為常態,了解分析社情民意,走群眾路線。扎扎實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同時,在工作中應講究方式方法,兼顧好不同村民的利益。
(四)以文化活動為載體,構建良好精神文化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文化陣地的建設,不斷培育農村社會精神。其一,要做好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為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場所;其二,就要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全民健身,科普教育等文化活動,努力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和精神,逐步培育出能激發全社區成員的向心力和創造力的社區文化;其三,要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同村民的呼聲統一起來,傳承共同理想,不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五)以共同參與為基礎,構建安定有序的綜合治理體系
新時期的農村社會治理應強調多元化治理。全社會應努力為社會組織的發育提供土壤和陽光,構建以基層黨支部為領導、人民群眾為中心、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組織為依靠、企業經濟組織為經濟支撐的農村社會綜合治理體系。明確分工,落實責任。以共同參與為基礎,發揮各主體的積極力量,形成整體合力,有序高效的推進具有中國特色主義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的發展。
[1]甘燦業.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會治理研究——以柳州市為例[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5(06):50-53.
[2]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長:行政放權與社會發育——1990年代以來中國村民自治發展困境的反思[J].開放導報,2004(06):32-37+1.
D669.3;D
A
2095-4379-(2017)24-0051-02
趙洋(1996-),男,仡佬族,貴州石阡人,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治理。
2016年度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學生學術課題(16BSH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