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臻 沈菊軍
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400
關于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研究
譚 臻 沈菊軍
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400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迅速,其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限責任公司中由于隱名股東的存在引發的各種問題越來越多,理論研究和司法實務中都十分關注這一問題,對此筆者在本文中就以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為切入點,展開了詳細分析。首先筆者對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簡單介紹,結合當前司法解釋分析了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重點對我國立法和司法中關于隱名股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提出了解決的總體思路和具體途徑,旨在通過本文研究,為我國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提供理論上的借鑒。
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糾紛;解決途徑
我國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一類市場主體在發展數量、發展規模和速度上都十分顯著,有限責任公司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力作用,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規范也成為了法律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在時代的發展變化中,立法中的不足越來越明顯,實務中出現的問題、新情況在解決中也會遇到法律問題,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問題就十分典型,以下本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概念
對于隱名股,雖然實務中大量存在,在理論研究中也普遍使用這一說法,但是立法中并沒有明確的概念,在相關的司法解釋和法律文件中也沒有使用過這一概念,可以說隱名股東這一概念只是理論研究中使用而被廣為使用的一個概念。雖然經由理論界產生,但是學者們對隱名股東的定義卻有各自的說法,施天濤在《公司法論(第四版)》中對隱名股東定義為匿名股東,指實際出資人或者認購股份的人以他人的名義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認購股份;褚紅軍認為隱名股東是不具備股東的形式特征但是對公司實際出資并享有股東權利的出資人。還有其他學者也提出過對隱名股東的定義,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定義,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應當從本質出發,筆者較為贊同施天濤對隱名股東的定義。
(二)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典型類型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隱名股東,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以下筆者主要從三個典型標準來對隱名股東的類型進行簡單的介紹:
首先,根據隱名股東在有限責任公司是否直接行使權利可以詳細劃分為完全隱名的股東和不完全隱名股東。完全隱名股東不但出資以他人的名義完成,在相應的權利方面,也完過名義股東來行使,因此包括公司及其他股東對隱名股東的情況都不知曉;而不完全隱名股東直接行使股東權利,因此公司內部知情,但是對于其他第三人卻不知曉。
其次,根據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是否存在協議可以將其劃分為協議型隱名股東和非協議型隱名股東,兩者之間的協議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實務造成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關系之原因是多樣化的,包括因約定產生、因為股權變更但未辦理變更登記產生,在區分中唯一的標準就是是否存在協議。
再次,根據隱名的目的可以將其劃分為規避法律型隱名股東和非規避法律型隱名股東,在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中有有一種主要原因都是出于規避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的目的,以他人的名義進行出資,尤其是隱名股東在主體資格上不符合法律規定時采用隱名方式出資的即為普遍;此外還有一些隱名股東是因為不愿被外人知道自己擁有的財富或者自己的身份,對于規避法律型隱名股東也不能直接認定為具有違法性,還要結合實際進行全面客觀的判斷。
(三)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
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在立法上以及實務中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我國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初,出于規范化的保護對隱名股東立法上采取了完全否定的做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成熟,立法中也開始出現松動,通過司法解釋對隱名股東予以了規范,雖然立法和司法解釋中一直沒有對隱名股東這一稱謂進行過確認,但是關于實際出資人的規定實際上就是對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的規范。目前以公司法司法解釋為主的法律規范中對隱名股東的認定、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糾紛以及其他糾紛的解決都有所規范,為實務中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立法在隱名股東法律問題方面還是存在著不健全,要想徹底規范和解決隱名股東問題,還要從立法體例上進行完善,同時對該問題進行理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對立法的推進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隱名股東立法規定較少,目前以《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為主。立法對有關隱名股東資格認定、股權轉讓等方面都缺乏調整規范,這也給司法實踐帶來了諸多問題。
(一)關于隱名股東資格確認
隱名股東對公司的出資以他人的名義,行使股東權利也是通過名義股東,但是隱名股東作為股東也有可能與公司產生糾紛,隱名股東的資格確認就十分重要。實務中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按照形成的協議來確定權利義務關系,但是由于市場影響在投資、收益、風險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并不能完全按照協議履行,還有的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協議本身就不完整,尤其是隱名股東想要主張權利時首先要面臨就是身份確認。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中對此有相關的規定,強調了股東應當被記載在股東名冊上這一形式要件,如果隱名股東想要獲得資格認可,就必須將其記載于股東名冊,而要想實現這一點要獲得公司股東半數以上股東認可,由于實際經驗管理中都是名義股東在與其他股東往來,甚至有的股東是基于對名義股東的信任才進行的投資,所以有時這種記載難以實現。
(二)關于隱名股東的股權轉讓
可以明確一點的是作為隱名股東在公司其他股東轉讓股份時并不享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如果隱名股東轉讓其股權,由于立法缺少相關規范,如何在實務中進行也是存在諸多困擾的。隱名股東轉讓其股權時,涉及到其自身、名義股東以及股權的被轉讓人三方主體,司法實踐中有時是名義股東轉讓股權,此種情況只需要隱名股東同意即可,還有時是隱名股東轉讓股權,此時問題就會很復雜,是否需要經過名義股東的同意沒有相關的規定,而名義股東同意與否卻會產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名義股東同意則股權轉讓有效,名義股東不同意,從合同相對性的角度,則會導致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協議的終止,進而引起的是公司面臨股東退股或者股權轉讓的問題,經常產生糾紛,此類轉讓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三)關于隱名股東出資的糾紛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必須要依法足額繳納出資,這是最基本的義務,完成出資要去在公司成立的兩年之內,但是在這兩年之內公司經營狀況、市場環境的變化隱名股東自身的經濟狀況都可能發生變化,最終影響隱名股東完成出資,從而損害公司的利益以及與公司存在交易關系的第三方利益。而在出資責任方面,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往往相互推卸責任,在最后的責任承擔中導致糾紛的產生。
除了以上三種糾紛,實務中隱名股東的法律問題還有投資款返還糾紛、對隱名股東的股權保全與執行糾紛、隱名股東爭奪公司經營管理權糾紛以及代為訴訟糾紛等。
(一)解決有限公司隱名股東法律問題的總體思路
隱名股東是現代商業發展中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在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作為實際出資人的情況越來越多,在民商事領域尊重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是一條重要原則,對于隱名投資的主體,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應當允許并對其正當權益進行保護,但是這種保護應當是有限度的保護,尤其是在涉及其他主體的利益時應當考慮其他股東的權益,要秉承公平正義進行法律關系的調整,將隱名股東的全力保護限制在維護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與公司整體利益的范圍內,在這一基礎上對隱名股東的權益進行的保護就是有限的保護。
(二)根據隱名情況不同對隱名股東資格進行不同的認定
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對其自身而言關系到其在有限公司的權利,對于公司和其他非隱名股東而言可能會由于隱名股東的身份引發風險,因此對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一定要謹慎,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分別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
1.對完全隱名出資的股東認定辦法
對股東資格的認定唯一依據就是股東名冊,只有經過工商登記的股東才具有股東資格,一旦發生糾紛,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要從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進行證明,對于登記的顯明股東除了要提供登記的形式要件證據,還要提供自己的出資證明,而對于隱名股東只能提供實際出資證明,但是往往不能實現股東資格的認定。因此關鍵就在于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的合同協議,如果合同或協議的約定有效,則應當按照協議約定履行,但是履行的也只能是隱名出資人所獲得的利益。
2.對不完全隱名的股東資格認定辦法
隱名出資人能夠證明其實際出資,并且經過公司其他股東認可,是可以獲得股東資格的,此種情況下隱名股東的資格認定可以有兩種形式:一是明示,即隱名股東在出資時就與公司其他股東形成約定,獲得了其他股東認可的股東資格,明確可以行使股東權利;另一種是默認的形式,公司股東明知隱名股東的存在和出資,沒有進行阻止,同時也默許了隱名股東行使權利。以上兩種形式中構成了名義股東、公司其他股東的一種意思表示,隱名股東實際上是隱名但不隱身,在主張確認股東資格時是可以確認為公司股東的。
(三)完善立法對隱名股東股權轉讓的規定
按照上文所述,隱名股東的股權轉讓涉及多方權益,尤其在隱名股東將股權轉讓給其他主體時,關鍵要確定一點就,即是否需要經過名義股東同意,這也是解決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法律關系的要點。筆者認為,隱名股東基于對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有權進行轉讓而不需要經由名義股東的同意,對于名義股東而言,在隱名股東提出要轉讓股權時,如果不同意,可以終止與隱名股東之間的協議關系,同時將隱名股東的情況向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披露,由公司其他股東決定是否同意隱名股東轉讓股權,而隱名股東轉讓后的股東成為新的隱名股東還是實際出資人新入股股東就可以按照不同的程序進行處理了。
(四)加強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制度
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中遇到困難,自身的財產不足以向債權人承認責任時,公司的股東在出資范圍內向公司的債權人承擔責任。對于存在隱名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由于涉及的法律關系更多,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隱名股東作為實際出資人其責任承擔應當予以明確。
首先,對于隱名股東實際出資不實的情況,需要完成自己的出資義務,但是名義股東才是登記的股東,所以在出現公司不能承擔對債權人的責任時,秉承公信力價值的原則,名義股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立法有必要對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的責任進行明確,筆者認為從保護公司債權人作為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出發,應當將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作為連帶責任人,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能夠促使名義股東敦促隱名股東履行出資義務。
其次,對于隱名股東轉讓股權的情況,上文提到隱名股東在沒有經過名義股東同意而轉讓股權時,名義股東應當向有限責任公司披露隱名股東,此時有限公司的其他股東就享有了對股權的優先購買權,但是如果隱名股東已經完成于第三人的轉讓股權協議,則可能產生合同無法履行的情況,作為善意第三人其權益如何保護,筆者認為只能向與其簽訂合同的隱名股東主張權利,因為名義股東既不是合同的相對人,對此也不知情,不應當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具有典型人和性特點,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的關系不但影響著各自權利義務,同時對有限責任公司利益也存在著影響,而當前實務中隱名股東現象較多,關于隱名股東與其他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頻繁和復雜,因此對隱名股東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對實務中存在典型問題進行了探討,從解決實務中問題角度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又從隱名股東資格認定、股權轉讓、善意第三人保護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對策分析,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還要在接下來的時間進行更深入系統的研究。
[1]劉志軍,張凱樂.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資問題的法理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
[2]胡麗妹.論隱名股東之法律完善[J].法制博覽,2017(3).
[3]許小慶.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資格確認研究[D].安徽大學,2016.
[4]施詩.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利益保護模式研究——以隱名股東與第三人的利益衡量為重點[D].華東政法大學,2016.
[5]許祥鑫.關于有限公司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12).
D
A
2095-4379-(2017)24-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