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新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簡評繼承權的個別問題
孟宇新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我國《繼承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而制定。而有的國家并未制定單獨的《繼承法》而是在其民法典分則規定了繼承。無論以怎樣的立法形式規定繼承,繼承都是民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胎兒的繼承權;喪偶女婿、兒媳的繼承能力;代位繼承;配偶繼承
現代民法為保護胎兒利益有兩種立法例,概括主義與特殊主義。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的規定為概括主義,我國《繼承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為特殊主義。即將施行的《民法總則》的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而我國的《繼承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德國民法典》第1923條規定:在繼承開始時尚未出生但是已經受孕者,視為在繼承開始之前已出生。日本民法典第八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胎兒就繼承視為已出生。兩國由此明確了胎兒可以作為繼承人。而我國的《繼承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繼承法》規定了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但并未明確胎兒可以享有繼承權這一民事權利。《民法總論》則確定了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可以享有繼承權。這是對于胎兒利益保護的一種進步。
目前,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夫妻間存在著生育問題。目前,通過“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這些夫妻間有可能產生“試管嬰兒”。受精卵(假若精子與卵子皆為該夫妻的,下同)在植入母體之前,不應將其視為胎兒。若將受精卵視為胎兒,那么在受精卵的擁有者(夫妻)死亡后,有關機構保存的受精卵也存在著繼承遺產的可能,這是不符合公眾認知的。但受精卵在植入母體之后,該胚胎與其他普通的胎兒并無太大差異,其繼承能力應被尊重。不能因該“胎兒”產生的過程與普通胎兒有所不同,就否定其繼承的能力。
相比較于《繼承法》第二十八條,《民法總論》的規定,更有利于保護胎兒的繼承的權利。即,在遺產繼承時,胎兒享有繼承權,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胎兒無民事行為能力,胎兒的母親應被視為胎兒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參與財產的分割,進而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保護胎兒的利益。我國民法對此未作規定。此外,王澤鑒先生認為“胎兒因他人故意或過失之不法行為而遭受損害者,即得由胎兒之父母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請求損害賠償或與加害人和解之。”
我國禁止代孕,當胎兒的父親死亡后,究竟應由胎兒的遺傳學母親還是代孕母親來代理胎兒進行財產的分割值得思考。在受精卵植入母體前,其并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只能作為特殊的物。提供受精卵的卵細胞與懷胎十月相比,代孕者的懷胎是使“物”轉化為胎兒的關鍵,提供卵細胞是“物”形成的關鍵。只因胎兒的卵細胞由遺傳學母親提供,就否認被植入了受精卵而懷胎十月的代孕母親作為母親的權利是沒有道理的。
在立法上明確胎兒的繼承權,這既符合我國養老育幼的一貫的傳統,也是立法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很多國家并未規定扶養關系可以成為繼承權的依據。我國《繼承法》第十四條也規定了,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但我國《繼承法》第十二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如果喪偶兒媳、女婿只盡到一般贍養義務,其并不為法定繼承人。《繼承法》第十二條是對于喪偶兒媳、女婿根據扶養關系可以取得繼承權的特殊規定。
法定扶養關系一般因血親關系而建立,且法定扶養關系與繼承關系的范圍基本一致。繼承人以外的人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情況并不多見,而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更是少見。依照規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時,繼承人以外的人并不能取得繼承權,僅可以酌情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若法律規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可因對被繼承人盡扶養義務取得繼承權的話,將可能導致某些人惡意盡扶養義務而期待獲得繼承權。將未基于特殊身份而盡扶養義務的扶養關系規定為取得繼承權的依據,會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
有學者認為《繼承法》第十二條是我國《繼承法》的一大亮點。但有的觀點認為,除了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可以成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外,他們的孫子女(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又可因被繼承人的子(或女)死亡而發生代位繼承,這不僅與我國按支繼承的傳統相悖,而且在被繼承人有多個子女的情況下可能會因其中一個子女死亡,而侵害到其他繼承人的利益[1]。應當注意,《繼承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是“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才享有繼承權。這說明其他繼承人因各種原因未能盡到主要贍養義務。基于倫理道德,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對于公、婆或岳父、岳母在一般情況下都會代配偶盡贍養義務,只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給予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繼承權,可以維護善良風俗,更加便捷的實現老有所養。
如若在司法實踐中,喪偶兒媳、喪偶女婿的繼承權確實損害了其他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利,則可以考慮規定: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應當適當分得遺產。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所得遺產可以多于其他繼承人的平均份額,也可與其他繼承人的平均份額相等,在必要時,亦可比其他繼承人的平均份額少。對于因善良風俗而盡到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應予以保護。這不僅意味著當其他繼承人因各種原因未能盡到主要贍養義務時,被繼承人依舊可能老有所養,更可以維護善良風俗。
我國《繼承法》第十一條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代位繼承被規定在《繼承法》第二章:法定繼承中,這就意味著代位繼承只能發生在法定繼承中,而遺囑繼承不發生代位繼承。首先,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才肯能發生代位繼承。其次,根據法條規定,只有被繼承人的子女能作為被代位繼承人。這說明其他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無權成為被代位的繼承人。再次,并且代位繼承人為被代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親屬,擬制血親也可代位繼承。最后,根據規定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或母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因此,代位繼承人與被代位人處于同一順序的其他法定繼承人并不是平分遺產。即,當有兩個或以上的代位繼承人,他們只能繼承其父或母的一份,不能按人數參與平分繼承遺產。
與我國《繼承法》的規定相比,其他國家對于被代位繼承人的范圍的規定有所不同。法國民法規定,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和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親屬都可以作為被代位人。德國民法規定被代位人的范圍包括直系卑親屬、父母及其直系卑親屬和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親屬。
某些國家對于代位繼承的規定與我國《繼承法》相比,更為顯著的不同為代位繼承發生的原因。適用《繼承法》時,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將代位繼承嚴格限制在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一種情況。但例如,適用日本民法典時,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喪失繼承權,都可以引起代位繼承。
某些國家所規定的被代位繼承人范圍要求較為寬松,而《繼承法》所規定的被代位繼承人范圍要求更為嚴格。就代位繼承發生的原因而言,我國《繼承法》規定,只有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才發生代位繼承。
相比而言,我國規定較為合理。代位繼承人是代表被代位繼承人的法律地位而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其法律地位與被代位繼承人同一順序繼承人相同,可以取得被代位繼承人的應繼份額。代位繼承人能夠取得與被代位繼承人相等的法律地位,就是因為其為被代位繼承人的代表。代位繼承不是代位繼承人的固有的權利,當被代位繼承人喪失繼承權后,代為繼承人不能代位繼承。如果,代位繼承是代位繼承人的固有權利,這就將導致代位繼承人與被代位人的同一順序繼承人共同按人數平均繼承遺產。假若代位繼承人為兩人以上,被代位人的死亡,將會導致其直系卑親屬獲得的遺產總額多于其未死亡所能繼承的遺產份額。這在某些情況下,不免會引起為致使被代位人死亡的道德倫理問題的出現。但代位繼承一般是為了保護代位繼承人,尤其是撫養未成年人,使被代位人未成年的直系親屬在被代位人死亡后生活上有所保障。在除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外,任何情況下都剝奪代位繼承人的代位繼承權是有違公平正義的。
所以,可以例外規定,代位繼承人在未成年或欠缺生活能力時,除被代位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外,依舊享有代位繼承權。
配偶繼承權是法律賦予夫妻彼此享有的繼承對方遺產的權利。在我國,一直到20世紀初,由于西方男女平權觀念的影響,加之宗族結構受到沖擊,民國各時期民法的頒布,最終使婦女在法律上獲得了財產繼承權。中國古代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族社會,財產繼承與宗祧繼承互為表里。現代社會男女平等,以家庭為中心,配偶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在我國,配偶雙方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對配偶相互間的繼承權給予了法律保護。
我國《繼承法》規定,遺產按照順序繼承。配偶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依我國規定,配偶以固定繼承順序應召繼承。
在我國,配偶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雖然《繼承法》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但配偶被列在第一順序繼承人的首位,仍可看出我國對于夫或妻作為配偶而享有的繼承權的保護與強調。
在適用我國《婚姻法》的情況下,被繼承人的配偶一般應當與被繼承人的子女(對公、婆或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喪偶兒媳或喪偶女婿的)、父母共同平均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當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時,單獨繼承全部遺產。
在多數情況下,配偶無固定繼承順序的方式與以固定繼承順序應召繼承都可以保障被繼承人的配偶獲得足夠多的遺產,用于日后的生活。兩者都將配偶的繼承權優位、重點考慮。在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保護配偶的繼承權顯得益加重要。
但配偶的繼承權也應當被合理、適當的限制。《繼承法》只規定配偶與其他第一順序繼承人平均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可能是不夠的,可以借鑒配偶無固定繼承順序的方式保障其他與被繼承人關系密切的血緣親屬的繼承權。就繼承順序而言,可以仿照其他國家、地區設定多個繼承順序。再規定配偶無固定繼承順序,與第一順序或者第二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共同繼承,當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的法定繼承人缺位時,配偶單獨繼承[2]。我國以宗族作為人際關系紐帶的一種。在繼承順序和份額上對于與被繼承人關系密切的,直系血親卑親屬外的血緣親屬的保護,是維持親屬關系的必要手段。依序兼顧除配偶外其他與被繼承人關系密切的血緣親屬的繼承權,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倫理穩定。而只將配偶列為與第一順序或者第二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共同繼承;當無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的法定繼承人時,配偶單獨繼承,可以充分保障被繼承人的配偶的繼承權,而不至于導致其他與被繼承人關系疏遠的血緣親屬侵害被繼承人配偶繼承的權利。
另,我國《繼承法》第十九條僅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根據德國民法典第2303條規定,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父母及配偶都為特留份權利人,特留份份額確定為法定應繼遺產總額的半數。
我國《繼承法》只規定了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并未規定對于配偶的特留份。但在德國民法典中規定了配偶之特留分,為其應繼份二分之一。在一般情況下,配偶作為陪伴被繼承人共同生活時間最長之人,與被繼承人所能創造的財富也有著間接的甚至直接的關系。雖然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從公序良俗來講,被繼承人應當對于其配偶予以必要的尊重,否則會影響親情倫理關系的穩定。其他國家與地區關于配偶的特留分,值得思考與借鑒。
[1]郭明瑞,張平華.海峽兩岸繼承法比較研究[J].當代法學,2004(05).
[2]楊立新.民法分則繼承編立法研究[J].中國法學,2017(02).
D
A
2095-4379-(2017)24-0061-03
孟宇新(1996-),男,滿族,河北人,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