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軍 譚 臻
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400
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實務問題研究
沈菊軍 譚 臻
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400
伴隨著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被確定,這一修改在立法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2016年12月兩高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若干問題的規定》更是對于解決法律實務中的問題更具深遠的意義。對此筆者在本文中從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內涵與法理基礎出發,從立法和實務兩個方面對我國當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重點探討了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實務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完善,旨在通過本文研究,為司法實務中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工作提供立法解讀,為實務中難點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民事執行活動;檢察院;法律監督
(一)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內涵
民事執行法律監督通俗來講就是對法院的執行進行依法監督,立法中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確定應當以2013年實施的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為準,這一立法規定明確了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權。檢察院對法院的執行進行監督主要是針對法院的各類執行實施情況,在具體的監督對象上,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關部門都進行過規定,概括來說包括法院執行中的違法行為或者不當行為,違反程序的執行行為,執行中的消極不作為,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執行行為。
(二)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法理基礎
民事執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民事裁判的內容,主要是以強制執行的方式來實現,民事執行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當事人拒不履行生效的裁決,在申請人的申請下由法院來強制執行。無論是從執行主體還是執行方式來看,民事執行都是國家權力范疇,既然作為國家公權力,民事執行又要分為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決權,其中執行裁決權更具司法性,是民事法律活動中一種法律活動,而人民檢察院具有法律監督職能,其中自然包括民事法律活動,作為民事法律活動一種的民事執行活動自然也要接受檢察院的監督。
(一)我國關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立法現狀
通過對立法和實務情況的考慮和研究,在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中進行了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立法的修改,使得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立法取得了巨大突破,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首次明確了檢察院對民事執行的法律監督,這是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立法規范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首先,新民事訴訟法在總則中明確了基本原則,即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其中也包含著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在范圍也進行了擴大和明確,將原來對民事審判活動進行監督擴大到民事訴訟活動,使民事執行進行到立法規范的監督范圍。其次,新民事訴訟法在執行程序一編再一次明確了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檢察監督權,形成與總則呼應,也結束關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主體爭議,新民事訴訟法還在第208條、210條分別規定了檢察建議和檢察院的調查核實權,這些規定有的是從司法實務中總結獲得而來的,同時又為司法實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在立法方面是很大的進步。
但是新民事訴訟法在民事執行法律監督方面的規定還是以原則性為主,在實務應用上還是經常存在不明,基于這樣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臺了《規定》,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程序、范圍以及方式等都進行了立法明確。
(二)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實務現狀
早在2011年我國就在多地進行了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試點,并在相關的監督范圍以及許可的監督方式,具體的監督程度等方面做出了規范,但是沒有上升到立法。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工作通過試點工作的推進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實務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法律適用方面的問題也是十分嚴峻的,在此背景下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訂,新《規定》也繼而出臺。近年來民事執行法法律監督已經成為檢察機關民事檢察監督工作重點,但是不同地區還是存在著不平衡,同時監督情況和最終執行情況也存在著失衡,甚至可以說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并沒有對民事執行起到實質性影響。
筆者認為對我國當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司法實務進行客觀的認識與分析十分必要,只有找出實務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對民事執行中的亂象進行有效的規制,只有在實務中進行有效的法律監督,維護當事人及相關主題的合法權益,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
(一)民事執行法律監督數量不多,存在地域性不平衡
隨著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立法規范不斷健全,檢察機關在民事執行法律監督方面也越來越看重,但是總體上,仍然數量偏少,尤其是在一些基層地區,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案件數量十分少,并且監督后的民事執行情況也不樂觀,在實際解決問題上并沒有明顯的效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基層檢察院在案件來源上的不足是執行監督案件較少的原因,尤其是當前新民事訴訟法實施時間不長,《規定》更是從今年開始實行,民事案件當事人對新法的不了解,即使面對執行困難認為也只能依靠法院強制執行,對法院執行卻沒有質疑和尋求救濟的想法。一些基層檢察院對《規定》理解不到位,在思想上還是是以舊的民事訴訟法為依據,也影響著法律監督職能的發揮,在發現案源方面存在不足,沒有將監督權落實到位。
(二)檢察院對民事執行的法律監督受到法院的干擾
檢察院對民事執行進行法律監督必然需要進行相關情況的調查和證據的調取,但是在實施監督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法院的干擾,有的法院工作人員認為執行監督權利應當歸屬法院,認為檢察機關進行監督是對法院正常工作的干涉,同時對他們的利益也存在著某種威脅,因此對檢察機關的監督并不配合,尤其是對于一些時間較長的案件,法院裁判幾年或者十幾年都沒有執行的案件,檢察院在進行法律監督的過程中向法院調閱案件執行卷宗經常會受到阻礙,對執行法官進行保護,導致無法對執行法官進行追責。
(三)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效果引發多方爭議
在民事執行問題上法院執行效果上的不力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除了對檢察院民事執行法律監督進行干擾,最突出的問題還在于執行中存在著消極執行的問題,并且這類問題十分普遍,檢察院對這種消極執行的監督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消極執行十分普遍,檢察監督的數量多難度大,在實務中難以做到全面的法律監督。而有些民事執行案件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下,仍然無法得到執行,這就使得當事人和社會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效果產生了非議。
(一)明確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原則與理念
首先,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原則是檢察機關實施監督的重要依據,對其監督活動開展產生重要依據性作用,筆者認為應當在立法中予以明確并在實務中予以嚴格的貫徹,民事執行法律監督應當確立三大基本原則:一是監督法定原則,作為檢察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規定的權利,嚴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法定的方式開展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除了程序和方式,執行監督的對象、范圍、事由、措施等都要法定;第二,謙抑性原則,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要尊重司法規律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事領域的原則),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要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尤其是民事領域本身就是當事人自治的范疇,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三是不可替代執行原則,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對法院的民事執行活動進行監督,就只是監督,民事執行還應當由法院來執行,檢察院不可替代,這也是由法院和檢察院職能權限所定的,不可超越。
其次,作為檢察機關要加強對新法的學習和理解,還要進行法律宣傳和普及,讓人民群眾了解關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有關規定,為他們送上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武器,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理念,讓群眾意識到還有向檢察機關申訴的渠道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準確把握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程序、范圍和方式
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在實務中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執行,上文對我國現有立法規范進行了分析,在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程度、范圍和方式上最主要的依據就是2016年新頒布的《規定》,對此我們應當準確的把握并在實務中作為依據。
首先,在程度上檢察院對法院民事執行進行監督程序啟動,主要是以民事當事人提出申請為主,包括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案外人申請進行監督,但特殊情形下檢察院也有主動提起法律監督的權利,包括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存在損害的,法院執行人員在執行中存在貪污受賄等違法行為并且已經被司法機關立案的,還有其他在社會上造成重大影響的,檢察院應當主動進行檢察監督。
其次,對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范圍,《規定》中明確指出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是對法院執行行為的全面監督,這里法院的執行行為包括法院執行其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仲裁裁決等各種法律文書進行法律監督。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范圍相比過去不但明確了,還擴大了范圍,這就需要檢察機關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積極的發現案源。
再次,對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方式,《規定》中明確只有一種方式,即檢察建議,而且對檢察建議的作出進行了程度上的規定,要求必須是由檢察長批準或者由檢察委員會決定,對于檢察建議在形式上的內容也進行了規定,包括檢察機關查明的事實、進行監督的理由和法律依據以及建議的具體內容等。
(三)加強法院與檢察院之間的配合與制約
《規定》中明確要求法院與檢察院之間要做好必要的溝通,加強交流,針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在相關工作機制上進行完善,在具體的工作中進行配合和支持。
首先,按照《規定》必須要強化檢察院對法院民事執行的全面監督,法院應當予以配合,例如在檢察院執行監督的過程中,因為案件的需要按照相關的規定的可以調閱法院的執行卷宗,法院應予予以配合。對于一些執行中檢察院認為法院可能存在怠于履職問題的,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法院也應當配合做好相關問題的說明。除此之外,檢察院與法院之間加強配合,還要進行創新突破,除了加強聯系和溝通,可以探索聯合建立監督平臺,這樣不但能夠為法院執行提供支持與保障,還能夠為檢察院進行執行監督提供保障。在監督平臺的基礎上,檢察院與法院之間可以定期的召開聯席會議,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具體工作開展進行探討,尤其是法院,應當明確檢察院的監督是對其自身工作的促進,要從內心接受檢察院對民事執行的監督,這樣才能主動配合相關的調查工作。
其次,《規定》中還賦予了法院對檢察監督的制約,如果法院認為檢察院實施的檢察監督存在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可以向檢察院提出建議,檢察院對法院提出的建議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三個月)進行處理并回復有關情況,如果法院對檢察院的處理結果仍然存在非議,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出并由上一級法院再次提出建議。
(四)加快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制度的完善
在新民事訴訟法和《規定》的基礎上應當對民事執行法律監督制度予以完善,尤其是要在制度中增強對實務工作的規范和指導,包括上文提到的明確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原則,還要對現有立法規范進行科學的解讀和細化,建立檢察機關行使民事執行檢察監督職權的權力機制與其他主體的協作機制。
為了更好的實現對民事執行的法律監督,還應當加強宣傳,例如進行材料的發放宣傳、開展法律監督知識講座等,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民事執行法律監督,讓他們知曉其權益和權利并進行主張,接受社會監督與群眾舉報,這樣有助于檢察院發現更多的監督案源并予以監督和糾正。
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的《規定》,是繼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的又一立法進步,為我國民事執行法律監督提供了規范化的指引。立法的出臺是為司法實務提供依據和指導,但是對于立法的解讀與適用會隨著在實務中的適用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從理論上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和探討,對司法實務能夠形成參考不但具有理論意義還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對該問題的研究應當引起關注。
[1]蔣偉.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節制主義——兼論與民事執行救濟體系之協調[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6(1).
[2]王洪婷.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6.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若干問題的規定[N].檢察日報,2016-12-20.
[4]龍振彪.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程序構建[J].法制博覽,2016(04):116-118.
[5]田力.關于民事執行法律監督的對象和案件管轄的有關問題[J].中國檢察官,2016(11).
D925.1;D
A
2095-4379-(2017)24-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