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姍姍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正確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
馬姍姍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我國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的一個限度條件,但此規定具有籠統性,以至于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因缺乏具體衡量標準而對正當防衛的判斷產生較大分歧,如何對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進行正確理解,關系到能否正確判斷正當防衛的行為。
正當防衛;防衛過當;限度條件
我國《刑法》第20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說明我國刑法為正當防衛規定了一個限度條件,如果超過必要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損害,則構成防衛過當,需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的正確理解,關系到能否正確判斷正當防衛行為和防衛過當行為?!罢敺佬l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法條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在理論上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此規定具有籠統性、概括性,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因缺乏具體判斷標準而對正當防衛的認定產生很大歧義,如何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對正確判斷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必須先了解正當防衛的立法目的,才能正確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正當防衛是刑法理論的一個重要,是法律賦予公民保護其合法權利不受侵犯的自衛權利。在鼓勵和支持人民積極主動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及提倡見義勇為的良好社會風氣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當防衛制度是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對人權保護的重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針對不法分子的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有利反擊,是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而采取的緊急救助措施。正當防衛的目的具有正當性表明其并不是違法侵害行為,也不是為了懲罰不法侵害人,它是一種有限度的自我防衛行為。正當防衛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國家利益、集體、社會公共利益和其他正當權利免受不法侵害,鼓勵公民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作斗爭,對犯罪分子具有震懾作用。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是公民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作斗爭的有力的法律武器,同時也是免除正當防衛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從防衛過當從寬處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立法精神可以看出,我國鼓勵和支持公民積極主動同犯罪行為作斗爭,因此,正當防衛的限度不宜過于苛刻,使防衛人在防衛過程中畏手畏腳,這樣不利于同犯罪分子做斗爭,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
認定正當防衛的限度,必須弄清楚防衛過當的本質是什么。在社會危害性上,防衛過當與一般犯罪存在明顯差異。防衛過當侵犯的對象是不法侵害人,而一般犯罪侵犯的是無辜人民。防衛過當保護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一般犯罪則是為了侵犯這些權利。防衛過當更符合功利主義的要求。其社會危害性比一般的危害行為相對而言更小一些,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諒解。因此,應對放寬防衛過當成立犯罪的認定條件,即其認定條件應當比一般犯罪成立的條件嚴苛。防衛過當的本質特征表明,成立正當防衛可能會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更大的損害。然而,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只要發生了損害結果,法院便把防衛的正當性淡化,苛求正當防衛人,一般是不能成立正當防衛而免除刑事責任的,這就顛倒了防衛案件的是非,造成了不良的社會效果。
司法實踐中,往往只是將防衛行為保護的法益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簡單比較,因此,常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發生不發侵害人重傷、死亡的結果,而不屬于第20條第(三)款規定的“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防衛情形,就會被認定為防衛過當。這種“唯結果論”是因為錯誤理解了“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失”的關系,認為超過必要限度的過當行為必定會造成重大損失,重大損失必定是因為超過必要限度所造成的。然而這種理解是很荒謬的,造成重大損失,可能是一般的防衛行為引起的。單獨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或“造成重大損害”條件之一均不能成立防衛過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與“造成重大損害”要同時具備才能認定為防衛過當。只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損害的行為,這兩個條件都滿足才成立防衛過當。
對于“必要限度”的理解,我國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基本相適應說。是指防衛行為必須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性質、強度、方法及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程度等方面大體相當。第二種觀點是必需說。認為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實際需要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如果防衛在客觀上有需要,防衛強度是可以大于、小于、相當于侵害的強度。第三種觀點是相當說或折衷說。認為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必須是阻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損害,并且防衛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程度上基本相適應。折衷說是目前的通說?;鞠噙m應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民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的積極性。而必需說忽視了防衛行為要保護的合法權益與損害的權益的比較衡量,容易導致防衛權的濫用。因此,才有了折衷兩者的相當說,將兩者結合起來,吸收了兩者的優點同事又克服了其缺點。因此判斷正當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不法侵害的手段、強度、方法,當防衛強度大于侵害強度時,需要先判斷其大于侵害強度的防衛程度是否是為阻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判斷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要根據具體案件中雙方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方法、現場環境等進行全面分析。根據刑法的規定,超過正當防衛必要限度應當是“明顯”的,超過必要限度表現顯著,能夠很容易判斷出來,如果輕微超過限度一般要認定為正當防衛。因為對防衛限度的要求過于嚴格,容易給防衛人造成不必要的約束,不能使其有效地行駛防衛權和犯罪分子做斗爭,會降低公民實行正當防衛的積極性。
“重大損害”一般是指造成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情形。構成防衛過當一般要求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人身傷亡等嚴重結果,但并不是說,只要造成重傷、死亡的情形,就構成防衛過當?!缎谭ā返诙畻l第三款增設了“無過當防衛”條款,即“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币簿褪钦f,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進行防衛,即使造成不法侵害者重傷、死亡的情形,也屬于正當防衛,不存在過當的情形。第三款是排除防衛過當的一種情形,但不是唯一情形,不能認為只要造成不發侵害人傷亡,又不屬于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就認定為防衛過當。
緊迫行為可以成為免除刑事責任的根據。防衛行為有時是在極其緊迫情形下實施的,在防衛人遭受不法侵害處于被動的境地,此時要求防衛人冷靜、理性地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否造成超過必要限度的損害是不現實的也不合乎情理。由于不法侵害通常是突發性的,防衛人往往猝不及防,處于極度緊張、驚恐的狀態下,立即做出的防衛行為可以說是本能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防衛人一般難以判斷不法侵害人的行為和將會發生什么樣的危險狀況,沒有時間思考并且選擇合適的防衛行為,也無法預料防衛的后果,因而不能認為防衛行為過當。正當防衛作為刑法所規定的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在緊急情況下受害人很難做到防衛行為與侵害行為相當,過分要求防衛人不能實現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只能使防衛人在防衛過程中不敢防衛,使正當防衛的規定失去了其法律意義,因此,正當防衛行為的限度條件不應該過高苛求。
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是一個關系公民基本權利的問題,正確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直接影響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準確判斷,它也對司法實踐有著重大影響。正當防衛制度是為了保護防衛人的合法權益不受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維護防衛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如果防衛人濫用防衛權,過度嚴重侵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也不利于保障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要做到雙方利益的平衡。正確理解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能夠更好地平衡防衛行為保護的合法權益與損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權益。
[1]趙秉志,劉志偉.正當防衛理論若干爭議問題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2):66-79.
[2]譚德凡.“防衛過當”與“無過當防衛”的構成[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4(3):293-296.
[3]彭文華.論正當防衛限度的重大損害標準[J].江漢論壇,2015(7):137-144.
[4]游小華.正當防衛限度的判斷標準[J].河北法學,2009,27(4):161-164.
[5]伍金平.正當防衛司法適用的困境探析——從一宗致不法侵害人倒地“猝死”案的定性之爭切入[J].河北法學,2012,30(5):190-192.
D
A
2095-4379-(2017)24-0081-02
馬姍姍(1989-),女,漢族,河南人,渤海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司法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