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龍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路徑
——基于網絡社會角度分析
朱天龍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青少年法治意識培養是法治建設的重點內容。網路社會是培養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重要陣地。從網絡立法、網絡監管、網絡宣傳與輿論引導出發對青少年法治意識構建提供參考。
青少年犯罪;法治意識;網絡社會;依法治國;路徑培養
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法治教育應從青少年抓起,將會在中小學設立法治課程”。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充分展現黨與政府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其形成法治意識。現代社會下,網絡社會崛起,上網的門檻與成本越來越低,青少年逐漸成為網絡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群體。從網絡社會角度出發,通過各種途徑,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法治的萌芽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經過歷史的演變,法治概念不斷完善與發展。至今,法治的概念有了較為明確的定義。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具有更多深層次的內涵,首先它是一種治國的理念、社會階級控制的方式,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提出的概念,但同時兩者均為治國的理念。法治奉行法為根本,依法治國,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公民均不能違法。亞里斯多德曾說“法治理當強于一人之治”。法治同時也是一種法律內涵、法律思維,其本身作為一種社會構想,是運用此治國的理念、方式和制度最終成功而構建出的社會狀態。
意識是人腦獨有的功能建設,也是事物的組成部分,人腦的意識功能形成一種特殊的認知能力,并將世界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并加以定義。各自大類中的本質與特性有著相同之處,由意識進行了歸類與劃分。其歸于本質,都是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普遍規律與共性。換句話說,意識即為人腦對某一特定行為的認知與感應。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法治意識是可以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普世價值的,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其身為社會的主體。能夠從法律的層面出發,對權力的監控、權利的保障、程序法的正義與實體法的正義及司法獨立的感知、判斷、思考和信念等的意識綜合體。話句話說,法治意識是公民個體對法律真正由心而發的承認、尊崇、恪守和服從。
(一)青少年世界觀尚未成型
中國對青少年的定義是指年齡滿13周歲但不滿18周歲的人類生命個體,正是少年與青年相交叉的階段,位于兒童時期之后,成人之前。該年齡段正處于生理的發育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期。其人格宛如一張白紙,由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進行“繪畫”。正是這種空白,使每一青少年個體的人生均存在多種可能性。一旦誤入歧途,形成不良世界觀與扭曲價值觀,造成法律意識淡薄,法治意識空缺,將會對其本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并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性。因此,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青少年人口比重大
基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14—29歲的中國青年為3442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5.8%。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中明確指出將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青年在社會中的比重占有約四分之一,青少年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必為社會中龐大的群體,因此欲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必須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養。
(三)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2009-2013年,全國法院判處的未成年罪犯人數占刑事罪犯總人數的6.18%未成年人犯罪的對象主要是他人的金錢和人身,同時暴力犯罪比重遠超侵財犯罪比重,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傾向更加明顯。未成年犯的主要罪行分布為:搶劫(奪)罪占36%、故意傷害罪占33.3%、盜竊罪占17.8%、強奸罪占8.5%、殺人罪占8.5%、販賣毒品罪占2.7%。2015年7月1日發布的《檢察日報》中,明確指出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數據表明現階段青少年犯罪處于高發期。社會危害性大,產生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青少年的年齡處在13至18歲,為無刑事行為責任能力人或者是部分刑事行為責任能力人。造成涉罪未成年人不捕率卻較高的問題出現。青少年違法犯罪。有特定的危害性。一是為日后埋下犯罪隱患。犯罪后,社會對犯罪的包容度低,往往繼續犯罪。二是無法對其實施關押,放任其在社會中自由,存在隱患。三是很容易樹立“榜樣”。誘導更多青少年實施犯罪行為。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法治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了法治意識,才能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截止時間在2014年12月,我國青少年網民的數量已然達到2.77億,該網民數量更是占到了我國青少年人口數的79.6%。我國青少年網民在2014年的一年時間里更是增加2072萬,同比增長率8.1%,我國青少年網民數量持續攀升。且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性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相對于一般網民,青少年網民更愿意在網絡上評論與留言,進行互動,學習汲取各類信息。又因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多樣性、復雜性與廣泛性等特點。對青少年的影響極大。網絡不僅是青少年消遣娛樂社交的場所,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領域,更是法治意識培養的陣地所在。因此,欲培育青少年的法治意識,虛擬網絡社會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筆者對改進網絡社會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快推進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
網絡的虛擬性質,給予人們一種法外之地的錯覺。認為在網絡中區別于現實社會,在網絡社會中不受法律的制裁,進而在網絡中進行著誹謗、侵權、詐騙、盜竊等等不法行為。這一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極為惡劣,青少年入世不深,鑒別能力有限,會有意無意模仿上述不法行為,青少年實施此類行為,其內心便已然產生對法律的輕視與蔑視,與法治意識的養成背道而馳。雖然在司法解釋與各項管理規定的協助下,對該部分人群進行了處罰,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應。但掩蓋不了現行法律尚未完全順應網絡發展潮流的事實。只有加快推進網絡立法,才能規范網絡秩序,為培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提供條件。
(二)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凈化網絡環境
網絡社會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網絡具備即時性、多樣性與包容性等特點。使大量信息能夠廣泛傳播。在大量信息中,部分信息具有明顯違法性質。如黃色網站、賭博網站、吸毒視頻、虐待動物視頻甚至殺人視頻等。該類網絡信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質,不被法律所容忍。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的塑造期。對信息的鑒別能力有限,經受誘惑能力有限。接觸該類文字、圖片與視頻后,勢必會形成扭曲的世界觀。不利于法治意識的培養。相關政府部門,應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大力凈化網絡環境。嚴厲打擊網絡上的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凈化網絡環境不應僅僅停留在關停不良網站與封鎖有害信息,而應該對傳播者與發起者進行嚴厲打擊。應時刻保持高壓勢態,加強監管力度。
(三)加強法治宣傳建設,潛移默化影響
法治宣傳應分為正反兩個方面,正面宣傳即為直接對法律等知識進行講解,以又紅又專的弘揚形式,傳播法治理念。可與QQ,支付寶等各類網絡應用商合作,擁有一定的版面來進行宣傳法治知識,青少年在日常上網過程中,該類宣傳會潛移默化的對其產生影響,形成法治意識。反面宣傳則為列舉案例,通過各類案例進行法治教育。在以案例為切入點時,應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當今社會,人民物質生活逐漸富足,更多關注自身精神生活,愛上網是其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種表現。網絡上的圖片視頻作為傳遞世界觀的媒介,更能夠對青少年造成影響。如在2016年風靡中國一時的韓劇《太陽的后裔》的影響下,不少該劇粉絲報考了浙江警察學院,促使當年女考生增加近千人。作為青少年更喜歡看幽默有趣的視頻節目。法治宣傳建設也應順應發展潮流,不妨將嚴肅冰冷的法律條文規定,通過詼諧的方式拍攝短視頻、微電影、電視劇等,將法律意識、法治意識,融于圖片視頻當中。傳播至網絡上。將生澀難懂的法治理念,以劇情發展的形式傳遞而出,在潛移默化中對受眾產生影響,培養法治意識。
(四)引導社會輿論方向,提高網民趣味
各類八卦、獵奇信息正充斥著整個網絡社會,該類信息并非違法,也并非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質,但這類信息被當做社會主流信息傳播時,卻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長此以往,將造成青少年的意識導向出現偏差。例如對八卦信息的格外關注,往往會在其影響下,無意或有意的觸犯他人隱私,更甚者會對某一事件主角進行“人肉搜索”。這一現象將不利于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養成。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與各大媒體報社應加強社會輿論的導向,改善網絡環境風氣,引導網民多關注法治建設方面內容,提高網民趣味。
網絡社會現已成為青少年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青少年法治意識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青少年群體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較強,卻通常缺乏判別是非的能力。由此,網絡社會對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培養極其重要,通過對網絡社會進行立法、監管、宣傳與引導等各類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法治意識的形成。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能夠大幅減低犯罪率與犯罪預期,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現構建具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推動社會發展。
[1]靳玉軍.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5,04:57-60.
[2]裴紅娟.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路徑——基于學校角度分析[J].教育探索,2015,06:99-102.
[3]謝佑平,王永杰.多元視野下的美國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徑、策略及啟示[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7,03:62-66+75.
[4]任穎,李曉惠,劉建軍.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有效性研究[J].中國司法,2016,02:32-35.
G
A
2095-4379-(2017)24-0111-02
朱天龍(1995-),男,漢族,浙江舟山人,浙江警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