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玉
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四川 漢源 625000
建立職務犯罪案件預審機制探析
黃清玉
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四川 漢源 625000
近年來,黨中央對反腐敗工作高度重視,反腐敗勢如破竹,如何確保職務犯罪案件質量,將反腐敗斗爭繼續推向深入,是職務犯罪部門面臨的艱巨挑戰,加之,司法體制改革正在有序的推進,辦案責任制也在逐步的落實,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案件預審機制,在案件偵查終結前,對搜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對偵查過程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并決定是否移送審查起訴,通過增加一道審查機制,來確保案件質量。
預審;案件質量;職務犯罪;改革
我國現行法律及規范性文件尚無對于檢察機關的預審機制進行規定,僅《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由此可見公安機關可以對案件進行預審,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如何建立和運用的案件預審機制需要我們去探索。
(一)案件預審機制的概念
所謂職務犯罪案件預審機制,即檢察機關對直接受理的案件在偵查終結前,對搜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對偵查過程的合法性進行監督,決定是否移送審查起訴的預先審查活動。
(二)案件預審機制的重要性
1.是適應改革的重要舉措。“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對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反腐敗乃國之大計,關系著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反腐敗斗爭社會關注度高,如何應對人民關切,形成反腐敗持續高壓態勢,如何確保職務犯罪案件“立得住、訴得出、判得了”,需要我們建立一套完善的案件預審機制,以適應改革的需要。在源頭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案件證據合法有效,程序規范,保證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讓人民看到改革的成果,不斷將反腐敗工作推向深入。
2.是解決偵查困境的有效方法。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及“兩個證據規定①”的實施,對職務犯罪的偵查、取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確保調取的證據能夠成為定案的依據,如何規范執法辦案,如何應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情形,都是偵查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結合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特殊性,證據的取得有時效性,要求在偵查環節就必須形成證據鎖鏈,否則退查后很多證據將失去補查的條件,迫切需要建立案件預審機制,在偵查終結前對案件的證據鎖鏈進行梳理,及時發現并補充缺少的證據。建立案件預審機制不僅能有效的檢查、提升案件證據質量,還能及時的監督和規范辦案程序,有效的應對翻供現象。
3.是應對辦案模式改變的迫切需要。檢察體制改革后,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要求落實司法責任制,打破原有的辦案模式,實行獨任檢察官或檢察官辦案組的形式辦理案件或者事項,辦案組由多名入額檢察官、輔助人員組成,如何應對辦案模式的改變對案件質量的影響,更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的案件預審機制,由獨任檢察官或辦案組以外的檢察官對案件進行預審,設置案件質量防火墻,保證案件質量,更好的保護獨任檢察官和辦案組成員,以適應新的辦案模式。
4.是彌補自身不足的有力手段。自偵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干警成熟所需時間長,導致自偵干警新老交替、青黃不接,自偵隊伍存在結構年輕化、偵查水平不高、經驗不足、證據意識不強等問題,加之職務犯罪案件要求不斷提高,案件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實用性的案件預審機制,在案件的立案、采取強制措施、案件偵查終結等重要節點,啟動該機制,選派具有豐富刑檢案件辦理經驗的干警,對案件證據材料進行嚴格的審查把關,確保案件質量,用于彌補自偵部門自身的不足。
(一)部門和領導充分認識預審機制的重要性
各級院黨組和自偵部門應充分認識建立預審機制的重要性,目前各級檢察機關都存在辦案力量不足的問題,司法責任制改革加劇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何在矛盾加劇的情況下建立案件預審機制,保證案件質量,是院黨組和自偵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要把思想統一到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大局上來,充分認識到若案件質量得不到提高,再多的偵查工作只會付諸東流。案件預審機制,這是新時期下的新要求,是改革洪流中的自我強化,不是超越法律規定的亂作為,而是應對新問題的創新探索;不是簡單的將公訴環節前移,而是貫穿于偵查活動的全過程;更不是自找麻煩的增加工作量,而是確保案件質量的自我提升。
(二)選派經驗豐富的專人負責
對于有條件的市級院、省級院可成立由入額檢察官組成的預審機構或部門,開展預審工作,但基層檢察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無法成立專門的預審部門或機構,各基層院可根據自身的院情,挑選一名或數名辦案經驗豐富、法律水平較高的入額檢察官組成預審小組開展預審活動。對于預審人員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預審人員不宜參與辦案。一方面防止先入為主,當局者迷情況的發生,保證預審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使其有足夠的時間對案件的每個環節進行審查,保證案件的質量。自偵部門一般包括反貪局和反瀆局等,對于預審人員的選擇可以實行交叉預審,對于貪污賄賂案件可以選派反瀆局沒有參與辦案的人員進行預審,對于瀆職侵權案件可以選派反貪局沒有參與辦案的人員進行預審。
二是預審人數以單數為宜,預審意見以多數意見為準,不同意見應記錄在案,在預審意見書(報告)中載明,或在案件討論時進行闡述。
三是要注意預審人員素質的培養。預審人員素質的高低關系著預審案件的質量,為了增強預審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應加強對預審人員的法律知識、業務知識的培訓,在自偵部門辦案空窗期可派預審人員到偵監、公訴等業務部門學習,熟悉刑檢部門的辦案流程和審查方法,必要時也可采用上掛、下派等方式到其他院學習,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確保預審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預審的方式、內容及預審意見的處理
1.預審的方式方法。對于常規案件應在偵查終結前啟動預審機制;對于重要案件或者關鍵節點、關鍵證據,可經過分管檢察長決定,臨時對證據材料進行審查,以彌補預審人員提前介入不及時的情況。
在案件審核中,預審人員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遵循有錯必糾、監督與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實行書面審查的方式。預審人員要嚴格按照“兩個證據規定”的原則,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觀念,實體與程序并重的觀念,依法、全面、客觀地審查、判斷證據。預審時間不宜過長,預審人員應當在3天內,對案卷材料從事實、程序、證據本身等方面進行全面審核,提出預審意見。
2.預審的內容。預審前,承辦案件的人應將所有案件證據和材料移交預審人員。預審人員負責審查案件承辦人移交的待審查證據材料是否齊全,對案件的實體性和程序性證據進行審查。(1)審查犯罪的構成要件是否齊全,是否符合一般職務犯罪的特殊主體規定,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是否達到確實、充分的要求,每筆犯罪事實是否都有證據證明。(2)審查證據的內容是否客觀真實,證據與證據之間是否能夠形成刑事訴訟證據鎖鏈,證據來源是否合法。調取證據手續是否齊全,書證復印件是否有單位印章,是否與原件一致,筆錄上是否有嫌疑人、證人簽字和捺印,詢(訊)問時間、地點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偵查人員簽字,是否存在詢(訊)問時間重疊,偵查人員簽字重疊的情況等。(3)針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否有同步錄音錄像,同步錄音錄像是否完整無剪輯,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應對犯罪嫌疑人翻供等。(4)程序性方面主要審查是否依法辦案,案件是否超期,是否在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對案件進行錄入、操作,偵查活動中使用的文書是否按照高檢院的要求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出具,強制措施的執行是否通知家屬,是否依法告知犯罪嫌疑人、證人相關權利義務等。(5)案件定性是否準確,犯罪金額、情節認定是否準確,法條引用是否準確。(6)偵查人員在辦案中是否存在刑訊逼供或其他暴力、威脅手段取證的情況,是否有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等行為。
3.預審意見的處理。預審小組或預審人員對案件審查后,應當形成書面的審查意見,制作“預審意見表”或“預審報告”,并將其提交主任檢察官審閱后,交案件的具體承辦人執行。(1)對于審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應建議案件承辦人制作偵查終結報告,將案件提交辦案組討論后移送審查起訴。(2)對于審查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制作《繼續偵查提綱》,建議案件承辦人員繼續偵查。(3)對于審查認為存在非法證據、瑕疵證據的,應列明具體的“非法證據清單”、“瑕疵證據清單”,并提出將非法證據予以排除,對瑕疵證據予以補正的具體建議。(4)對于審查認為定性錯誤和案件適用法律錯誤的,應對案件的定性、法律法規的適用提出具體的分析意見,并將該意見提檢察官辦案組討論。(5)對于審查后發現偵查人員、嫌疑人、證人及其他人員可能存在其他的違法犯罪線索的,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建議依法處理。
若預審意見出現分歧,可提交辦案組討論或提交檢察長、檢委會決定。對于以上審查意見的處理,案件具體的承辦人員應當在完成相關工作后向預審人員反饋完成的情況,預審人員將完成情況記錄在案。
(一)在法律法規修改之前,最高人民檢察院可先行制定相應的工作辦法,至上而下對預審工作提出要求,進行先期的探索實踐,為今后建立預審機制積累經驗。
(二)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修改法律法規為契機,完善有關刑事預審的條款。可將2012年《刑訴法》第3條規定的“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改為:“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由公安機關負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或監察委員會、監獄以及軍隊保衛機關對各自依法偵查的刑事案件進行預審”。
(三)調整有關刑事預審的編、章和節。根據2012年《刑訴法》第3條規定,“預審”和“偵查”應該是并列的。因此,應該將該法中有關刑事預審的內容從刑事偵查中獨立出來,自成一章。即:2012年《刑訴法》第二編的名稱應該由“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改為“立案、偵查、預審和提起公訴”;2012年《刑訴法》第二編設立專章,其名為“預審”。并對預審的方法、內容及意見的處理作出明確的規定。使預審機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真正可操作的案件預審機制,切實保證案件質量。
案件預審機制不僅是確保案件質量的一道重要過濾程序,也是內部的一種自我加壓,更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的一次重要嘗試。建立和運用案件預審機制,將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干警取證意識和能力,提高辦案效率,確保案件質量,將更有利的打擊職務犯罪,使反腐敗斗爭取得新的勝利。
[ 注 釋 ]
①兩個證據的規定.<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判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1]王晨暉.構建檢察預審機制的思考[J].中國檢察官,2013(11):49-50.
D
A
2095-4379-(2017)24-0129-02
黃清玉(1969-),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本科,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