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乾林
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四川 漢源 625000
庭審實質化要求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監督實質化
馬乾林
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四川 漢源 625000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堅持嚴格司法、確保刑事司法公正的現實需要。筆者認為,在庭審實質化形勢下,對偵查活動監督也應實質化,以進一步發揮好偵查機關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更好地推進司法公正,打擊犯罪。
庭審為中心;庭審實質化;偵查活動監督
(一)偵查機關在庭審背后起著重要作用,理應對偵查活動監督實質化
一是偵查機關是否全面取證關系到庭審中能否認定被告人有罪,應加強監督。偵查機關在庭審背后發揮了如此巨大的作用,而此作用卻又基本僅以證據的形式出現在法庭,作為偵查機關代言人的證據,就顯得至關重要。固然,辦理公訴案件的檢察官,有義務對證據進行認真、細致的審查,及時發現證據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的補救和完善,以作為武器舉證并得到法庭的認可,達到打擊犯罪的目的。但是,這必竟是事后的、是補救性的。有些證據的收集具有時效性、不可彌補不可替代性。并且這些證據,往往是客觀性、關鍵性的,最有證明力的證據,對定罪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些證據一旦缺失,將會影響能否定罪。庭審的實質化要求法院對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案件如指控證據不足、不符合有罪的證據標準,則作無罪判決。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不可能冒著錯及無辜的風險貿然起訴被告人。但也不可能冒著激化社會矛盾的風險遽然對犯罪嫌疑人不起訴。因此,對偵查活動的監督也應實質化。
二是偵查機關取證是否合法關系到庭審中能否認定被告人有罪,應加強監督。偵查機關取證的程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是否存在違法行為,關系到公訴人庭審中所舉的證據是否為非法證據,如是非法證據,則依法應予排除。對此類證據,公訴人應加強審查力度,力爭在公訴環節予以發現,主動排除。但有些非法證據,鑒于偵查階段偵查行為、手段的封閉性、秘密性特點,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偵查手段的不節制和法外手段的運用。在事后審查中,僅從證據表面上是很難看出來的,如刑訊逼供所取的言詞證據,被取證一方不說,是無法知曉的。如果檢察監督未能實質化,將會導致檢察機關指控犯罪、法律監督的職責難以實現。因此,庭審的實質化,迫切需要檢察機關將以審判為中心的制約作用真正傳導至具體的偵查辦案中,促進偵查機關依法辦案。
(二)偵查機關所取證據的對抗性決定著庭審的成敗,應加強證據收集對抗性的引導及監督
在法庭審理中,控辯雙方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的,應當通知證人出庭作證。有時候,偵查機關已依法取證的證人,因害怕打擊報復、人情事故、證人生活的環境等,使證人當庭翻證成為可能。如其系關鍵證人,其翻證,將影響定罪。對此類證據,有必要加強偵查階段取證時對以后翻證的預見,并加強證據的對抗性。
(三)偵查人員出庭的效果,對指控犯罪影響較大,應加強偵查人員對應能力提高的督導
最高法《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規定:對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不得以偵查人員簽名并加蓋公章的說明材料替代偵查人員出庭。這一規定意味著偵查人員出庭將成為常態。有些偵查人員,平時說時頭頭是道。但到庭上,就前言不達后語,不知其所云。如我院辦理的一起強制猥褻案,偵查人員出庭明明是其自己參與訊問并當場簽字的,庭上卻不敢承認,影響對被告人的指控力度。因此,應督促偵查機關對其偵查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在庭審中客觀公正地說明情況。
(一)促進偵查理念的切實轉變
一是樹立偵查是為公訴、法庭審理服務的大局意識。以往偵查人員的視野往往局限于偵查破案、抓獲犯罪嫌疑人,側重關注案件是否能順利逮捕。只要逮捕了,認為辦案任務就基本完成了。而不太重視所取證據是否能夠滿足起訴、審判階段證明犯罪事實的需要,在證據收集上存在欠缺,不能形成證據鎖鏈,影響案件的最終定罪量刑。在庭審實質化條件下,偵查人員應當認識到也必須認識到,偵查僅僅是整個刑事訴訟中的最初環節。破案抓到犯罪嫌疑人,實現了逮捕,并非偵查的終極目標。偵查的終極目標是犯罪嫌疑人得到應有的刑罰處罰。因此,應從查明事實的辦案觀轉向證明事實的辦案觀。從而樹立偵查取證為偵查、公訴、法庭審理服務的大局意識,樹立和檢察機關共同承擔刑事犯罪的證明責任的意識。
二是強化證據裁判意識。在刑事訴訟中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檢察機關不可能帶病起訴。刑事訴訟的每個環節都要憑證據說話,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不能強行為之。特別是不能以證據的證明力代替證據的證據能力,從內容、形式和來源等各方面確保證據的合法、確實、充分。把證據裁判的原則貫穿于偵查的各個環節之中,將刑訊逼供等非法證據自覺杜絕在外,將各類證據的取證程序內化于心,外化于每一份證據的合法提取中。
三是轉變辦案觀念。當前,司法文明已經進入了以物證為主要內容的“科學證據”時代。摒棄“口供情結”,轉變為以客觀性證據的調查、收集和運用為主、以言詞證據為輔,更多注重物證、書證、電子證據等證據的收集。正如公安部刑偵局局長劉安成所講,在辦案方式上,需要從傳統的“先抓人后取證”,向“先取證后抓人再補證”的方式轉變。
四是強化偵查人員出庭意識。經人民法院通知,偵查人員不出庭說明情況,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作為我們雅安市,市公檢法司四家也已出臺相關規定,涉及非法證據排除的,偵查人員必須出庭。偵查人員出庭在以后將會成為常態,所有的偵查人員對出庭作證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強化出庭的意識。
(二)監督引導加強證人證言收集的對抗性
從偵查環節收集證據開始,就應當充分考慮證人出庭作證可能帶來的證言變化和對案件定罪量刑產生的影響。注重所收集證人證言的對抗性。所謂對抗性,就是對抗其后翻證的能力。對于重要證人證言應當建立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并將其作為硬性工作任務進行要求和考核,并可通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聯合會簽文件的形式,通過偵查監督和公訴等部門的外部制度監督,以及內部的追責程序。推動關鍵證人同步錄音錄像制度的落實。以切實應對證人當庭翻證的風險。
(三)強化律師在偵查階段的參與,形成監督合力
現階段,律師在偵查階段也有參與,但很少。主要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屬觀念還較落后,出于經濟、實效等考慮,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請了律師作用也不大,白花錢,而只在審判階段請律師。在偵查階段請了的,一般也只注重申請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方面。而對公安取證關注度不高。對此,應合理引導,加大在偵查階段委托律師的比例,增強偵查機關配合律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配合度,并加強監督。以此強化律師在偵查階段的監督力度,與檢察機關的提前介入,形成監督合力,盡早發現程序、證據漏洞和矛盾點等問題。
(四)強化偵查人員出庭工作
一是強化偵查人員出庭的培訓。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是一個漸進不斷適應的過程。應督促偵查機關加強對偵查人員出庭的培訓,以不斷提高出庭能力。二是強化辦案過程的記錄留痕。在抓獲、現場痕跡物證提取、傷情鑒定等工作中。除依法形成相應的證據外,應要求偵查人員自己適當作些記錄,對關鍵的環節、正式材料中不好記錄的問題等,以適當形式予以記錄,幫助出庭時準確回憶。三是強化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使偵查人員在真正的庭審中,適應作證,并接受辯護方、公訴方和法庭的詢問及質疑。在他人出庭時,也應安排其他偵查人員旁聽庭審,一是做到身臨其境,對照檢查,帶動提高其他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能力。二是在其欲實施刑訊逼供等不法偵查行為前警醒他們,從而起到倒逼作用。
[1]張偉.庭審實質化改革對公安偵查工作影響及其對策[EB/OL].成都長安網,2017-4-10.
[2]龍宗智.庭審實質化的路徑和方法[J].法學研究,2015(5).
D
A
2095-4379-(2017)24-0141-02
馬乾林(1975-),男,漢族,四川漢源人,本科,四川省漢源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公訴科科長,研究方向:刑事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