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林
安徽天瑞律師事務所,安徽 合肥 230000
淺議民事證據鑒定意見的修改變化與審查認定
王安林
安徽天瑞律師事務所,安徽 合肥 230000
司法鑒定制度的改革不僅帶來了司法鑒定體質的變化,而且促成了相關證據規則的完善。但我們同時也應當看到,鑒定意見雖然是民事訴訟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證據,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鑒定意見的運用存在很多問題,現有法律有關鑒定意見的規定仍然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如何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認定顯得尤為重要。
鑒定意見;修改變化;審查認定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出現“鑒定意見”一詞,2012年8月31日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將證據種類中的“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體現了一種司法進步。
(一)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的深刻法律意義
針對這一證據種類的修改變化眾說紛紜,但結合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的思想,筆者堅信這一字面上的細微變化帶來的是中國司法的進步,這種變化必將使我國現行鑒定制度更加完善。結論一詞意味著不容推翻,并且必須采納的意思,具有終局性。所以鑒定結論在證據體系中被看得很重,往往被看作證明某個事實最具權威性的證據,是一個不容置疑的證據。而意見則代表著鑒定人員的意思表示,是可以質疑質證的,也是可以推翻的。改成意見,就回歸了證據本身的平等地位,擺正了這類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位置,它只是眾多證據中的一個,經過質證法官有權采信,也有權否定,是否采納全在法官的審查判斷。
(二)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的不盡完善與消極影響
1.筆者認為,這一提法也有它不盡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純科學的鑒定數據,就不是鑒定人個人的意見,如醉酒駕駛對個人進行的酒精含量的鑒定結果,就只是一個科學數據。所以對鑒定結果的表述,像這些純科學的結論,還是叫鑒定結論,那些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專門知識須經一定推理才能給出的意見稱作鑒定意見。同時對“意見”之前的定語使用尚存異議,“鑒定意見”不如“鑒定人意見”提法準確。“鑒定人意見”比“鑒定意見”更加突出和明確鑒定人的職責權限。再次,“鑒定人意見”與其他言辭證據種類(當事人的陳述、證人證言)的表達形式相一致[1]。
2.鑒定意見的證明力下降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即使現在鑒定意見立場是它一開始應該存在的位置,但它的實際位置在較高的位置上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返回的位置導致識別機構或者是認同人有一些心理上的差距。可能是由于沒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個人的身份認定會使他們的定位突然落得太低,造成其在利益的驅動下,冒著僥幸心里、違心地做出與事實相反的認定。
同其他證據一樣,鑒定意見必須遵循證據規則,必須經過查證,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的。司法機關近些年來也逐漸認識到對鑒定結果審查的重要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確定了對證據審核認定,立法機關也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將訴訟法中證據的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這削弱了鑒定結果的證明力,其核心是加強審判辯護,加強對鑒定結果的審查。但是,審判實踐中對鑒定結果的審查表現出忽視審查制度、形式化、采信初次鑒定盲目性和重新鑒定等問題在一定范圍內仍相當突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類型的案件增多,法院審判案件可能越來越注重司法鑒定。因此,法官對鑒定結果的審查和認定必須慎之又慎,切實承擔起鑒定結果“守門人”的職責[2]。
(一)審查方式
1.作為一種鑒定意見的證據,也適用于在審訊規則證據規則、最佳證據規則、補強證據規則,鑒定意見必須通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沒有經過質證的鑒定意見,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2.鑒定人可當做法官的“科學輔助人”,審判法官作為審查的主體,不可能精通每一類的專業知識,當遇到某一專業類型的司法鑒定意見時,可借鑒人民陪審員模式,聘請某一專業類型的專家作為技術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3.審查可以通過采取公開質證、聽證或召開論證會的方式進行,通知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專家輔助人(當事人聘請的相關專業的專家)、鑒定人等參加,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專家輔助人可以詢問鑒定人,相互辯論;4.對鑒定意見的審查,不僅要檢查程序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還要檢查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不僅要審查鑒定采用的方式、方法,還要審查鑒定意見具體的方法論。
(二)審查程序
在程序上應著重審查:一是鑒定的提請、鑒定的決定、委托以及鑒定的受理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二是評估機構和鑒定人是否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以及鑒定人是否具備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三是司法機關和法律規定的鑒定人是否應回避,司法機構和鑒定人受外界影響,是否有偏袒、行賄或故意作虛假鑒定;四是鑒定意見書的文本格式是否規范,形式要件是否完全,落款簽名、時間是否對應。
(三)審查實體
在實體上應著重審查:一是評估機構使用的技術裝備是否先進,評估中所采用的評估方法和程序是否規范、實用,技術手段是否有效、可靠;二是作為鑒定依據,使用與鑒定對象鑒別的材料、樣品或者其他材料符合鑒定條件,需要雙方當事人質證、認證的檢材和樣本是否通過了質證認證程序,能否作為有關鑒定意見的基礎;三是需要通過現場勘驗才能完成的司法鑒定是否進行了現場勘驗并制作勘驗筆錄,勘驗過程是否符合相關法律和行業規定;四是在鑒定過程中,鑒定機構和鑒定人關心檢驗和試驗程序,或者檢驗方法是否符合有關行業標準化的要求;五是鑒定論證過程是否嚴謹,推理是否符合邏輯,分析是否全面,解釋是否合理,依據的原理是否科學,因果關系是否清楚,采用標準是否得當;六是鑒定意見是否明確,與待證事實有無關聯,與送檢材料及勘驗筆錄是否矛盾,與案件中的其他證據材料是否相互聯系、相互印證。
通過審查,一是如具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四種情形之一的鑒定意見,人民法院不能采信,屬該條第二款規定的有缺陷的鑒定意見,應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二是鑒定意見書中結論部份超出委托鑒定事項范圍的結論部份,人民法院不予采信;三是一個鑒定案件中,既有當事人自行委托的鑒定意見,又有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意見,應當以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意見為主,結合質證情況及案件中的其他證據材料做出認定;四是對于在質證、認證過程雙方當事人有爭議,但不違背法律原則的鑒定意見,法官可以采取協調平衡的方式做出相對予以采信;五是關于重新鑒定的問題,人民法院應審慎對待,確有需要新鑒定的情形,應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辦理,一經啟動重新鑒定程序,此前的鑒定意見就不能作為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不管鑒定意見重新鑒定是否與之前鑒定意見相沖突,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的相關情況,結合本案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對重新鑒定意見的證明力作出認定。
結論是,鑒定意見的改變不只是一個改變的字面意義,而是反映在中國法治的進步。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變化的積極意義大于消極意義,是中國法治進步不可或缺的一步。現行法律法規對鑒定意見、司法鑒定規范的審查和確認等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使鑒定意見的相關鑒定制度日益完善。筆者將鑒定意見的修改變化與如何審查適用結合民事證據規則談了一下自己的淺見,只求我國的法制道路越走越寬。
[1]葛琳.“鑒定意見”表述為“鑒定人意見”更好[N].檢察日報,2011-10-12.
[2]陳瑞華.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問題[J].中國司法鑒定,2011(5).
D
A
2095-4379-(2017)24-0171-02
王安林(1971-),男,本科,法學學士,就職于安徽天瑞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