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怡
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中部,吉林 長春 130000
食品安全管理與法規監管保障體系淺析
劉佳怡
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中部,吉林 長春 130000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之本,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當前社會最令人痛心的現實。本文從食品安全隱患的若干表現,分析國內外的管理體系建設及法律法規的監管保障制度建設,用以說明食品安全管理是一個法律、標準、監督、懲戒等全方位、立體閉合的管理系統。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處、最嚴肅的問責,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食品安全;法規制度;管理體系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13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行業快速發展,供給總量穩步提升,種類日益繁多,價格持續穩定,滿足了人們從吃不飽到溫飽,以至到講究營養飲食的健康發展需求。但隨著市場化的迅猛發展,與之相伴的毒奶粉、地溝油、塑化劑等食品安全事件也頻頻發生和曝光,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食之難安”嚴重影響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損害了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和政府的公信力,構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律保障體系是規范市場,打擊犯罪的有效治理舉措,也是事關經濟、政治、社會全局發展的大事,意義重大。
(一)校園小食品危害學生身體健康
部分攤主為謀私利,在中小學校周邊設置食品攤點,利用學生辨別能力低、食欲強、圖口味的狀況,加工出“唐僧肉”、“牛皮筋”“辣條”等過期或劣質食品。雖然國家食藥監總局于2015年發布《“辣條”食用安全消費提示》,但辣條僅是眾多垃圾小食品的代表,在全國多地的學校周圍,低劣的“五毛錢零食”正威脅著孩子的“嘴邊安全”。
(二)農村成山寨食品集中地
非正規生產廠家、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無食品質量安全標志、無生產批號、無食用日期以及大量混淆名牌圖案的“傍名牌”山寨食品大量涌進農村小賣部,因其價格低廉,加之農村消費者辨別能力差、維權意識不強、消費水平低,通常是這些商品的消費主體。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相對較小,導致一些山寨食品紛紛“上山下鄉”,把農村當作傾銷地,這已成亟待關注的問題。
(三)化學品加工食品易致人體基因突變
如黃花菜、罐頭、醬菜等眾多食品為了增加保質期過量使用防腐劑,或使其外觀看上去更鮮艷使用二氧化硫熏蒸處理,食品中超標的二氧化硫進入人體后生成亞硫酸,作為氧化劑的一種,對人體肝臟、腎臟造成損傷。
(四)抗生素和激素增肥食品破壞人體DNA
給生病的養殖動物注射氯霉素和痢特靈等抗生素類藥物,會造成動物體內的殘留抗生素超標,長期食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肉食,其殘留物質在人體內大量積累,極易致癌。
(五)油炸、防腐劑食品
面粉添加增白劑;魚、米添加色素;胡蘿卜、生姜、銀耳等用硫磺處理;木耳、魷魚等干制品用化工制劑處理;西紅柿用氨水催熟;臟水做豆腐;用受污染的水種菜、洗菜;用病死的畜禽做熟食;用廢油炸油餅;添加非食品級的色素、香味劑、防腐劑、保脆劑、發色劑、護色劑等或超量加入食品加工助劑;以及注水肉、不合格的農藥、有害飼料添加劑等。
我國對食品安全管理是從相對粗放到逐步規范的過程,從80年代開始,歷經30余年,已經從食品法規、食品生產標準管理、食品監管、實驗室檢測、信息交流培訓等5個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管理體系。
國外的食品安全體系建立較早,部分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比較完善,法律法規全面,法律責任重懲處較為嚴格。如英國法規制度體系較完善,1984年開始分別制定了《食品法》、《食品標準法》、《食品衛生法》、《食品安全法》等,針對應用較為廣泛的食品類別和添加劑等還制定了專業性規定,如《肉類制品規定》《甜品規定》、《食品添加劑規定》、《食品標簽規定》、《飼料衛生規定》等。
美國食品安全管理以監管為主,從食品開發、采集原料、檢疫檢驗、生產銷售等個個環節全方位閉合的監督管理模式。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代表性的有《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食品添加劑修正案》等。
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政府為主,人大制定法律,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家的職能部門,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環境保護部等對應各自工作范圍開展食品安全管理,涉及生產標準、檢驗檢疫、監督管理等各個環節。其主要管理目標:一是保護公眾健康,減少食源性疾病;二是保護消費者權益,防范假冒或有害食品;三是促進經濟發展,建立健全國際或國內食品貿易體系。
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舉措,健全和完善立法體系,提高立法質量,是切實推行依法行政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以及監管保障體系較為系統,法律類的有30余部,法規或部門規章100余部。1983年制定出臺的《食品衛生法(試行)》,1995年重新修訂了《食品衛生法(試行)》,2009年起施行《食品安全法》。此后,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和食品來源、生產加工的日益復雜,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有關生產標準、監督管理規定等也加速了制定的節奏。
(一)法律法規
有關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第一百四十四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及《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5月),形成了與《食品安全法》的有效銜接。2015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修訂了《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21號);1988年12月第七屆全國人大通過《標準化法》(主席令7屆第11號);2000年7月第九屆全國人大通過《產品質量法》(主席令第71號);2009年7月國務院發布實施《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1990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標準化法實施條例》;2009年發布《動植物檢疫檢驗法》(主席令第46號);2013年全國人大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席令第11號)。以上法律的制定實施,從多種角度完善了食品安全的立法工作。
(二)生產管理機制
國務院2012年6月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衛生部、農業部和商務部2010年11月聯合出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2月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5年9月國家食藥總局發布《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地方層面:2016年6月江蘇省出臺《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以及江蘇省食藥局《關于調整食品生產許可審批發證權限的公告》。
(三)標準管理機制
衛生部2010年10月12日出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2012年12月9日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規范(試行)》。在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目錄中,食品原料標準近200項,如:糖類、豆制品、膨化食品、保健食品、包裝飲用水、堅果、巧克力、乳粉、干酪等等。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近10項,如:貴州米粉、豆芽、青團等。食品添加劑標準,如紅曲米、辣椒紅、姜黃、焦糖色、檸檬酸鉀等近400余項。標準體系的建立意味著食品的生產更加規范安全,生產企業有著嚴格的遵循標準。
為了應對市場多變復雜的情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或其生產標準高于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衛生部于2009年6月發布了《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辦法》,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制定企業標準,并在組織生產之前向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且有效期為3年。如:鹽城市供銷食品廠的腌制生食動物性水產品系列,江蘇香滋味檳榔有限公司的食用檳榔等。
(四)監督管理機制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于2009年發布《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協調協作制度》;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3年發布《新食品原料申報與受理規定》、《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規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于2014年發布《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4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對超過保質期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國家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于2005年8月發布《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2016年6月發布《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
另外國家食藥監總局印發的各類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中,從發證產品范圍、生產設備、產品標準、原材料、生產流程、關鍵控制點等容易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環節進行審查,對企業每年的檢驗次數、產品抽樣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擴大對外開放,與國際全面接軌是我國的經濟戰略任務,然而當前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影響政府公信力,也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國外商場偶有出現“本店無中國奶粉”等諷刺性告示。一些發達國家以此為由,設置貿易壁壘、實行貿易歧視政策,甚至出現34個國家禁止進口中國月餅的狀況。因此我們更應從自身的食品制作、質量把關、監管深度、懲治力度等方面進行反思,切實做好食品安全各個環節的管理,嚴把質量關,嚴懲食品安全犯罪,對外樹立中國形象,對內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1]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網.
[2]崔艷麗.國外食品安全如何管[J].企業標準化,2006.
[3]劉向.食品安全的國際版本[J].大江周刊,2008.
[4]夏娟.淺談我國食品安全立法[J].內蒙古示范大學學報,2008.
[5]欣華.美國食品安全監管讓人放心[N].中國醫藥報,2007-01-23.
[6]王鵬.食品安全隱患多[N].健康時報,2005-03-17.
D
A
2095-4379-(2017)24-0178-02
劉佳怡,女,漢族,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中部,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