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璟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當前警察執法阻礙及法律支持兼論警察法修改方向
張 璟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在社會快速變革的今天,人民警察在維持團結穩定局面工作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建立科學完善的警察權益保障體系的需求也日趨迫切。
警察執法阻礙;警察權益;警察法
人民警察是維護社會秩序,保證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力量,一直深受廣大群眾支持和愛戴,然而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改革深水區和攻堅區,各類社會矛盾沖突逐漸增多,特別是在社會治安方面,矛盾沖突愈發尖銳。包括農村城鎮化改造、城市違章建筑拆除、工人討薪、債主追債,醫療糾紛,甚至于民事糾紛,警察出警時一旦處理得稍有偏差都有可能引發當事一方的不滿,進而引發群體性事件。警察處在各類矛盾的風暴中心,在最需要群眾支持和協助的時候卻常常要面對各方不理解和不支持,有時甚至是謾罵和毆打,以至于近年來暴力抗法,群體阻撓警察執法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厘清為何會產生此類問題,如何解決此類問題是保障我國警察基本執法權益和維護社會秩序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人民警察是具有武裝性質的行政機關,其武裝性質就在于允許通過使用警械、武器等暴力手段打擊犯罪。雖有相關法律法規可以作為執法指導,但執法工作很難做到滴水不漏,很多案件在報道后之所以引發較大爭議,就是因為相關工作規程的規定過于簡單粗略,缺乏實際指導意義。所以在現場處置時依然遵循警隊領導指揮、一線警察簡單執行命令的警務運行格局,對一線警察的現場處置權過分苛求。
根據權威部門統計,建國以來每年平均有四百余名警察因公犧牲,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有人民警察犧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之上,警察已成為和平年代的高危行業。而作為全球私人槍支擁有量第一的國家,美國平均每年因公犧牲的警察僅一百五十余人,奧地利,英國等歐洲國的警察傷亡率更是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警察的高傷亡率除了和警力不足,警察裝備不夠先進有關之外,也暴露出我國警察執法權威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一線民警在執法時面對人身危險性較高的犯罪嫌疑人該采取何種手段進行制服做法有疑慮。
2017年春節期間,某些地區的網民出言侮辱因公殉職的人民警察,被當地公安機關抓獲后處以治安拘留,引發了網友關于“網絡謾罵是否應當入罪”的爭議,此類案件中網民謾罵警察的情節十分類似,但不同地方公安部門依據的法條卻各有不同,有的案件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而進行處罰,有的案件則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進行處罰。群眾雖然支持對此類惡劣行徑進行處罰,但對此類行為是否應當入罪,入罪又應當以什么法律處罰最為適宜產生疑惑。如果警察法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則可使在執法中經常面臨巨大風險又處在輿論風口浪尖的警察的人格尊嚴得以保全。
2016年3月,海南三亞一男子在交通違法被交警檢查車輛時,男子要求警察出示執法證件,交警表示自己的警服就可以證實警察身份,隨后又出示了警官證,但該男子仍拒絕配合調查,后被交警制服并被處以行政拘留。有網友認為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執法者在執法時應當出示執法身份證件,所以該男子的要求并不過分,但實際上公安部在二十年前就這個問題制定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根據《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證使用管理規定》(公安部令第97號),人民警察證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身份和依法執行職務的憑證和標志,人民警察不需要再配備其他執法身份證件。而群眾之所以會有類似疑問,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部門宣傳工作不到位,群眾對警察執法的程序及權利不夠清楚,誤以為警方的執法行為侵犯到自己的權益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必須要構建全方位科學完善的警察執法保障體系才能解決此類問題。
(一)細化執法操作流程
新形勢下社會輿論對于警察執法標準更為嚴苛,因此在修訂警察法時應注重解決現實中警察執法時部分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問題。對于執法一線的民警來說,執法指導規定太過模糊,權利邊界不清,很多時候不但不能降低執法難度,反而會出于對于輿論的顧忌而畏首畏尾,不能果斷采取相應措施。例如關于人民警察武器警械的使用規定,原則性太強,過于籠統,不夠明確細化。應當就這部分結合執法時的經驗教訓及查緝戰術進行有機結合,明確警察合法使用暴力的情形及程度,方能保證民警在執法時沒有后顧之憂。
(二)明確立法主旨
警察法的立法主旨依然要明確定位為對于警察執法權利的保護,除了對于嚴重阻礙警方執法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外,對于違法者較為輕微的干擾妨礙警方執法的行為,侮辱警察的行為如撕扯警察警服、警用標志、推搡辱罵警察、口頭威脅警察、向警察拋扔污物吐口水,自損型暴力等惡劣行徑都要視情節嚴重程度及后果來設立相應的處罰方式,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三)暢通警察救助渠道
對于受到不法侵害,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的警察,警察法中也應當明確規定有相應的救助條款。執法結束后,部分對民警心懷不滿的人員以惡意投訴、污蔑誹謗民警為報復手段,而民警面臨著無端指責想要自證清白則非常困難,不僅日常的工作難以進行,更會給民警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及對未來的工作如何正常開展產生嚴重的困擾。因此在警察法的修訂中應增加民警維權的條款,并出臺具體的處理辦法,實施細則,高規格的法律支持才能使民警受到侵害的權益有合法的救濟途徑,執法時不再會因為有過多顧慮而瞻前顧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甚至有時會高于守法意識,從而在執法過程中,民警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放大鏡下,稍有差池都有可能引發事態方向發生變化。因此在平時就應當對民警執法的意義、重要性、執法的基本流程、執法時享有的權益和妨礙警方執法的后果等內容以多種方式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深入有效的宣傳。
(一)利用新媒體進行高效宣傳
警務部門應當對相關公關科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能靈活利用多種宣傳平臺如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等,每日定期更新相關警務資訊,深度解讀涉警新聞,尤其對熱點新聞事件中有關警方執法的爭議點要及時回應,作出權威解答;平時更新內容注重貼近群眾日常生活,介紹群眾在生活中遇到何種困難和問題可以向哪些警務部門求助,一般處理流程是怎樣。宣傳要走親民路線,態度不能生硬冷漠高高在上;但對待警務類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謠言要嚴肅處理,必須舉出有力證據及時進行辟謠,并視造謠者動機與情節嚴重程度對其追究相應責任,以示懲戒。
(二)增加執法透明度
積極開展派出所、看守所開放日,一把手接待日,基層一線民警進社區、進校園宣傳普法做講座等活動,邀請群眾走近警務工作,使群眾了解警務部門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責任劃分,人民警察執法的日常狀態,接處警的一般流程與法律要求,只有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才能增加群眾對人民警察的信任程度,認識到警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人民警察在群眾心中的權威,從而才能在警方執法時積極配合,及時響應。
目前我國各地人民警察機關內部基本上都配有專門維權機構負責對人民警察進行司法救濟,但由于相關維權機制不夠完善,很多維權制度都沒有實施細則,規定十分粗疏概括,缺乏實際指導意義,落實起來難度較大。無論是民警遭遇了惡意投訴、誹謗或是執法時遇到當事人輕微反抗行為受到經濟損失需要追究賠償,想要維權的難度都非常大。因此必須將相關維權政策制度進行細化,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義務,切實保障基層一線人民警察的合法權益。
維護警察執法權益是保護國家和公共安全,確保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以警察法修改為契機,組織多部門聯合行動,齊抓共管,建立科學完善的警務保障體系,是提升我國警察執法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局面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1]施俊鎮.論我國警察執法權威的促進[J].公安研究,2010(6):46.
D
A
2095-4379-(2017)24-0191-02
張璟(1983-),女,漢族,甘肅蘭州人,本科,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