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婧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電信詐騙犯罪問題研究
張瑞婧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社會逐漸成為主流發展方向,電信產業也快速滲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電信產業儼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使用移動通訊、互聯網絡等新型的通訊工具,其物質、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也正是由于新型通訊工具操作簡單、方便快捷、易于推廣的特點,電信詐騙犯罪隨之出現,并且增長速度較快,給人們的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隱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探討電信詐騙犯罪出現的原因及特點,提出偵破電信詐騙犯罪的途徑、完善我國相關立法就顯得尤為必要。
電信詐騙犯罪;理論分析;打擊難點;治理對策
(一)電信詐騙犯罪的現狀
電信詐騙犯罪最早的、有較大影響的是臺灣地區在1997左右的、具有固定詐騙手段的大型電信詐騙犯罪團伙的存在,被稱為“臺灣式詐騙”。然而,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電信詐騙手段越來越多樣,整個電信詐騙犯罪發展越來越復雜化。
進入21世紀以來,電信詐騙犯罪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一些涉案金額較大、被害人身份公眾化的詐騙案件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信息技術還會不停的向前發展,那么也就意味著電信詐騙犯罪不會停止,反而會更加復雜、手段更加多樣,因此為避免更大的社會危害的出現,打擊和遏制電信詐騙犯罪已是勢在必行。
(二)電信詐騙犯罪的特征
1.犯罪運用的電子技術水平高
電信詐騙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犯罪行為中運用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高,對我們公安機關的偵破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犯罪分子從最開始的利用簡單的一部電話進行“中獎”等方式的詐騙逐漸發展為銀行轉賬,后為規避金融系統的監管,運用POS機等更高水平、更隱蔽的手段進行電信詐騙活動,這一轉變無疑為電信詐騙犯罪的偵破加大了難度。
2.多為團伙作案
我國公安機關偵破的大多數電信詐騙犯罪案件中,涉案人數眾多幾乎是共性,電信詐騙犯罪往往是一個團伙,他們層次分明、分工明確,不同成員嚴格按照自己的分工進行詐騙活動,他們運作方式成熟,結構穩定,為了成功進行詐騙還會對一些新加入的成員進行培訓活動,甚至有些團伙中有一部分固定成員專門進行出謀劃策。整個團伙較為集中、穩定。
3.被害受眾范圍廣
電信詐騙犯罪中的被害人一般地域、年齡、職業分布較為廣泛。首先電信詐騙一般是利用移動通訊技術尋找受害者,在如今移動通訊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受害人的地域分布可謂難以集中,這也為電信詐騙犯罪的偵破增加了難度;其次,電信詐騙的手段較為多樣,加上現在的犯罪分子組織嚴密,善于抓住人的弱點,針對不同年齡的受害人有不同的詐騙手段,因此受害人的年齡分布也不集中;最后,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監管存在明顯的漏洞,致使各行各業的人的個人信息都可能被泄露,那么受害人的職業分布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立法的滯后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電子化現象越來越普及,數字化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起著方便、快捷的作用,但是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并沒有在法律層面得到及時的補充和調整,這是由于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滯后性及電信詐騙犯罪變化快、蔓延迅速的特點造成的。隨著電信詐騙犯罪案件的頻頻發生,一些案件的社會影響較大,國家和政府已經高度重視電信詐騙犯罪的打擊和遏制,但是相關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噬待完善。
(二)公民的防范意識較弱
縱觀很多發生的電信詐騙案件,其中被害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分析總結電信詐騙犯罪成功的諸多案例,會發現被害人身上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很多被害人心理上都存在著一些僥幸心理,對“天上掉餡餅”的無稽之談存在著不勞而獲的不良心理。除此之外,一些電信詐騙的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較為普遍存在的害怕“打官司”、畏懼“官家”的心理,盲目害怕,不敢求證,有時候被騙了還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這種現象也導致了電信詐騙犯罪的頻繁發生。
(三)相關行業警惕性低,監管不利
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大部分民眾,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公民,對電子信息業務都不太熟悉,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也不夠敏銳。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電信、金融等相關行業的監管對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作用就更為重要。在這方面,我國相關行業存在重大的監管漏洞,盡管我國一直推行實名制政策,各大銀行近期推出了轉賬業務延緩24小時到賬等一系列舉措,力爭從下游環節減少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而且這一舉措也切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仍是擺在相關行業面前的關鍵問題。
(一)發揮政府引導、監管作用
政府在大規模的打擊電信詐騙犯罪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司法部門與其他行業的合作聯系方面,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政府應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姿態進行探索。在司法部門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方面,政府首先應該明確那些行業為涉及電信詐騙犯罪的主戰場,例如移動通訊、銀行等金融機構,司法部門要積極與這些行業開展合作,共同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政府應加大懲治力度,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也是從源頭部分遏制了電信詐騙犯罪的發生。
(二)完善相關立法
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打擊犯罪最直接、有效的舉措,我國今年來關于電信詐騙犯罪的立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等方面的制度紛紛出臺實施,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滯后性和電信詐騙犯罪本身所具有的手段靈活、變化快等特點,我國電信詐騙犯罪方面的立法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加大普法宣傳,提高公民防范意識
事實上,政府加強監管力度,法律更加完善有效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減少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要想從根本上遏制電信詐騙案件的蔓延,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意識水平,提高公民保護自我私有財產的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公民的防騙意識:
一是加大在基層宣傳電信詐騙的力度?;鶎邮亲顝V大人民群眾的直接接觸面,應該起到最關鍵的作用,我們基層的社區服務人員、民警或其他社區機構要定期舉辦一些電信詐騙的常識,用真實的案例去啟發、提醒、警示身邊的群眾提高警惕,加深對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意識。
二是在一些專業場所,例如銀行的業務大廳、ATM存取款機旁邊等放置宣傳板,宣傳的內容可以是最新發生的一些社會影響比較廣泛、比較大的真實案例,也可以是一些警示性的宣傳標語,展板雖然只是靜態的一種宣傳方式,但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提醒一些公眾警惕電信詐騙的可能性。
大數據分析下的今天已然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身處其中難免會存在私有財產遭到侵犯的威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信詐騙案件的出現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從各方面、多角度、最大程度的遏制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已經迫在眉睫。其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相關立法,提高人民群眾的防范意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事實上,政府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相關行業中例如銀行系統提出ATM機轉賬24小時以后才到賬,最大程度的增加被害者利益挽回的幾率,在這種整體向好的趨勢下,電信詐騙犯罪一定會被最大程度的打擊,人民的財產安全將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1]張建,俞小海.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分析[J].法學,2016-6-20.
[2]崔明鏡.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對策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5-20.
[3]吳照美,王亞紅.電信詐騙犯罪偵防對策研究[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4-9-20.
D
A
2095-4379-(2017)24-0208-02
張瑞婧,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