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囡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被害人補償制度簡評
葉小囡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我國刑事訴訟在對犯罪嫌疑人保護的程序上修改的越來越完善,相反被害人相關(guān)制度卻停滯不前,本文從概念、必要性、可行性上分析被害人補償制度應當建立,詮釋了被害人補償制度建立的迫切性。
被害人補償;必要性;可行性
對刑事被害人補償?shù)臍v史最早可以溯源3600年前《巴比倫法典》,20世紀50年代,被害人學的創(chuàng)始人本雅明·門德爾松提出了對被害人的一切損失要進行補償?shù)挠^點,使其概念更加明確規(guī)范。19世紀60年代世界上第一部《刑事被害補償法》頒布,是一部專門性的被害人保護制度,以國家立法的名義確立被害人補償制度。因此,制定這一制度的法律對我國來說是世界趨勢也是歷史潮流。
司法實踐中很多嚴重刑事犯罪被害人因犯罪人經(jīng)濟能力較差難以獲得應得賠償。被害人補償制度建立,使在犯罪者無法賠償被害者所受損害的情況下,通過法律規(guī)定,給予被害者一定物質(zhì)補償,以安撫其精神,安定其生活。因此,被害人補償制度是指由國家對犯罪受害者給予一定經(jīng)濟補償?shù)闹贫取S脟业牧α縼肀U戏缸锸芎φ呒捌浣H屬的繼續(xù)生活權(quán)利的制度。
目前來說被害人補償制度概念很難確定,總體來看具有四個特征。
其一,在地位上,其可謂是對刑事?lián)p害賠償?shù)难a充。但是他僅僅是在被害人窮盡其他辦法無法獲得賠償時方能啟動的程序。
其二,在方式上,被害補償主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金補償,由國家預算進行撥付,緊急情況下對被害人的救助。
其三,在主體上,補償主體是國家,國家基于對公民的責任實施的社會福利制度。
其四,在性質(zhì)上,補償不同于賠償,它帶有福利性質(zhì),只是對于那些難以獲得賠償,又受到嚴重身體和精神上傷害的被害人。
被害人補償制度理論學說有四種(1)國家責任說認為,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quán)利是國家的責任,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導致被害人合法權(quán)益受損,是國家沒有履行好自己責任的的表現(xiàn),此學說符合權(quán)利、義務(wù)相統(tǒng)一的理論。(2)社會福利說認為,被害人走投無路國家應該予以扶持。這一觀點強調(diào),社會福利是社會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的,既要考慮國民的普遍享受率,又要向處于困境的被害人適度傾斜。(3)命運說,這一觀點認為犯罪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危害,是一種不幸運的人為幸運的人承擔了危害的學說。除了這些還有社會保險說、均衡保障刑事人權(quán)說等學說。
當前中國推行依法治國,主張讓公民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刑事案件中真兇的繩之以法固然是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來說是莫大的欣慰和正義的體現(xiàn)。但是幫助被害人擺脫生活窘境也是正義的體現(xiàn),很多嚴重犯罪例如搶劫,故意傷害,強奸這類犯罪人往往沒有什么經(jīng)濟能力,被害人受傷以后無法在犯罪人身上獲得賠償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文明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對社會每個成員都能給予適當?shù)年P(guān)懷,尤其是這種為社會所同情的被害人,因此被害人補償制度的建立就有其必要性。
建立被害人補償制度有很多現(xiàn)實意義(1)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能夠彌補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制度的功能不足,平衡被害人與被告人權(quán)利。(2)建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減少被害人不服而引起的司法訴訟(3)建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有利于防止被害人因得不到應得賠償走向極端和報復犯罪人及其近親屬。綜上,在我國刑事立法中建立被害人補償制度是確有必要的。
其一,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已經(jīng)保持了20多年,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家財政收入也以高于經(jīng)濟增長的速度逐年提高,已經(jīng)基本上具備了支持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物質(zhì)條件。其二,被害人補償制度在20世紀以來理論上飛速發(fā)展,隨著人權(quán)運動和被害人學的興起,學者已經(jīng)在各個方面進行研究理論成果足以支持被害人補償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其三,西方發(fā)達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建立被害人補償制度,各國立法對我國建立被害人補償是實踐基礎(chǔ)。綜上,被害人補償制度在我國是具有可行性的,目前社會也具備實施和運行這一制度的能力。
我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在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quán)利保障的同時也應當平衡保護犯罪被害人的權(quán)益。在不可避免的社會刑事犯罪中,對于被害人來說他們是不幸運的,關(guān)注犯罪被害人的利益,從側(cè)面來說也是對每個公民自身的利益和命運的保護。犯罪被害人作為遭受犯罪侵害的弱勢群體,不應當是“被刑事司法遺忘的人”。被害人不能通過其他途徑得到賠償?shù)那闆r下,實行適當適時的國家補償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權(quán)益,實現(xiàn)實質(zhì)的社會公正。
[1]凌瀟,嚴皓.被害人補償制度立法探討[J].商業(yè)時代,2011(26):112-113.
[2]趙可.對犯罪被害人補償立法淺議[J].中外法學,1990(02):43-47.
[3]趙國玲.被害人補償立法的理論與實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03):104-110.
D
A
2095-4379-(2017)24-0209-01
葉小囡(1990-),女,漢族,安徽人,上海海事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