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敏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宋代法律中的同罪異罰
馬惠敏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宋代法律中存在著因人而異的同罪異罰現象,其最顯著的表現就是相同的罪過在不同的階級上區別對待。特權階級享有特殊的賞罰措施,犯罪時除去十惡不赦、謀逆的大罪,甚至包括其家屬都可以根據品級恩蔭等適當減罪。而最底層的民眾則受到嚴刑峻法的制約。
同罪異罰;階級;特權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因此階級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而宋朝作為一個經歷動亂之后重建的較為統一的中央王朝,為了鞏固和加強自身的統治,籠絡官僚貴族,滿足其利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給予官僚貴族特權。但與此同時又制定了嚴密的法律來管理被統治階級,宋代的法律中鮮明的體現出了這種優勢。
《宋刑統》是貫穿了整個宋朝的基本法,堅決維護宋朝統治階級的利益,依照尊卑有別,將“八議”、“請減贖”等全數納入法典之中。所謂八議,是源自《周禮》的“八辟麗邦法”,一曰議親,二曰議故,三曰議賢,四曰議能,五曰議功,六曰議貴,七曰議勤,八曰議賓。在《宋刑統》中,也規定了“八議者犯(死)罪,皆條所坐及應議之狀,先奏諸議,議定奏哉,流罪以下減一等。”[1]換句話說,就是這八種特權人物諸如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等只要不是十惡不赦謀逆的大罪,都可以依據其官品、家族聲望等酌情減刑。
皇親國戚的優待。《宋刑統》規定:“皇太子妃大功以親,應議者周以上親及孫,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請,流罪以下減一等”。[1]對于皇親國戚來說,只要是是五代之內的親屬都可以根據相應的條例享受到請、減、贖的優待,以此來減輕罪責的懲罰。
官員及其家屬的優待。“諸無官犯罪,有官事發,流罪以下以贖論。卑官犯罪,遷官事發,在官犯罪,去官事發,或事發去官,犯公罪流以下各勿論,余罪論如律。其有官犯罪,無官事發;有蔭犯罪,無蔭事發;無蔭犯罪,有蔭事發,并從官蔭之法”。[1]無論官員品級大小,只要符合減免刑罰的條件就可自動減刑。南宋理宗朝,南安軍巡檢因與知縣不和,就鼓動寨兵謝率等五十六人越境到贛州控告本縣不支給錢糧,這個舉動違反了軍紀,因為生活所迫,加之受到巡檢的挑唆,有“名公”之稱的葉縣軍,主張將謝率押赴市曹處斬,而對巡檢的處罰卻是“對移南安軍指揮使”。[2]
為了體現出宋朝統治者的寬仁,對于官僚家屬的犯罪也作了一些法律上的規定,酌情減刑。在《宋刑統》里,“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請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子孫犯流罪以下,各從減一等之例”,“諸五品以上妾犯非十惡者,流罪以下聽以贖論”等。[1]對有品級的官僚家屬來說,一般的犯罪,只要不涉及十惡不赦的謀逆大罪,都可以在量刑時減免罪責。
“士”階層的優待。宋代歷朝皆秉承“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宋代對“士”也是寬仁的態度。為了顯現“士”階層的優越,還采取了當場考察的辦法。如果犯罪者稱自己為士,就要當堂對其進行詩詞歌賦的考察,如果“精曉義理”或“粗通文學”則被認定為士,從而在判處的過程中會減刑。例如,南宋士人劉濤出入公門,摟攬關節,“把持縣官,頤指氣使”,“揆之干法,本合科斷”,但卻胡石壁“念其職在學校,不欲使之裸膚受杖,姑從跶記,以示教刑”。[2]
俗話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縱觀宋代社會,卻從來沒有真正的顯現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宋統治階級的寬德仁厚僅是體現在了對承襲周禮的八議、皇親國戚士大夫階層利益的保護,普通下層民眾依然受到嚴刑峻法的荼毒。
宋哲宗天佑五年(1090),對地主與佃客之間相犯的法律責任做了明確規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主犯之,杖以下勿論,徒以上減凡人一等。”[3]這是主客之間的一種不平等的同罪異罰的法律。紹興年間,宋律再次減輕了對地主的懲罰,“又減一等,止配本城,并體同居被毆致死,亦用此法。”[4]下層民眾命如草芥。
呂大防曾說:“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誅戮,小者遠竄。唯本朝用法最輕,臣下有罪,止于罷黜,此寬仁之法也。”[5]雖然本朝法律寬仁,但是主要體現在了對臣子犯罪時的請減贖上。對待被統治階級采然采用了嚴刑峻法。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自仁宗開始就加重了對盜賊的懲罰。而且還突破了重法地區和時間的限制,即使是窩藏盜賊的人也要受到重懲。
一如前朝,宋朝法律維護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同罪因階級而異的懲罰是其最直接的表現。雖然宋統治者以寬仁來標榜自己,但這種寬仁僅體現在對待官僚貴族方面。面對罪責,他們擁有相應的豁免權。不同等級的士大夫,享受到的法律優待也不同,等級越高,特權越多。而那些掙扎在最底層的民眾,只好受到嚴苛的法律管制。
[1][宋]竇儀.宋刑統[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明]張四維.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4][宋]周輝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4.
[5][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D
A
2095-4379-(2017)24-0241-01
馬惠敏(199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