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超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基于立法目的看環境法與其他法學領域的不同
于 超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000
隨著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使得我國在2015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而環境保護法因為頒布及實施的時間較晚,使得環境保護法成為一種新興、獨立的法學,基于此,本文從立法目的基礎上,對環境法與其他法學領域的不同進行分析。
立法目的;環境法;法學領域;區別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拉法時間較晚,再加上受到部分法觀念的約束,使得作為獨立性質的環境法受到質疑和爭論,本文基于立法目的對環境法和其他具備代表性的法學領域進行比較,從而根據立法目的不同得到環境法與其他法學領域的主要法律內容上的區別。
立法目的是根據主體實際需要,通過觀念、意識的媒介作用達到立法所想要實現的結果和目標。通過環境法的內容而言,環境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分為:首先,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1]。人民群眾生活在環境之中,因此,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主要因素就是環境,再加上人民群眾的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前提就是身體健康,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發展是通過良好的環境狀況決定的,所以如果環境較為惡劣會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使得人民群眾不能進行順利進行社會活動,到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經分析,環境法立法的首要目的是保證人體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分為:國家環境法、污染防治法及自然資源法、環境法的基本概念,主要是環境法的立法目的、歷史淵源等。
(一)基于立法目的,環境法與民法立法目的區別
首先,對自然人調整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以及其他組織人和法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就是民法。根據民法的定義而言,民法的立法目的是實現物權的流轉與支配并保證公民的身份權和人格權[2]。
其次,物權的自然資源與歸屬的科學分配。民法中關鍵的內容就是物權法,物權法中對物權流轉和物權分配期間的關系;物權法對自然自然調整的領域及自然資源的支配存在一定特殊性;我國憲法對城市土地、水流、礦藏等資源國家現有所有,而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保障工農業順利發展及維持及保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就是自然資源;在加上分析我國國情,我國公有制國家,因此,我國國家明確重要資源的所有權為國家財產。
最后,經上述分析,民法中代表法律的物權法針對自然資源的立法是:明確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所屬問題,國家享有重要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并對重要的自然自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從而提高收益的合理性和積極性,有效防止社會經濟發生紊亂的情況[3]。
(二)基于立法目的,環境法與行政法立法目的的區別
首先,行政主體對接受行政控制及形式行政職權進行監督管理過程中與行政監督控制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并對監督管理過程及發生的各種關系進行法律規定的總稱即行政法。從行政法的定義而言,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是:首先,保證權利保護及權利行使之間關系的平衡。其次,明確并設立行政組織。
其次,基于環境法目的的利用性及行政法目的的管理性之間的區別。根據行政法的定義而言,行政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管理;國家對概念進行擬制,而政府部門的管理可以有效實現政府權力的實施,客觀而言,政府權力形成的前提是通過對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利進行劃分。由此可見,行政法是明確各個政府部門的主要職能。
最后,基于行政機關對自然資源的法律效力而言,開發自然資源的相關部門分為:分管部門和通關部門,其中水利、林業、礦產、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由縣級以上政府和國務院相關部門進行管理的,基于此,行政法對重要的自然資源明確哪些部門享有管理權限,可以表明行政發立法的目的的管理性,而行政法只負責明確哪些部,門享有管理自然自然的權限,并不對自然資源如何利用進行管理;而環法針對重要的自然資源的立法目的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其中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節約利用、有效利用及合理利用進行強調,使得我國有效分配并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我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立法目的,環境法的立法目的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并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是保證權利保護和權利行使之間的平衡及設置行政機構;民法的立法目的是:實現物權的輪流與支配及保護公民身份權及人格權。
[1]夏韻.從立法目的看環境法與其他法學領域的不同[J].青年與社會,2014(5):132.
[2]徐祥民.從立法目的看我國環境法的進一步完善[J].晉陽學刊,2014(6):114-127.
[3]黃維.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索環境法立法目的[J].法制與社會,2014(36):244-245.
D
A
2095-4379-(2017)24-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