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梟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33
刑事涉案財產權處置中的刑民關系
郭 梟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北京 100033
刑事訴訟中涉案財物的處置既是程序問題也是實體問題。刑事涉案財產的種類紛繁復雜,處置過程中有可能會涉及到刑民關系,刑民關系處理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刑事案件的辦理效果。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程序既關系到依法懲罰犯罪,又與人權司法保障密切相關,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刑事案件在司法處理上注重對違法人員的懲罰,但當事人民事財產權利的保護同樣重要,本文從刑事涉案財物出發探討如何妥善有效處理刑事涉案財產處置中的刑民關系。
刑事;涉案財產;刑民關系
我國立法機關設立《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就是保護我國公民的人身權和自由權不被侵犯,保證我國公民的個人財產不受損失。但是在實際操縱中,司法機關為了追求公平,保證最后判決結果的真實性,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被告人的財物(涉及案件的部分)。常常出現這種情況的有:被指控人的涉案財物已同私有財物混在一起,使得贓物、嫌疑贓物的范圍被無限制的擴大,無法判斷、割舍;或者被指控人對公款的挪用、非法截留、非法使用程度過大,辦案人員為了保證公款不再損失,只得對被指控人的財產進行限制或者剝奪。這種辦案人員的公權力同被指控人之間嚴重的不平等現象也使得被指控人的私有財產受到一定的損失,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影響到判決的執行情況。因此,刑事訴訟中對被指控人的涉案財物判定以及保護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維護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至關重要。
我國法律規定,形式涉案財產指的是在被指控人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被國家公安機關、檢察院或者法院依法以包括扣押、調取、抽樣、追查、收繳在內的其他方式提取的同案件相關的財物,具體來講,這些財物一般包括取保候審金、正在追查、已經收繳或者扣押的現金和其它財物形式以及作案工具、違禁品。
(一)贓款贓物
法律界對于贓款贓物的定義為: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金錢、物資。其具體含義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贓款贓物在違法的層面上使用;另一方面指贓款贓物在犯罪的層面上使用。
筆者認為,無論贓款贓物在那種層面上被使用都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構成贓款贓物的財物必須是民法中包含的實體物;
2.贓款贓物的獲取渠道必須是行為人經過違法或者犯罪手段取得;
3.任何贓款贓物的界定必須由具備認定犯罪能力的人民法院判定認定,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具有認定贓款贓物的權力。
《刑事訴訟法》中規定,沒有經過人民法院裁決判定,任何人都不得被認定為有罪。所以,在沒有經過人民法院判定的被查封、扣押的財物也不能被稱為贓款贓物,建議稱為“疑臟財物”、“嫌疑財物”。
(二)犯罪工具
現在,法律理論界對犯罪工具的認定尚且存在爭議,主要爭議在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犯罪工具應該被解釋為實施犯罪行為中所使用的物品。例如,殺人的槍、刀、毒藥,運輸犯罪人員的轎車,偷盜使用的別針、萬能鑰匙,印刷假幣的機器、顏料等,只要是犯罪人員實施犯罪行為中使用到的工具,均應被判定為犯罪工具。①
第二種觀點:犯罪工具應該被定義的更為廣泛,他們認為只要實行飯做過程中所使用到的物品都應該被認定為犯罪工具。這里的物品既指一般物品,也包括違禁品。②
第三種觀點:犯罪工具是犯罪人員實施犯罪行為時利用的工具、人員。③
筆者較為贊同第二種觀點。因為第二種觀點中規定的犯罪工具不僅包括作案工具,還包括犯罪人員自身合法、非法財物以及他人的合法、非法財物。
刑事訴訟過程中,偵查機關為了盡快發現犯罪事實、避免遺漏罪責,往往未經認定,或者習慣性的將一些財物認定為涉案財物,并立即采取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即使事后確認某些財物系公民合法擁有的財產,仍憑借各種理由拒不歸還,嚴重侵害了公民的財產權。
(一)無限制地擴大贓款贓物的范圍
現階段會出現沒有經過人民法院的審理就將涉案財物冠上“贓款贓物”的名頭,這相當于未審理就推定被指控人有罪,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涉案財物除了可能構成犯罪的贓款贓物以外,還可能包括部分被指控人或受害人的私有合法財產。④所以,我們認定在被指控人被偵察機關首次采取強制措施進行控制時查封的財產并不能夠算作贓款贓物。
(二)涉案財物的認定與處理的主體混亂
由于現在法律中還沒有確定涉案財物的具體范圍,所以司法認證中經常出現追訴機關將查封、扣押的有證據指正這是被指控人違反所得的涉案財物或犯罪工具,就可以實施實體處理。這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在沒有經過人民法院的裁決,追訴機關就對涉案財物實施實體處理違反了司法最終裁決原則。司法最終裁決原則規定,所有涉及公民個人自由、個人財產、個人隱私、個人生命的事項,無論是處于哪種形式,均需要經過司法機關的聆聽和審訊再做出裁判。追訴機關的職責是偵查和起訴,是揭露犯罪事實,并沒有權利在人民法院對涉案財物進行審判之前實施任何實質性的處置。
2.追訴機關在實施涉案財物實體處理時,不僅沒有相關人員進行監督,而且涉案人員也不能就追訴機關的財產處分提出意見,追訴機關只是單方面處置。這難免會使被指控人對處置結果的公平性產生懷疑,不利于司法公正。
3.如果在人民法院判決之前處理涉案財物,那么經查證被指控人無罪,法院下達判決之后,之前被處理的財物很難追回,即使有國家賠償,也很難彌補被指控人在其他精神方面的損失。
4.未經過人民法院的裁決,追訴機關就對涉案財物實施實體處理還嚴重損害了被害人的權益。例如,非法集資中,被害人的資金投入過大,追繳回來的財物遠遠不能彌補被害人的損失,如果追訴機關在審判之前歸還某一受害人的財產,必然會影響其他被害人的權益,造成司法不公。
(三)被指控人缺乏參與涉案財物處理程序的有效途徑
上文已經多次提到,刑事訴訟中公安、檢察機關有權處理涉案贓物的行為極易侵害被指控人、受害人的私有財產安全,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涉案財物的處理還存在以下幾點缺陷:其一,這種處理違背了國家關于沒有經過公開審訊,不得確定任何人員在案件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其二,這種處理方式實際上損害了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因為被指控人沒有辦法對其合法財產通過訴訟爭奪回所有權,這也是被指控人和司法機關之間不平等關系的又一體現⑤;其三,我國刑法中明文規定,在對非法財產實施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時,犯罪主體只限于個人,并不包括單位,當司法過程中出現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集體犯罪時,該條文自動作廢,所以司法機關可以輕易的逃脫法律對其的制裁。
對于刑事案件來說,其涉案財物的處理不僅與被指控人的犯罪量刑有關,而且還與被指控人的人權保障相關,因此有關工作人員在處理時必須重視起來。傳統中,我國刑事訴訟更加偏向于按照法律追究被指控人的刑事責任,而對其財產處置則沒有那么重視,執法機關認為只要將罪犯繩之以法就能夠體現公平,因此,傳統刑事案件的處理也呈現出“重刑罰,輕財產”的特點。但是,我們漸漸發現,如果不能做到依法收繳犯罪人的不法所得,即使犯罪人入獄,其家屬依舊可以享受這些不法財產,嚴重者甚至會將這些不法財產繼續投遞到其他違法經營中,這不僅違背了司法正義的要求,而且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招致人民群眾的不滿。
除此之外,由于我國法律尚不完善,當前刑事訴訟中對涉案財物的處置也需要相應的規程加以完善。其不完善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有:斷案人員在宣布判決時“重人身權利,輕財產權利”;有些案件對涉案財物的處置尚不妥當;當事人的私有財產沒有得到明確的劃分,其合法利益沒有得到保障等。這些不完善嚴重影響了司法的公平性和公信度。所以,只有從根本上重視對刑事訴訟中涉案財物的處理,才能切實將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有機統一起來,最終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眾所周知,同一概念在不同法律中的意義有可能截然不同,這一點在刑法和民法中體現的較多。民法作為私法,是對人民社會生活中各項事務的法律規范,其設置重點在保障人民的個人權利,保障民事活動的整齊有序,所以在民法中我們不乏能見到國家強制的加入;而刑法作為公法,它的設置更多的是為了圈定犯罪,劃定人們不能做的事情,強調對犯罪的治理和社會秩序的維護,刑法是為了讓法律的最高權利歸還給國家,維護國家正常秩序,防止“人情犯罪”。正因為刑法規范和民法規范的眾多不同,法官在判斷刑民交錯的案件時更要隨時更換兩種思維,同時我們還提倡三項規則。⑥
首先,上文講到,刑法和民法的設置目的不同,所以法院在處理這種案件時要注意兩種思維。第一種思維是強調法律概念的統一,不要用民法中的規定來解釋刑法中的同一概念。刑法和民法由于不同需要,設置目的各有不同。例如前文講到的對存款的占有,民法上講的占有是存款人對存款觀念上的占有,實際上銀行是存款的直接占有人,而存款憑證只是存款人對存款權利的享受載體;但是從刑法上來看,存款可能隨時被通過不法手段被他人獲取,存款憑證也同樣會被非法取得,所以刑法強調的是一種秩序,相關人員一定不要機械的套用民法概念解釋刑法中的名詞。第二種思維是不要片面地將刑法和民法分割開來,不要過分強調刑法的獨立。雖然國家設置刑法的出發點就是讓刑法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對刑法中某些名詞的解釋要在其能夠解釋的范圍內,可以適當參考民法,使之免于脫離概念本身的“文字射程”。例如,民法中的“占有”包括事實占有和觀念占有,那么在刑法解釋“占有”的時候,就必須要在事實占有和觀念占有這個范圍內解釋,不能將沒有處理實際管領狀態的事物也解釋為占有。所以,盡管民法和刑法有不同的設置背景,但是在解釋概念時,可以適當互相參考。
其次,處理刑民交錯的案件時,還要注意三項規則。
(一)要分別運用刑法和民法定性規定行為
例如,某人的行為如果同時違反了刑法和民法的規定,那么就要分別使用民法規范和刑法規范對其進行定性。這樣操作的好處就是可以分清楚民事規范和形式規范的區別和聯系,方便之后運用法益分析原則分析民法和刑法對該條款的設置目的,進而更好的分辨民刑條款的具體含義。法官不能想當然的利用民事判斷代替刑事判斷,例如,某人為了行使權力而實施詐騙、敲詐、勒索時,不能單單因為該人同被敲詐人之前存在利益、權力相對關系,就否定其犯罪行為。總之,如果對刑民交錯行為使用刑法和民法進行判定時,處理人員要注意考慮民法刑法對所保護人員的利益、立法目的、行使權力的方法和必要性的不同。
(二)刑法最后手段規則
刑法作為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有最嚴厲的犯罪防御措施,最嚴格的犯罪判定規則。由于刑法已經是當前社會最嚴厲的制裁措施,所以立法者在對犯罪行為進行規定時,只是將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劃到刑法中,司法者在處理案件時也將刑法當做處理的最后手段。例如,當某人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民法,又有違反刑法的傾向時,如果必須要用刑法解釋,同時刑法可以得出有罪和無罪兩種判決,那么就應該考慮刑法的“最后手段”,在不違反法律爭議的前提下,盡量做出無罪的判決。
(三)考量刑事政策的規則
從刑事政策的層面上來看,設置刑法側重在對犯罪的治理、對私力救濟的控制、對秩序的維持。例如,刑法范圍內的占有極少有觀念上的占有,刑法更注重事物的實際占有。就像上文講到的,民法規定的占有包括觀念中的占有,而這種占有在刑法層面上并不被承認。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就是因為刑法強調事物的歸屬秩序,所以刑法也會基于刑事政策的原因承認人對贓物的占有。所以,在處理刑民交錯的案件時,要在考慮民法法理的同時,也要在刑事政策層面上考慮問題。
[注釋]
①法玉龍.刑事涉案財物返還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90-99.
②朱加林.我國刑事司法中的涉案財產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35-36.
③聶雙.我國刑事涉案財物處理程序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74-75.
④尼雙納.論我國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財產權的保護[D].湘潭大學,2010.
⑤鄒凡.檢察機關涉案財物的內部控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3:60-61.
⑥羅軍.檢察機關查扣和處理涉案財物工作機制之完善[J].人民檢察,2013(11):77-78.
[1]法玉龍.刑事涉案財物返還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90-99.
[2]朱加林.我國刑事司法中的涉案財產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35-36.
[3]聶雙.我國刑事涉案財物處理程序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74-75.
[4]尼雙納.論我國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財產權的保護[D].湘潭大學,2010:101-102.
[5]鄒凡.檢察機關涉案財物的內部控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3:60-61.
[6]閆永黎.偵查階段涉案財產處置問題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1(2):112-113.
[7]汪俏蓉.公安機關處置涉案財物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95-96.
[8]羅軍.檢察機關查扣和處理涉案財物工作機制之完善[J].人民檢察,2013(11):77-78.
D925.2
A
2095-4379-(2017)35-0054-03
郭梟(1985-),男,漢族,北京人,碩士,任職于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法、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