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西安曲江新區財政局,陜西 西安 710061
低碳經濟與我國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設思考
王 波
西安曲江新區財政局,陜西 西安 710061
低碳經濟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低碳經濟能夠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與資源短缺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低碳經濟與金融之間存在著本質聯系。由于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時間短,在實踐活動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最突出的是缺乏相關金融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相應的監督制度和責任制度。因此,低碳經濟金融法律制度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經濟;金融法律制度;節能環保
為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節能環保方面提出了許多措施,并且有相應的立法支持。但是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金融立法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集中在立法水平低、約束力不強等方面。因此我國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金融立法經驗,并集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指導思想,遵循公平、生態效益的原則,從而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注重的經濟效益,沒有注重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社會與自然之間形成了一個對立的局面。環境破壞、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等,人們正在為過去盲目發展造成的影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近些年來全球氣溫變暖引起了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關注。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升高、陸地減少,水災頻發、疾病數量增長,物種多樣性減少等,這些都需要引起人類的重視[1]。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英國于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消耗更少的自然資源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與就業機會。低碳經濟一經提出后就獲得各國的響應,同時也提出了不少研究項目。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模式,主要是在經濟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與政策方針的支持,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技術、可再生資源技術以及廢氣處理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從而促使社會經濟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發展模式轉變。低碳經濟的主要特征為:①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實現生產的低碳化,也就是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達到零排放的目標;②引導新型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包括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
(一)金融法律制度對低碳經濟的影響
金融與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低碳經濟的發展得益于低碳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但更依賴于低碳金融的支持。經濟發展的核心是金融。市場經濟也逐漸呈現金融化發展趨勢。金融是經濟的一部分,金融也能夠通過自身的作用來影響經濟的發展。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許多國家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出現就業率降低、經濟不景氣的局面[2]。金融具有資金轉化與資源配置的作用,前者是指將閑置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也可以將其發放出去,將閑置資金轉變為運轉資金,將儲蓄金變為投資金;后者主要是指借助金融機構的作用將社會資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總而言之,能夠提升投資效益,推動技術創新,并促使產業轉型和優化,擴大企業規模。
金融法律制度和低碳經濟之間也有密切的相關性。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其落實需要在法律的支持下才能夠有效開展。由于金融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可以說金融對低碳經濟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完善金融法律制度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低碳經濟對金融法律制度的影響
法律源于社會生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必須要通過法律進行規范。低碳經濟突破了傳統金融法律的限制。法律具有公平性、秩序性與公正性。因此,金融法律制度也需要具備上述原則[3]。在秩序性方面,金融法律制度注重的是對自身秩序的維護,而沒有重視到環境秩序的保護。但是隨著現代自然災害增多的趨勢來看,環境秩序對社會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一個企業引起的環境問題容易給社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需要通過完善銀行對企業環境風險評估的機制,從而加強信貸管理制度。
現代金融行業需要將生態保護納入金融法律制度中。此外,金融法需要考慮到金融關系的穩定性、金融活動的連續性、市場主體行為的規范性以及主體在金融活動中獲得的經濟效益。低碳經濟既要考慮到社會效益,又要考慮到經濟效益,這就要求金融法律制度需要將生態風險作為評價標準。在效益與效率方面,金融法律制度屬于經濟領域,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非常注重效益與效率,特別是我國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更加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金融模式對于我國自然環境造成了重要的影響,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以環境破壞為代價,使得人與自然的相處產生了較大的沖突[4]。低碳經濟的提出,促使人們開始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從金融角度出發,也必須要考慮到生態效益。在公平公正方面,傳統金融模式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性,以人為中心的公平觀。但是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公平公正需要考慮到同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公平性,若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盲目消耗,使得后代資源的使用量減少,就無法凸顯公平公正的原則。因此在金融法律制度方面也需要考慮到這一問題,提高金融法律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我國為了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而推出了相應的法律制度與政策支持,表現了我國在推動低碳經濟法律制度中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而言,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金融立法仍存在許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低碳信貸法律制度不健全
低碳信達法律制度存在立法零散、相關性弱。我國目前金融機構主要采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以及《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這三大律法,其中《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基礎制度,被譽為商業銀行的基本法律。但是其沒有明確指出商業銀行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5]。我國國情表明商業銀行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尚未有較大的覺悟,仍存在許多影響因素,例如銀行責任意識不強、低碳政策準則模糊、銀行與環保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缺乏相應的監管制度、信貸業務創新性較低等。因此,銀行要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責,同時要確定金融法律基本原則與指導思想,同時給于各部門在具體立法方面的指導與規范,從而提高立法的體系化。
(二)證券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許多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都創立了特有的金融工具,例如環境風投基金、環境產業投資經濟等。但是我國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立法存在臨時性,沒有從長期目標進行思考,且立法的實效性較低。
(三)低碳保險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低碳保健制度的建設上不完善,僅出臺了《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額指導意見》,并對保險公司沒有法律約束力。大部分為框架性指導意見,且無具體的實施標準,無法對污染環境的主題進行問責追求。因此,各種低碳保險產品需要從法律方面進行規范與保障,確保低碳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一)完善低碳經濟金融基本法構建
《低碳經濟促進法》中明確了低碳經濟在推動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并且對低碳金融、低碳信貸、低碳證券以及低碳保險等概念進行明確。同時還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低碳金融基礎管理制度包括企業及環境項目的事前審批,低碳標準設定、排放活動的基本信息以及低碳金融的活動形式等方面的內容。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明確規劃目標、具體實施步驟以及保障措施等。在確定低碳金融的基本制度之后,然后細分為低碳信貸、低碳證劵、低碳保險等,政府需要加強金融機構與環保部門的合作,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懲處,要求其整頓后再開業。這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緩解,開業通過法律來細化。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企業的調整,例如給環境友好型企業或項目給予信貸方面的優惠,符合低碳標準的企業給予資金扶持等。對于不符合低碳標準的企業予以否定,從而促使企業向低碳化發展。最后,需要通過立法來明確各部門、個人以及企業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當企業違反法律、環保部門發現之后沒有進行嚴懲,這些行為都是犯罪行為,需要進行刑事責任的追究。
(二)完善低碳經濟金融法律制度部門法
我國低碳金融立法存在系統性、權威性不足的問題,這與我國缺乏基本低碳金融法有關。低碳金融基本法與部門法需要構成一個整體框架,基本法的缺失給部門執法帶來了影響。在構建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過程中,需要完善金融部門法。首先要完善低碳信貸法律制度,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綠色信貸發展時間短,加上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需要加強立法支持,可以從強化金融機構的環保職責出發,同時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制定低碳信貸評估標準。然后要完善低碳證劵法律制度,通過完善證劵融資事前環保審查制度,加強對上市公司證券融資環境風險的審核,并且通過建立相應的監督評價制度,對融資資金的使用是否屬實進行監督與管理,為完善證券融資資金使用效益評價機制提供支持,最終可以通過企業獲得的環境績效績效評估自然效益與經濟效益之前的統籌。最后要重視低碳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集合我國的國情,在立方層面上通過政府強制與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簽訂相應的環境保護協議,從而引導企業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并給予一定的優惠,來提高企業對低碳經濟的參與性。
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能夠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法律層面的支持,為保障低碳經濟資金運行、金融功能資金籌集等環節的規范提供了有力依據,此外,金融法律制度能夠有效保障導向功能,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金融法律能夠通過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鼓勵或限制的方式,將資金分配到具有低碳特點的項目和企業中,從而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良好發展。
[1]譚正航.低碳經濟與我國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構建[J].唯實,2015,34(4):78-81.
[2]陳柳欽.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問題探討[J].當代經濟研究,2013,34(2):42-49.
[3]胡浪,蘭寧,舒孟,等.低碳金融法律制度建設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5,23(22):50-51.
[4]張長龍.低碳經濟語境下的赤道原則及其法律問題[J].北方論叢,2015,34(6):150-154.
[5]王遙,王文濤.碳金融市場的風險識別和監管體系設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25-31.
王波(1985-),男,陜西西安人,專科,就職于西安曲江新區財政局,研究方向:財政稅收。
D922.28
A
2095-4379-(2017)35-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