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娜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
黎 娜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近年來地方高校對于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探索不斷發展,取得了不可否認的成績。然而,舞蹈教學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對于學生創造性和主動性的培養至關重要,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日益增大。近年來,國家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在地方文化傳承方面的意義做出了肯定并予以重視。本文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提出構建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的方法與實施的建議。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構建;實踐
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國勞動人民文化和智慧的沉淀,然而在作為重要傳承手段的高校教學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地方高校借助其地域優勢,應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一)教育者的文化缺失
民族民間舞蹈是在我國早期農業社會,勞動人民的祭祀、慶典活動中發展而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我國歷史文明長河中各族人民生活的縮影和寫實,是人民對自然、家鄉、親情等真摯感情的反映。然而,現在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略對這一文化內涵的傳授,甚至有些本身對此認知都略顯薄弱,這就讓教學目標有所偏差,學生刻板機械地掌握技巧,而不知其所以然,勢必失去學習的興趣,更談不上創新與探索。
(二)優秀教材的缺失
學校教學中,任何科目都要以相應的教材為依托才能順利展開,藝術教育有別于文化課,是一門針對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課程。但是我國藝術教育常年采用與文化課相同的大綱式教學模式,無法滿足舞蹈專業學生的需求,而對于非舞蹈專業學生又顯得過于困難,無法適應。
(三)實踐機會的缺失
舞蹈是一項強實踐型專業,僅靠理論知識和排練,遠遠無法達到舞臺表演的水平,舞臺表演機會的缺失,一方面讓教學目標只放在優美的動作、舞姿上,忽略了感情的激發和氣質的培養,這樣的表演,難免矯揉造作,不能自然體現。另一方面也會減少學生和教師的交流話題,教師很難走進學生的內心,單一的傳授教學流程在長此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會使得學生難免興趣索然,這對學生的素質提高也起不到教學目標期望的作用[1]。
(一)深刻理解地方文化
由于地方高校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在教授當地傳統藝術時,不但可以在理論上介紹該種舞蹈的起源、發展,更有機會組織學生深入地方學習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蘊含在民間舞蹈中的文化信仰和民俗風情。對于本地文化中晉南花鼓的學習,在開始教授舞蹈組合前,先介紹其由來、歷史、演變等,讓學生先了解晉南花鼓在當地文化中蘊含的意義,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花鼓的風情。(對于非本地文化,比如以傣族孔雀舞為例,應該在開始教授舞蹈前,先介紹其由來、歷史、演變等,讓學生先了解孔雀在當地文化中蘊含的意義,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傣族風情。)
(二)科學設置課程
1.制定針對性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展開教學的基礎,根據教學對象的群體特點,結合民間舞蹈教學特點,制定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教學大綱,這也是滿足現代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構建的前提條件。
2.選擇優秀教材
應根據教學對象群體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選擇,要注意難易度和學生現狀的匹配。另外,教材的內容方面也應該與時俱進,與民族民間舞蹈的趨勢向契合,不可選擇內容陳舊過時、脫離實際的教材。
3.構建理論體系
實踐需要理論作為引導,尤其作為舞蹈這種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更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民族民間舞蹈來源于傳統文化,所以其理論體系的構建也要基于傳統文化,根據地域特征、發展歷程、社會需要來進行構建。學校教研組應積極開發本校或本地教材,借助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不斷借鑒其他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理論內容,通過多元途徑構建立體化的理論體系。在理論教學中,對民間舞蹈的產生、歷史、沿革、趨勢、地緣特點、相關文化等進行系統的闡述,為學生在舞蹈中融入感情打下基礎。
4.豐富教學模式
舞蹈類課程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充實教學手法,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制作課件、視頻,結合理論講解與動作示范、練習等方式,增加學生興趣,調動他們的自主能動性,促進他們的相互合作,從而強化學生對地方民間舞蹈的感知和感情,提升學習效果。
5.在引導中實施
不斷地研究如何進行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關系著舞蹈課程教學模式實施效果,既要根據當地情況而考慮普及性和整體性,也要結合本校情況而考慮可行性,還要根據學生情況考慮實用性[2]。主要還是要圍繞教學對象進行內容的拓展,使舞蹈教學模式進入到開放性、自由化的階段,教師要明確自己身為組織者的角色,發揮引導者和示范者的作用。但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是要建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體現個性,使學習與探索相結合。
6.建立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教學模式得以長足發展的事后長效機制,通過評價體系教師可以獲取大量有效教學資源,學生也有機會與教師進行互動,激發學生的自主精神,促進體系的不斷完善,更進一步的評價體系是結合了學校評價、教師自我評價與學生評價的有機整體。
(三)創造實踐機會
學校應積極利用本地資源為學生創造舞臺表演機會,并積極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有條件的學校要酌情擴建寬敞的練功房并完善教學設備,構建“詩舞樂全息”的舞臺情境,使學生領略詩的意境、樂的悠揚,融入地方民間舞蹈的優雅。
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絢麗的民族瑰寶,它以力與美相結合的方式展現著我國多彩的文化內涵。如今,高校舞蹈教育是基于地域性保護之上發展出的更為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傳承途徑。而民族民間舞蹈是直接表現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地方高校應根據自身優勢,建立獨特的教學體系,肩負起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1]葉凌飛.對中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發展現狀研究[J].戲劇之家,2014(15):134-135.
[2]吳崟.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研究[J].大舞臺,2015(11):204-205.
J618
A
黎娜,女,山西運城人,運城學院講師,山西舞蹈家協會理事,運城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舞蹈教學工作,先后教授過中國古典舞基訓、中國古典舞身韻、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基礎、劇目等多門課程,參與過多項舞蹈科研工作。
注:本文系運城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201402)的研究成果。